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老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培养具备团结协作、拼搏精神的人才,而创新创业能力的缺乏将严重降低学生的竞争力,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情况,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现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去,以达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目标。本文在总结了目前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无机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中去的变革方法,即对教材内容去芜存菁,并打造多元教学环节,以及建设全方位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当前化学化工专业大学生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互动,构建了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将训练实验技能、训练知识转移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意识等环节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大学四年创新创业训练不断线,并在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为理念,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对创新创业融合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重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推行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融合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讨论了在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具体提出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工程教育建设的执行方案。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分子材料专业中的应用开展案例研究,最后探讨了工程教育对培养大学复合型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例介绍了基于省级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高化学实验中心资源利用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实践。在4年的大学教育里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采取将大学生按能力和兴趣分层次,针对化学与化工专业的特点分别按基本实验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产业化能力3个层次分流培养。文中阐述了对上述工作的具体做法、体会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戚娟 《化学教育》2020,41(16):112-112
正由乔晶编著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出版),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现象和新需求,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分析新媒体技术与理念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网络心理行为与教育辅导、大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事务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鹏 《化学教育》2019,40(19):96-96
正学生的心理发展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研究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探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刘万伦和田学红主编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适用于我国的师范教育、教师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该书共包括10章内容:第1章概述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化学》2011,(8):1146
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  相似文献   

9.
由苏勉曾教授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固体化学导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固体化学教科书。该书既可作为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等专业用书,也可供这些方面的教师、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全书共分十二章,约35万字,共五大部分:晶体的基本结构形式,包括第二、三、四章;固体中的点缺陷及运用电子、空穴和缺陷运动及能带理论,论述固体中的扩  相似文献   

10.
《分析化学》2012,(11):1673
(ISBN 978-7-122-09790-3)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分析,如铅粉、铅膏、生极板、熟极板等;第5章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检测,涉及标准、性能检测及检  相似文献   

11.
书刊征订     
《分析化学》2012,(4):516+528+550+555+573+595
铅酸蓄电池分析与检测技术(ISBN 978-7-122-09790-3)该书在第1章、第2章介绍了与铅酸蓄电池材料相关的化学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第3章重点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用原材料的分析,如铅与铅合金、隔板、酸水体系、正负极添加剂及槽盖等外壳材料;第4章着重阐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分析,如铅粉、铅膏、生极板、熟极板等;第5章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检测,涉及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从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培养、教育条件支撑建设和制度保障完善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突破口的双创教育模式。本文剖析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5–2019年大创实施成效,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线上主题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指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积极探索了以师资队伍为保障、课程体系为基础、实验教学和高水平实习基地为支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4.
陈红 《化学教育》2010,31(Z1):46-47
本节课内容安排在人教版5化学16 第三章第一节, 主要学习金属钠的有关性质。5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6要求学生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认识钠的还原性, 并会书写钠分别与水、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5.
余波 《分析测试学报》2020,(3):I0006-I0006
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促使人类社会进入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面临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尤其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坚持将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因此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创新创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李小静  周文荣 《化学教育》2022,43(23):28-35
分析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主题内容、教学现状,针对已有复习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思想及创新点,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线,将第9章涉及能源、材料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内容有机串联,设计了“环保能源支撑‘绿色冬奥’、新型材料助力‘科技冬奥’、防污技术保障‘清洁冬奥’”等3个主要环节进行复习教学,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科核心素养,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离子締合     
离子缔合是强电解质溶液的重要性质之一,近三十年来研究证明,大多数强电解质都有缔合物存在,完全离解的只是少数,因此在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中对于离子缔合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除引言一节外其他部分都来自作者所著“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第四章,科学出版社,1964。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院将“实验室安全及试剂基础知识”作为一个教育专题列入学院全体新生的专业导论课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有的放矢设置教学内容,寻找合适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重视培训,在课程结束前安排10 min的随堂测试,并要求学生做出承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通过培训,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为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学院“以人为本,预防为先”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步骤、全面实施"一条龙、全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打造"本研协同"的专业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论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  相似文献   

20.
吴俊明  梁琨 《化学教育》2004,25(3):10-14
“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凝聚着中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是具有中国特色、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学科教育理论。本文介绍了戴安邦先生对“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的贡献,并通过辑录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有关论述介绍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努力学习、研究和实践“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发展化学教育的需要。“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特别要注意以社会需要和化学教育功能为基础,树立新时代的化学教育使命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新的“基础”观;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新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