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物理》1956,(4)
法国放射性化学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有名的社会活动家、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伊伦·约里奥—居里(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的夫人)3月17日在巴黎逝世。伊伦·约里奥—居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比埃尔·居里和玛丽亚·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的女儿,她生于1897年。在她的母亲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逝世后,她就接替她母亲在巴黎大学执教。近年来她领导巴黎镭研究所居里实验室的工作。为核子物理学奠定基础的最大的科学发现属于伊伦·约里奥—居里。她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曾共同发现新的现象——人工放射性,这一现象对科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为无限量的和平使用原子能奠定基础。由于这项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曾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伊伦·约里奥—居里研究了人工的、由中子作用引起的铀的放射性,在发现作为原子能动基力础的核子分裂过程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居里的一家     
①居里一家三代人②居里和他的女儿③居里夫妇和女儿散步④1906年,居里在演讲⑤居里在1906年③1906年4月19日居里去世①居里夫人发奋完成居里事业③居里夫人在研究放射学③旧引年居里夫人与密立根谈话O居里夫人和她的大女儿伊伦四伊伦 届里@约里奥·居里四@约里奥 居里夫妇在实验室够1935年约里奥·居里夫妇接受 诺贝尔奖居里的一家@郭奕玲  相似文献   

3.
 钱三强,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3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考取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公费,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工作,师从伊莱娜·居里。1938~1939年,与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获得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所获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弗·约里奥—居里(F.Joliot-Curie)不但是当代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并且是一位杰出的和平战士。对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着的原子能时代,约里奥—居里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为人们创造利用原子能的条件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中子的发现、铀与钍原子核的裂变以及链式反应方面都有重要的贡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82-82
约里奥-居里夫人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1912-1914年在塞维涅学院求学,1918年任母亲的实验助手,使用新设计的威尔逊云室做放射性元素的测定工作。1925年完成有关钋α射线的博士论文。1935年,因发现人工放射性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和她母亲一样,死于白血病,这显然是由于她多年从事放射性工作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约里奥 -居里夫妇错失了发现中子和正电子的机会 ,但他们是聪明能干的实验物理学家 ,又有很好的实验条件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就像卢瑟福预言的那样 ,他们因另一项工作———发现人工放射性获得了 1 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1 934年 ,他们用钋的α射线轰击铝箔 ,发现当α源移去后 ,铝箔有放射性 ,其强度随时间按负指数律下降 .这种放射性是由α粒子打在铝 2 7上发出一个中子形成磷 30 ,α + 2 7Al→n+ 3 0 P而磷 30不稳定又发射正电子 3 0 P→3 0 Si+e+ +ν而产生的 ,他们还发现其他一些由α粒子轰击而生成的放射性同位素 .现在 …  相似文献   

7.
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学家、卓越的和平战士弗·约里奥-居里于八月十四日在巴黎逝世。约里奥-居里是一位忠诚于工人阶级事业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上、在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上均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约里奥-居里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近年来的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为了使这些科学成果能为人类谋幸福,他始终不逾地和帝国主义的原子讹诈政策斗争着。他的毕生事业是完全符合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利益的。约里奥-居里在年青的时候,在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所领导下的巴黎镭学院的居里实验室做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在1930年时,人们还不知道中子的存在。当时有德国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伊伦娜·约里奥-居里是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的女儿.尽管没有像她父母那样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举世注目的杰出贡献,但是伊伦娜仍然是有杰出贡献的女物理  相似文献   

