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电喷雾(ESI)质谱技术,研究了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与溶菌酶的弱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能与溶菌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未检测到黄酮与溶菌酶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说明在黄酮分子中引入N-磷酰化氨基酸,能改变黄酮的分子极性,从而使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改变锥孔电压,分别对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溶菌酶复合物的耐压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b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最稳定,它们之间存在最强的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荧光法研究磷酰化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磷酰化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根据Foe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磷酰化黄酮在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置。  相似文献   

3.
荧光光谱法研究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降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可与ctDNA形成复合物,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算出25℃及37℃下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分别为Kq1=30 860 L/mol及Kq2=27 760 L/mol,并且算出它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KM=2.39×107L/mol。  相似文献   

4.
α-乳白蛋白与磷酰化黄酮弱相互作用ESI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电喷雾(ESI)质谱技术,研究了4种磷酰化黄酮与α-乳白蛋白间的弱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4种磷酰化黄酬均能与α-乳白蛋白形成非共价复合物,但由于小分子结构稍有差别,它们跟α-乳白蛋白又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青蒿素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发现青蒿素对溶菌酶荧光有猝灭作用。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二者反应的结合常数(K25℃=646.4L/mol,K35℃=518.8L/mol)和作用距离(r=3.08nm)。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溶菌酶与青蒿素的猝灭曲线斜率降低,证明了二者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其作用机制属能量转移机制。通过测定热力学参数,判断了青蒿素和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青蒿素与溶菌酶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导致溶菌酶内源荧光的静态猝灭。通过青蒿素与溶菌酶的结合反应,探讨了药物青蒿素在生物体内与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羟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1,2-二羟基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2,3-dhpmim]Cl)、1-(1,2-二羟基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2,3-dhpmim]BF4)、1-(1,2-二羟基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2,3-dhpmim]PF6)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此3种离子液体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同步荧光显示离子液体与溶菌酶肽链上的色氨酸残基作用,色氨酸残基微环境发生改变;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按照[2,3-dhpmim]Cl、[2,3-dhpmim]BF4、[2,3-dhpmim]PF6顺序依次增大,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N-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E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喷雾离子肼-质谱(ESI-MS)研究了一系列结构具有可比性的N-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比较了磷上不同取代基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磷上的烷氧取代基上烷基碳原子的个数及排列顺序对二者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 取代基上碳链越长, 溶液中溶菌酶的构象越趋于收缩, 二者之间越容易形成带低电荷和高质核比的复合物, 且其稳定性也随着取代基的增长而增强; 当取代基碳原子数相同时, 直链取代的磷酰化多巴胺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比支链取代的底物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相似文献   

8.
N-磷酰化肽酯及小肽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E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SI-MS研究了一系列结构具有可比性的N-磷酰化肽酯及小肽和溶菌酶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比较了磷酰化肽酯及小肽分子中的不同基团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OH对其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有较大贡献; 芳香环由于位阻原因, 对相互作用有促进和阻碍双重效应; 当—OH与芳香环相连时会发生协同效应, 可使相互作用显著增强. 磷酰化肽酯及小肽的体积大小、空间位阻对相互作用亦有显著影响. 磷酰化二肽中氨基酸残基的构型、顺序、碳链长短的变化(增加1~2个C)对其与蛋白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质谱中没有表现出影响. 分子结构较为伸展、分子柔顺性好、空间位阻较小的磷酰化小肽更容易使蛋白在溶液中的构象趋于收缩, 而构象较为收缩的蛋白分子更易结合空间位阻较小的磷酰化小肽分子.  相似文献   

9.
以溶菌酶作为模型蛋白,主要利用光谱法研究了埃洛石纳米管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向溶菌酶体系中加入埃洛石纳米管会出现荧光猝灭现象,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规律。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增加可能与埃洛石纳米管-溶菌酶复合物的形成而导致的分子尺寸的增加有关,这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和静态猝灭机理相一致。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色氨酸所处位置附近,作用过程使溶菌酶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分子链错误折叠,加入浓度为100mg/L和200mg/L的埃洛石纳米管时,通过圆二色谱数据计算出分别导致α-螺旋的含量降低3.28%和6.89%。  相似文献   

