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我国,关于区域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但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仍需完善。本文采用中国2004-2007省际面板数据,验证纺织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存在,并分别对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以下结论:近些年纺织业集聚的省际分布格局主要呈现"东高西低"的两极化特征,总体变化不大;根据全局Moran I指数和LISA集聚图,纺织业集聚存在空间维度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东部沿海纺织业的扩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原料供给量、平均规模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都对纺织业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地方保护阻碍产业跨区迁移与形成集聚;与理论假设不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纺织业集聚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受到基础设施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注意从以上这些要素入手,还必须充分考虑空间作用机制对纺织业省域集聚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2007-2012年的省域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并使用Moran'sI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矩阵形式上采用分块对角矩阵将基于截面的检验拓展到面板,实质上采用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即地理空间权重矩阵与经济强度矩阵的乘积.结果显示,软件业人力资本、可持续人力资本、政府扶持、信息化发展程度等因素都对我国软件产业集聚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要想将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发挥到极致,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为广泛吸引人才创造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区位商相对差异指数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其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区域创新水平,研究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通过"知识技术、劳动力、物力"等外部规模经济增加创新产出;2009-2018年,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由中西部向东部递减,区域创新水平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最后基于计量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制造业由90年代开始急速向东部地区集聚,但近几年这种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甚至有一些东部地区行业向其他地区进行了转移,产业集聚存在区域差异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产业的行业差异给出产业转移建议.利用我国2007-2009年2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青海和西藏)四位码制造业数据探索产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有如下发现:首先,"地方化经济"的可分解为"就业密度"和"竞争程度".计量结果表明:1)地区差异:就全国样本来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由2007年的显著正向影响转变为2009年的影响不显著.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2007-2009年三年间,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均小于对内陆地区的影响.表明东部地区已经逐步丧失考劳动力集聚所得到的优势,且竞争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2)行业差异: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行业而不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更大,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较小,即同行业的集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利,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影响较小,这也是创新点之一.最后,对计量结果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建议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因为东部已失去了单纯靠劳动力数目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并且东部地区企业竞争的负面效应有所显现,同时中部地区也有能力做好承接工作,但是这还要建立在中部加速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有文献研究城镇化时忽视的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且它的影响强度明显高于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服务业集聚效应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集聚对该省的人口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2)经济欠发达地区(云贵川等)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多数位于中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州等)的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效果明显开始减弱,甚至是负向的关系。(3)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比普通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丰富的结论,它能够有效刻画城镇化过程中空间相关性与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长期趋势和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产业区域间推移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没有考虑到邻近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尝试将邻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以泛长三角为典型区域进行了实证检验,空间杜宾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未来2025年左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程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将缩小一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区域内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邻近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物质资本、城市化具有空间挤出效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条件收敛趋势,且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的经济一体化涓流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政策建议有:长三角区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以行政契约制度和磋商沟通机制为主要方式的地区性多元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产业城镇互动发展,形成区域融合重组的增长极轴.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南疆地区为例,采用队列要素方法,对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选取老年人口系数、TAi、TGi和老年人口密度等指标,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南疆地区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0-2030年,南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呈现“东深-西浅”分布格局,并由东向西、由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南疆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南疆地区老年人口密度不断提升,形成“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并由北向南扩张;南疆地区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高-高区向东北部集聚,低-低区向西南部集聚,且扩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我国省份电力消费需求的空间相关性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全域Moran指数揭示了我国省域电力消费需求的正向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的变化展示了不同省域电力消费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进一步的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不仅再次肯定了省域电力消费需求的空间相关性,而且证实了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对外贸易对电力消费需求的增强效应以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电力消费需求的节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才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节电减耗双重目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门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2):224-234
聚集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一般能够促进区域内污染减排,但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区域环境污染可能产生空间上的异质性。更重要的是,空间异质性使得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复杂化,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全面刻画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中国省域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结论表明:①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具有空间非对称格局特征,绝大部分省份集中分布在高污染高集聚型(HH)和低污染低集聚型(LL)。②产业集聚的减排效应的确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区域间的溢出强于区域内的溢出。③产业集聚的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的是倒"U"型关系。由此,提出要严格制定和落实差异化的区域政策、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污染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动态处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房地产价格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其中31个省市1999-2006年商品房平均价格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商品房价格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商品房价格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且这种趋势在逐年增强.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结果显示,省域商品房价格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高值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低值聚集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的西部地区,而且这种集聚特征1999年以来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1.
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域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区域迁移决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众多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以跨区域迁移至江西省赣州市的污染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污染密集型企业区域迁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经济政策、环境规制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企业区域迁移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经济政策的作用尤为关键,环境规制强度区域间的差异使得污染密集型企业有向中西部地区集聚之势,欠发达地区之间环境规制的"逐低竞争"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慢慢地成为东部地区污染密集型企业的"污染避难所".研究结论可为中西部地区政府招商引资和环境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6):1062-1079
本文基于1998-2016年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内部升级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动态效应;人口老龄既会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又会对邻近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期效果强于短期效果,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内部升级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分区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同时还会对东部地区邻近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及服务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既会对中部地区服务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又会对中部地区邻近区域制造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制造业结构内部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我国GDP增长与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式,并将区域集聚效应引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表现为外生冲击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因素同时纳入模型后的分析结果显示: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超过投资和出口影响的总和,这与普通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GDP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显现出区域集聚效应差异:西部地区的增长显著低于其它区域,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7,(1):162-174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态效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此背景,依据2005-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得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综合测度指数,并给出评价分析。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空间地理特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市的Moran's I指数来确定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把金融集聚分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密度四者的集聚,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来检验各区域中四个金融指标对生态效率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省市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金融集聚水平从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降低;总体上,证券业集聚促进生态效率,银行业和证券业集聚促进东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金融密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5.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6):1080-1092
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不仅与内部的运营管理有关,同时也受到人口、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以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公共图书馆数据为例,利用DEA模型、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效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整体效率不高,投入冗余率达到20.7%;不到1/4的省份公共图书馆效率达到有效,并且区域差异性明显,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较差。最优子集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程度是最优的影响因素变量子集,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效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高等教育程度回归系数为负与实际意义不符的情况,分析发现是因为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致,通过主成分回归建模后,对回归系数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6.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5):770-784
我国各省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扩张能力这五个影响因素,选择带有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省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将会显著提升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而且其他空间相关省市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促使本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2011-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除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用SFA法对省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再将空间效应纳入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创新效率收敛与否,同时考察影响创新效率提升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且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各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人力资本状况及创新产业结构对创新效率的提升速度有显著影响,但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效果仍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8-2012年碳排放和进出口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碳排放和进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出口在地理上的集群使碳排放增加,此外经济增长和重工业比重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我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科学合理地培育、布局特色小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27个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采用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特色小镇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集聚性,并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多核扩散的局部分布特征;②工业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集聚性,而旅游发展型和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呈现出的聚集特征并不显著;③地形、人口、经济、旅游资源、区位和历史文化是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1):146-154
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基于2004到2014年的30个省域数据,在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城镇化指标,选取短面板动态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及西部的影响比东部更大;初期收入对全国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符合收敛水平,且对东部区域的影响更大;人口增长率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储蓄率对全国及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基于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