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造常规汽轮机电站联合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循环系统改造(Combined Cycle-Repowering)是常规燃煤电站更新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对两种典型的联合循环系统(排气助燃型FF-Repowering和给水加热型FWH-Repowering)进行了热力学系统模拟研究,得到了随燃机汽机功比变化排气助燃型系统效率单调变化以及给水加热型系统效率存在极值点的现象,并发现了一定燃机汽机功比下给水加热型效率大于排气助燃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联合循环系统改造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上述特殊规律的热力学机理,澄清了有关研究的误区。该理论研究对采用联合循环系统技术改造常规电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热锅炉式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近似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出物理概念明确、规律性清楚而且使用较方便简单的余热锅炉式联合循环热力学分析公式,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热力学模型,并用最近的实际装置统计数据验证了由此得出的公式的可靠性.根据此一已验证的公式,文中指出:在这种联合循环中燃气轮机的效率最佳压比较低,接近于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的比功最佳压比,而且温比对这种联合循环的效率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B12的激光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激光共振拉曼光谱研究了维生素B12位于270-780cm^-1的低频振动光谱。认为344,476和488cm^-1拉曼峰分别是腺嘌呤,Co-CN和Co-CH3振动模。用实验证明了维生素B12在514.5nm激光作用下发生部分光解,而且Co-CH3比Co-CN更容易断裂。测得了光照B12后光解速曲线。  相似文献   

4.
在一代Technicolor(TCI)和带有一个无质量的标量二重态(TCⅡ)模型下,计算荷电的哥尔斯通粒子对衰变B_c→D_sγ的贡献,并把它们同标准模型的计算相比较,发现哥尔斯通粒子对电磁企鹅图的贡献很大(TCI下),在TCⅡ下贡献较小;而对弱湮没图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还对同位旋三重态粒子π+p的质量进行了约束。预言将来在LHC上能对不同模型下的分支比Br(Bc→Dsγ)的差异进行研究,进而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精确测量了在不同氧压下退火的单晶Bi2Sr2CaCu2O8+δ(Bi2212)样品的CuO面内和CuO面外的电阻率ρc(T)和ρab(T).发现ρc(T)和各向异性比(ρc(T)/ρab(T))随着载流子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在过掺杂样品中,高于120K时,ρc随温度线性下降,而各向异性比与温度仅有微弱的依赖关系.ρc(T)和ρc(T)/ρab(T)的值可以用Alexandrov和Mot建立的双极化子模型很好地加以拟合  相似文献   

6.
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性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笑 《化学物理学报》1996,9(5):429-436
在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引入分子平均电负性XMO、单位氧原子上阳离子加合电离势∑IM和原子部分电荷δ0及δM的计算方法,并对YBCO、YBSCO、BISCCO、TLBCCO、TIRECCO、TIRESCCO及REBCO等系列的Tc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部分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设计工况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数优化的基础上,对加湿空气和未加湿空气混流位置不同的两种PEvGT循环设计工况性能进行研究,并与HAT和STIG循环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混流位置对其热力性能有重要影响;未加湿空气、加湿空气及蒸汽在回热器前混合(PEvGT-2)循环,最佳压比与HAT循环最佳压比接近(10左右);在各自的效率最高点,四种循环中PEvGT-2效率最高,未加湿空气、加湿空气及蒸汽在燃烧室前混合(PEvGT-1)循环比功最大;纯发电时,两种PEvGT的效率最高点对应的分流比在0%~20%之间,且通过对换热器面积和湿化器高度的比较和分析也表明分流比选取在该范围内比较经济;四种循环的效率、比功和最佳压比随透平初温的升高而上升,分流比对PEvGT-2循环的效率、比功和最佳压比影响较小,但对PEvGT-1循环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报道了陶瓷和薄膜PrBa2Cu3O7材料的红外和远红外反射谱,从陶恣和薄膜样品的声子谱的比较中萃取PrBa2Cu3O7材料沿着c轴振动的Blu模分别位于110,158,194,202,395,580cm^-1,PrBa2Cu3)7和YBC3O7-δ有类似的晶体结构,分析和比较这两种材料的声子谱,尤其是沿着c轴振动的Blu模,我们认为Pr的Blu模位于194cm^-1,并由此而建议从红外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
天然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碱基价键的振动变化余多慰,柯惟中(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RamanCharacteristicAnalysesofTheTwoCovalneceBondsbyTheBaseSldeofGlycosidlcBondinDN...  相似文献   