10.
柚皮素、柚皮苷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冉  屈凌波  陈晓岚  李建军  李萍 《化学学报》2006,64(13):1349-1354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50%甲醇/水体系中柚皮素、柚皮苷与溶菌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 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两者与溶菌酶反应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距离(r): K柚皮素25 ℃=4.00×104, K柚皮苷25 ℃=3.48×104; r柚皮素=3.21 nm, r柚皮苷=3.30 nm, 以及由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判断了两种分子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 结果表明: 柚皮素、柚皮苷均能与溶菌酶以疏水作用相结合形成非共价化合物, 从而导致溶菌酶内在荧光的静态猝灭; 相对柚皮素, 柚皮苷与溶菌酶的结合距离增大, 作用强度减弱, 表明黄酮分子上多糖的取代不利于黄酮分子与蛋白之间的亲和作用. 根据Haslam等提出的多酚-蛋白质反应模型, 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糖取代对黄酮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W 7-agarose是常用的细胞外CaM功能的拮抗剂,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钙调素拮抗剂W 7-agarose与植物胞外钙调素的相互结合反应。W 7-agarose是一种将W 7-共价连接到颗粒型agarose(琼脂糖)的粒子。W 7-agarose颗粒较大且容易沉淀,静置5m in后,溶液中的荧光强度完全由游离的CaM产生。在溶液中加入W 7-agarose后,溶液中一部分CaM与其结合后沉降至荧光比色皿底部,导致溶液中CaM的荧光强度下降。由此可以确定溶液中游离CaM的浓度。根据公式lg{[Q]t(F0-F)/F0}=nlg{[Q]tF/F0} lgnK[B]t,从而计算出配位体系的结合常数和配比。研究表明:二者以摩尔比1∶1结合,其平衡常数为4.9×105。由此进一步计算了W 7-agarose对胞外钙调素的拮抗率,在拮抗剂W 7-agarose浓度达到15~20μmol/L时,拮抗率可达到90%以上,与文献报道的生物学体内实验结果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W 7-agarose与CaM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荧光法研究秋水仙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秋水仙碱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的相互结合反应。研究表明 :二者以摩尔比 1∶1牢固结合 ,其平衡常数K0 =1.92× 10 5L/mol。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 ,求算了给体 (BSA)与受体 (秋水仙碱 )间距离r =3.6 3nm和能量转移效率E =0 .17。实验表明 :秋水仙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谱法研究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光谱法研究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茶碱;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4.
使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萘普生和酵母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酵母DNA对萘普生的荧光存在强烈的猝灭作用,其作用方式随DNA浓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用Stern-Volmer方程与Scatchard方程两种方法得到相同结果:在较低的DNA浓度下,萘普生与DNA间的作用较弱,而在较高DNA浓度时,萘普生与DNA的作用较强,键合位点数也随着酵母DNA浓度的升高而在临界酵母DNA浓度100 mmol/L附近出现转变。紫外光谱、离子强度的影响和I-猝灭等研究表明,DNA浓度的变化并不改变两者间的作用方式,它们之间始终是一种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生理条件下, 使用凝胶过滤色谱、荧光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溶菌酶与聚乙烯醇(PV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PVA与溶菌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在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溶菌酶酪氨酸的发射荧光部分被猝灭, 但是, 相互作用并没有改变酪氨酸的微环境;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 溶菌酶与PVA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破坏溶菌酶的高级结构; 进一步使用红外光谱法结合可增强分辨率的傅里叶去卷积技术和高斯曲线拟合技术共同用于对溶菌酶与PVA复合物冻干粉中溶菌酶酰胺I带的定量分析, 发现冻干粉溶菌酶分子中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相关的β-折叠组分含量减少了, 但是, 用于衡量冻干状态蛋白质结构完整性的α-螺旋组分含量没有降低. 活性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 PVA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没有破坏溶菌酶的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荧光法研究氢氯噻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徐文祥  庞月红  双少敏 《分析化学》2004,32(12):1571-1574
采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酸度下,降压利尿药氢氯噻嗪(Hydrochlomthiazid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相互作用。求得不同酸度下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形成常数,讨论了微量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血清白蛋白形成常数的影响,并根据热力学常数确定了该药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据福斯特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氢氯噻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从而证实了氢氯噻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