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房地产价格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其中31个省市1999-2006年商品房平均价格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商品房价格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商品房价格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且这种趋势在逐年增强.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结果显示,省域商品房价格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高值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低值聚集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的西部地区,而且这种集聚特征1999年以来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2.
电力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间关系密切.因此,文章基于甘肃省地级市2004-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甘肃省产业结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未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应秉持“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通过政策驱动风电和光电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提高能源投资和能源利用效率,引导和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甘肃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创新产出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31个省域创新能力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而且也要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是,需求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比重偏低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扩大消费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发展该产业,通过升级消费结构从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2):211-223
提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博弈交叉-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2002-2014年30个省份的电力能源面板数据进行电力能源终端消费效率评价,并采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省际电力能源终端利用效率出现负增长,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是引发该问题两大因素。(2)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借助技术效率的后发优势,在电能终端消费效率的排序中跻身榜首,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而华东、华中和南方地区则处于末位。(3)电力能源效率具有传递效应,其前期表现会对现期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电力价格、对外开放程度和技术进步对电力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与电力能源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Solow模型出发,同时将产业结构、能源和对外贸易因子纳入到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本文同时基于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因素和能源因素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较其他因素具有较强的正向带动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尤其要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两手抓"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8-2012年碳排放和进出口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碳排放和进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出口在地理上的集群使碳排放增加,此外经济增长和重工业比重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我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低碳经济系统复杂结构特征及动态反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产业调节政策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提高能源效率是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度建设是低碳发展的基础设施.从政策层面上,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引导消费方式的改变,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2007-2012年的省域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并使用Moran'sI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矩阵形式上采用分块对角矩阵将基于截面的检验拓展到面板,实质上采用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即地理空间权重矩阵与经济强度矩阵的乘积.结果显示,软件业人力资本、可持续人力资本、政府扶持、信息化发展程度等因素都对我国软件产业集聚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要想将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发挥到极致,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为广泛吸引人才创造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关于区域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但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仍需完善。本文采用中国2004-2007省际面板数据,验证纺织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存在,并分别对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以下结论:近些年纺织业集聚的省际分布格局主要呈现"东高西低"的两极化特征,总体变化不大;根据全局Moran I指数和LISA集聚图,纺织业集聚存在空间维度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东部沿海纺织业的扩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原料供给量、平均规模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都对纺织业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地方保护阻碍产业跨区迁移与形成集聚;与理论假设不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纺织业集聚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受到基础设施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注意从以上这些要素入手,还必须充分考虑空间作用机制对纺织业省域集聚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5年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电力需求量将持续上升。电力的充足供应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故合理准确的对电力需求进行分析及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我国电力需求现状,利用通径分析筛选电力消费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在模型选择的基础上,基于单变量(ETS、ARIMA模型)和多变量(情景分析)两个维度进行电力需求量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GDP每提高1%使得电力需求量提高0.5249%;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使得电力需求量提高2.2146%,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使电力需求量相应提高1.0076%。“十二五”末中国电力消费需求量将近61425.96KW/h,2020年中国电力消费需求将近81410.10KW/h。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为例,研究分析创新型企业的空间格局特征,以及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区位基尼系数探讨创新型企业的集聚特征.利用Moran指数与Moran散点图,分析创新型企业数量分布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成效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在地区内部辐射作用强,对邻近地区正溢出效应弱,甚至产生负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虑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以及在规模收益可变的条件下,利用我国的年度数据对其进行了估计和检验;得到的结果区别于其他文献的结果: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且规模报酬是递增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并且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不断转变,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采用人口加权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的统计方法,对1992-2016年我国省域人口出生率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高人口出生率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低人口出生率由华北地区向东北地区延伸并集聚,且空间集聚性有不断增强趋势.考虑人口因素与"空间滞后"因素,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更加稳定;此外,邻近区域人口出生率水平类型对该地区自身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更加显著,邻近区域人口出生率水平对该地区人口出生率向上转移和向下转移呈非对称性影响作用.针对研究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为我国省域人口结构问题调研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5):878-891
应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种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基于2002-201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健康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健康生产效率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两方法测算结果差异较大但各有特点,效率方面DEA高于SFA,在全要素生产率、前沿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变动率方面测算值相反,并且SFA方法对前沿技术进步率的测算更符合现实;SFA对省域个体差异更敏感,能较好反映实质,而DEA能反映出现实随机波动性。考察期内中国健康生产效率总体上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良好态势,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省域间差异较大;总体生产效率对技术前沿呈现追赶态势,其中管理因素促进了这一态势。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居民需求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且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较小.最后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拓展消费空间、扩大居民消费和开拓农村市场等提升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运用结构分解(SDA)技术测算了2012-2017年我国最终需求变动、进口变动及技术进步对中国数字经济部门总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1)国内最终需求是数字经济部门总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2)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中,数字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部门总产出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内最终需求中,需求水平是数字经济部门总产出增长的关键因素;3)数字经济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服务业的增长机制具有异质性,数字经济制造业主要依靠最终需求水平的拉动,数字经济服务业还受到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动及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4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应用马尔科夫理论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最小偏离模型,求得产业结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验证其准确性,预测出2015-2024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2020年的预测值为参照标准,计算出2001-2014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产业结构的有序度为0.674-0.993,表明近十几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在逐步趋向合理,现已形成较为稳定且有序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故目前优化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如何使三次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分析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证实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最后,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西安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转型升级的高度、速度和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定量测度,然后采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期间,西安市产业结构非均衡化发展趋势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越来越高,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08年以来,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内部再分配的速度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发展滞后,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建筑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结构素质较好,其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呈现明显的超前发展趋势.工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结构素质较差,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技术进步效应是西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