10.
本报道用MOCVD方法在以15cm/hr速度连续走带的Ag/Ai复合基体上制备YBCO超导带的结果。所有YBCO超导带的Jc值为1.3×10^4A/cm^2;样品主相为YBCO123,呈强烈c-轴取向,其衍射峰的摇摆曲线半高宽约为2.8°;另外,还含有少量Y2BaCuO5和BaCuO2杂相,本还用SEM和EDX对样品沉积层进行了观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雷诺数对涡轮叶栅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了涡轮叶栅内部三维流动,分析了雷诺数对涡轮叶栅内部流动图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自模化雷诺数条件下,雷诺数的降低将对涡轮叶栅吸力面边界层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雷诺数降低至一定程度,将导致吸力面出现严重的分离,端部二次流流动相应加剧,使低雷诺数情况下涡轮叶栅性能恶化,在设计中应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种开缝方案对风力机静态失速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开缝式风力机静态失速特性较为平坦,风力机开缝对静态失速进行控制的方法是可行的,由下风面到上风面开缝的方案在多冲角工况下有较好的静态失速特性.开缝结构的吸气口具有堵塞效应,排气口的排气会明显干涉来流的流动,因此开缝方向和开缝口处的形状对开缝效果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低温空气制冷系统中的散热器、回热器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测量不同工况条件下两个锯齿形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及系统性能,分析了换热器低压侧和高压侧的空气流量对换热器及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散热器低压侧空气流量是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2)回热器效率随其低压侧空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其高压空气流量的增大而减小;(3)高压空气流量是影响制冷量的主要因素;在其它工况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高压空气流量增大7.9%,制冷量最大增加14.5%。  相似文献   

14.
300MW汽轮机末级采用弯叶片对反力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求解多级透平S2流面的欧拉方程组和计算三维无粘环形叶栅排的三阶精度TVD格式的数值方法、以及模化吹风实验,对300MW汽轮机末级在不同侧型面以及弯角的情况下反力度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了在D/l较小的透平级中不同侧型面、不同倾角、以及子午面对反力度影响的新的物理现象.给出了在D/l较小的透平级中采用不同的侧型面对反力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机三种近似模型,结合蒙特卡洛方法与表征粗糙度参数随机特性的概率模型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机具有最佳预测精度。对于风力机翼型FX 63-137,最大升力系数对吸力面前缘粗糙度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压力面;对于吸力面或压力面,前缘粗糙带厚度对最大升力系数的影响稍大于其覆盖长度的影响。研究工作为风力机翼型的鲁棒性设计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亚临界60万千万汽轮机高压第九级静叶原型和改型两套环形叶栅在零冲角下在低速风洞下进行了吹风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型叶栅相比较,改型叶栅明显降低了流动损失.在设计工况下改型叶栅流道内的流动状况更为稳定,显著降低了二次流损失、端壁损失、吸力侧流动损失、尾迹损失.  相似文献   

17.
对向心透平叶轮内部复杂流动在级环境下进行了全三维黏性数值模拟,结合拓扑学原理分析了设计工况和非设计工况下其内流动分离及各种涡系发展的演变过程,初步建立了向心透平叶轮内的旋涡模型,阐述了流动损失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向心透平叶轮内部涡系与轴流式透平存在较大差别,且流动分离及涡系主要集中在吸力面侧;设计工况下向心透平叶轮内的主要旋涡包括马蹄涡、通道涡及泄漏涡,其主要表现为通道涡与泄漏涡相互影响和掺混,是主要损失的形成原因;非设计工况下,主流在叶轮叶片前缘处发生大范围的分离及回流,造成了较大的能量损失,但二次流损失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8.
风力机气动性能受静态失速与动态失速影响很大,对风力机翼型的失速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得到的风力机翼型在固定大攻角工况,以及大攻角震荡工况下的非定常流场,来研究翼型静态失速与动态失速。采用本征正交分解方法(POD),对非定常流场降阶,得到流场的POD模态以及对应的系数。POD模态结果表明在静态失速下,主要非定常流动结构是尾迹区域交替脱落的涡结构;在动态失速下,除了尾迹区域,前缘和整个吸力面都存在流动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19.
旋转光滑U形通道内换热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值模拟了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U形内冷通道湍流流场和温度场,分析了其换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状态下哥氏力、离心力和浮升力的共同作用使得流场相对于静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讲,旋转强化了换热。但是旋转使得换热能力在各个面分布不均,增加了温度梯度。  相似文献   

20.
向心透平级内流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基于三维N-S方程组,采用结构化网格,用数值方法模拟了一台75 kW微型燃气轮机中涡轮级内的流动。湍流模型采用Baldwin-Lomax模型,计算方法基于Jameson格式。结果表明:静叶流道在吸力面一侧,沿子午流线的前25%区域气流快速膨胀,而压力面在60%以后逐渐膨胀。一定的气流入口角能有效控制导叶内横向二次流动,并使得气流出口角更加均匀,其出口气流的落后角也有明显的减小。在叶轮流道内部的损失区主要集中在吸力面一侧,叶顶间隙的泄漏流动使得吸力面与叶顶间的角隅区的损失有明显加大,控制叶轮的径向间隙对控制流动损失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