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求学经历使赵树理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冲击 ,也确立了他自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意识 ,面对纷繁复杂的五四新文化 ,赵树理逐渐承载了五四的社会启蒙意识 ,不是自觉走向对个体的精神探索 ,而是走向知识分子对社会革命的责任承载 ,不是强调“人的解放”,而是强调社会实践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基于对获得利益的妥协,而道德源于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具有社会性,而道德具有个体性;规范具有利己性,而道德具有利他性;规范具有他律性,而道德具有自律性;规范是相对具体盼,而道德是相对普适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而道德具有选择性。但是,规范与道德又是紧密相联的: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3.
从鄂伦春这样的小民族来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呈现为一体化逐渐加强的趋势,这既是民族的愿望,也是国家的需要。在二者一体化的关系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化”。它一方面使民族失去了一些自主自立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国家对民族发展的责任和负担。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民族精神不但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民族瑰宝,而且在今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协作意识,能够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它能丰富道德内涵,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它能凝聚民族力量,推进国家振兴、民族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少数民族居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居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居民的国家认同得分显著高于民族认同的得分,不同民族的居民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认同与调适、互动与和谐、博弈与冲突的关系。探索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启示有五:一是国家制度建设是巩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根本,二是地方基层组织是稳定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石,三是赋税“取之有度”是维系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核心,四是上下良好互动是维护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关键,五是加强国家治理是筑牢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础。这些启示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全国沿边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这些跨境民族地区各类宗教信徒占全省信徒比重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反渗透力量相对薄弱,宗教渗透严重,危害着国家安全。为此,必须加强研究,提高对宗教渗透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宗教管理工作机构建设,在加强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抵制各种宗教势力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律与穆斯林民族教育之契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问题.艺术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显示出超前于时代的伦理境界,造成一定的接受困难.现以著名电影《英国病人》为例,从影片呈现的"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探讨解读这类作品的正确立场,主张艺术家应以超越性、前瞻性的伦理视界,创作面向未来、全面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1.
追求现代化,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文化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上提出了不同层面的现代化方案,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时代、阶级以及方案本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案最终都归于破产。  相似文献   

12.
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要求相一致,在文学领域内兴起了一股启蒙文学思潮,它主要表现在五四新文化先驱的文学思想主张上,以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为精神标高。"人的文学"观包蕴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侧面: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这股启蒙文学思潮在五四后半期(1921年以后)分化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3种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兼论《新青年》前期的办刊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五四精神的诠释史;在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所刊载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者简要论述了对五四精神的认识。要发挥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把五四精神与当今的时代特点相结合,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在新的世纪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民间文学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贵州被发现.贵州在当时中国的文化格局中起到保存和滋养的作用;同时,五四新文化也通过抗战的契机向贵州这种边缘地区扩散.这是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一次深具意义的历史性相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论述了1918年开始的河南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形式及社会效应,分析了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总结了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对中国人口素质相对低下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着改良社会、强壮种族的愿望,他们向民众介绍西方的优生学理论,认为优生是重要的方面,优育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为了推广优生学知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了解男女两性的生理特点,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了解性的卫生等知识。因此,他们特别提出开展科学的性教育以及普及性知识的问题。"五四"运动前后优生学的传播对于人们的观念进步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方法对现代文学乃至建国后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兴盛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从创作主题到作品语言似乎也都与《讲话》的精神相一致,但若追根溯源,他的思想和实际的创作理念其实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的,而且也始终是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五四的道路前进的。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在提倡文艺大众化运动时期,秉持一种继承、批判、超越的姿态。瞿秋白用发展的眼光,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论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指出:“五四”话语是知识分子与大众隔阂的新的起源;“五四”是欧化与文学宗派主义的起源;资产阶级的“五四”知识分子已经发生蜕变,新的文化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进行。瞿秋白断定,“五四”革命精神必将被继承,“五四”文化革命必将继续。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变革,民间一些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纷纷集会结社,宣传各自的主张,从而掀起了中国民间教育社团史上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0.
《女神》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反抗叛逆及创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它是作家独具特色的个人郁结与时代郁结的交汇,展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