9.
 1920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核物理之父卢瑟福在研究原子核的过程中,提出了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与质子相似但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的假设,这一预见为中子的发现敲响了第一声晨钟.1932年初.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实验中拍摄到一张云室照片,随即发表在某刊物上,这张照片清楚不过地记录了中子从含氢蜡片中打出反冲质子的径迹.但是居里夫妇竟然和这位人们期待了十多年的来客擦肩而过,错误地解释为高能γ射线在氢核上的康普顿散射.一个多月后,卢瑟福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应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概念,证实了打击反冲质子的并不是高能γ射线,而是一个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中性粒子,并被命名为“中子”.为此,查德威克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7):46-48
发现核裂变的故事应当接着发现中子往下讲 .在发现中子之前 ,用得最多的轰击原子核的炮弹是α粒子 .例如 ,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工核蜕变就是卢瑟福用钋源发出的α射线轰击氮核 ,把它嬗变成氧原子 .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钋源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核 ,轰击铍发现了中子 ,轰击铝发现了人工放射性 ,但对Z >2 0的原子核 ,α粒子轰击却不能引起核反应 .这是因为 ,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推斥力使α粒子不能进入原子核 .发现中子后 ,1 93 4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 (邮票见下节 )和他的研究集体试着用中子而不是α粒子来轰击原子核以产生人工放射现象 .费米认为 ,…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not a detailed review or an analysis of th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high-energy physics initiated by the discovery of Vavilov–Cherenkov radiation, occurred more than 80 years ago at the Lebedev Physical Institute, and awarded Nobel Prizes. The paper is written to emphasiz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and its key role in further studies in high-energy physics, commended by the high award of the Nobel committee. In 1958, 24 years after the first publication about the new phenomenon, i.e., emission of electrons moving in matter with the superlight speed, discovered by P.A. Cherenkov under the supervision by S.I. Vavilov, the Nobel Prize was awarded to a group of scientists of the Lebedev Physical Institute, P.A. Cherenkov, I.M. Frank, and I.E. Tamm “for the discovery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herenkov effect”. Since the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Vavilov–Cherenkov radiation is widely spread.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物理学的黄金世纪.提到20世纪的物理教育大师,一般业内人士会想到汤姆孙、卢瑟福和玻尔,认为这3代师徒是最出色的物理教育家,重要的理由之一是他们培养了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事实上马克斯.玻恩创立了哥廷根物理学派,在哥廷根、在法兰克福、在爱丁堡他培养和影响了十余名年轻科学家,帮助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玻恩的成就使之当之无愧进入20世纪伟大物理教育家之前列.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守胜 《物理》2004,33(3):198-204
简要介绍了奖金获得者Alexei A Abrikosov,Vitaly L Ginzburg和Anthony J Leggett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方面开拓性的贡献,特别着重于他们所发展的理论的背景和重要性,文章还简要谈及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厚宇德  吕增建  黄晓东 《大学物理》2012,31(6):41-44,56
通过分析诺贝尔遗嘱中对于3个科学奖奖励对象措词上的微妙区别,可以看出:在诺贝尔看来,物理学承载着人类技术发明的重大使命的结论.对1900至2010年间104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做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每一类与技术发明的关系,认为实现中国物理学界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研究应该在理论研究之外.  相似文献   

15.
Harriet Zuckerm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r Ph.D. dissertation on Nobel Laureates? was finished in 1965, and before and after that date she has interviewed most of those who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numbered 77 in 1976, out of 313 awards worldwide since they were started in 1901, and when I first saw the book I guessed that its sales might be limited to these 77, with perhaps half as many again bought overseas. After reading it, however, I hope I was wrong; while many people belonging to a small group may be amused to read about the sociology of that group, the book certainly has a wider interest. I think it is worth reviewing in Contemporary Physics chiefly because of the comments that it contains on the system of rewards in science, and the effects that they have o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author asks “are Nobel prizes good for science?” and the same might be asked about the fellowship of the Royal Society,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knighthoods and all other awards. Are they all good for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索鎏敏  李泓 《物理》2020,(1):17-23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三位杰出科学家,让锂离子电池这项技术成为社会大众视野焦点,也表明了锂离子电池在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科学界一致认可。文章结合三位获奖者的工作对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及其过往历史做一简单梳理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谈谈锂离子电池技术未来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厚宇德 《大学物理》2011,30(1):48-55,65
马克斯·玻恩为20世纪的物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在自己70余岁才获得诺贝尔奖,个中原因多有推测;另外,究竟哪些人是玻恩的诺贝尔奖提名人,也是众说纷纭.根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对以上不可思议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明确答案.  相似文献   

18.
张同杰  魏星 《大学物理》2020,(2):1-4,14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James Peebles(詹姆斯·皮伯斯)教授和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chel Mayor(米歇尔·梅耶)教授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兼英国剑桥大学教授Didier Queloz(迪迪埃·奎洛兹)以表彰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此本文评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他们分别在宇宙学和系外行星方面的重要贡献,今年诺奖颁发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topic of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LDI) mass spectrometry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with the award of the Nobel Prize to Tanaka based on his landmark paper in 1988, has received even more recent atten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search for an ideal matrix and generally covers the period from the mid 1990's to the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excellent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s on MALDI ion formation and a brief summary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s is given here. With respect to the applications of MALDI, 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s primarily on polymer analysis, although in this area too, excellent reviews have been published that include consideration of the MALDI method. Although we make some mention of other uses of MALDI (e.g., to proteins and peptides) and othe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we emphasize the polymer uses in the present review.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