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氢容量是一定温度下,钯合金吸氢至饱和时,生成的金属氢化物中氢的浓度。它是钯合金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数据之一。赵爽等人进行了LaNi5-xMx系列吸氢容量的理论预测,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1.8%。本工作利用逐步回归法寻找影响钯合金吸氢容量的主要原子参量,建立了预计钯合金吸氢容量的半经验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方法, 在6-311+G(2d, p)的基组下,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Ca+离子介入N2O (1∑+)和CO (1∑+) 与N2O (1∑+) 和 H2 (1∑+g)反应的微观机理. 报道了二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 并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计算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参与N2O和CO与N2O和H2的反应都分两步进行, 其中Ca+离子对反应N2O (X1∑+) + CO (1∑+)生成N2 (X1∑+g) + CO2 (1∑+g)比较Fe+, Ir+, Pt+等的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而对反应N2O (X1∑+) + H2 (1∑+g) → N2 (1∑+g) + H2O (1A1) 催化作用不是很好,N2、CaOH+和H是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 并通过对金属离子亲氧性(OA)的计算, 从热力学方面进一步说明主题反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方法, 在6-311+G(2d, p)的基组下,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Ca+离子介入N2O (1∑+)和CO (1∑+) 与N2O (1∑+) 和 H2 (1∑+g)反应的微观机理. 报道了二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 并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计算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参与N2O和CO与N2O和H2的反应都分两步进行, 其中Ca+离子对反应N2O (X1∑+) + CO (1∑+)生成N2 (X1∑+g) + CO2 (1∑+g)比较Fe+, Ir+, Pt+等的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而对反应N2O (X1∑+) + H2 (1∑+g) → N2 (1∑+g) + H2O (1A1) 催化作用不是很好,N2、CaOH+和H是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 并通过对金属离子亲氧性(OA)的计算, 从热力学方面进一步说明主题反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用反应溅射的方法在有强立方织构的NiW基带上连续制备Y2O3隔离层的研究结果.用X射线θ~2θ扫描,ψ扫描对薄膜的取向和织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论文主要研究了H2O分压对Y2O3隔离层外延生长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H2O分压过小,Y2O3织构相对衬底有所弱化,薄膜表面不透明,原子覆盖不均匀,且不利于后续隔离层YSZ的生长.同时,临界H2O分压与温度和总气压的关系也作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5.
6.
O2/N2与O2/CO2条件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煤粉在O2/N2与O2/CO2条件下进行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了燃煤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生成浓度以及元素组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燃煤颗粒物均呈三模态粒径分布,气氛的改变不影响各模态的分布趋势.相同O2含量条件下,与O2/N2气氛相比,O2/CO2气氛中PM10和PM1的生成浓度均降低,PM1易挥发元素Na、K、S的含量升高,而难熔元素Si、Al、Mg、Ca、Fe的含量降低.随着O2浓度的增加,O2/N2燃烧气氛下PM10和PM1的生成浓度逐渐增加,O2/CO2燃烧气氛下PM10的生成浓度增加,而PM1的生成浓度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热重差热综合分析仪(TG—DTA),在O2/N2及O2/CO2气氛下,研究了添加剂在不同氧浓度时对澳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添加剂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此添加剂为典型的碱土/碱金属氧化物添加剂;在氧摩尔体积浓度为20%时,加入添加剂后澳煤在O2/CO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优于O2/N2气氛;在...  相似文献   

8.
汪云 《大学物理》1990,(4):9-10
本文对《原子物理学》[1]一书中的H2O分子简 正振动图作些补充讨论.介绍如何用群论方法确定水 分子的简正模式位移图,从而对书中插图作一点细微 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水对N复合氧化膜Cr2O3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的复合影响H2O在表面的吸附位点及吸附高度,N的溶入与Cr形成稳定作用,减缓H2O对表面Cr-O间的破坏作用,改善氧化膜表层结构,提高表面电化学稳定性。因此,N的复合可增强氧化膜对H2O的作用,同时改善氧化膜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不锈钢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多金属氧酸盐α-Na6H[GeW9Fe3(H2O)3O37]16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光电子能谱、极谱和穆斯堡尔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并讨论和研究了该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相似文献   

11.
在Ar~(2 )离子和H_2,O_2分子碰撞实验研究中,发现这两个碰撞体系都存在三个激发通道:(1)双电子俘获激发通道,(2)单电子俘获激发通道,(3)靶直接激发通道。实验结果得到了ArⅠ,ArⅡ和HⅠ,OⅠ的发射截面,并分别比较了Ar~(2 ) H_2,Ar~(2 ) O_2,He~(2 ) H_2,He~(2 ) O_2碰撞体系的发射截面。  相似文献   

12.
在典型的Sieverts装置上采用等温等容(即PVT)法测定海绵钯粉末在T=278~323K吸放氕、氘的P-C-T曲线。结合文献给出的其他形态的Pd吸放氢结果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形态对钯-氢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宏观影响和微观本质。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用H_2O分子的单中心类氖波函数推导了投射电子与H_2O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的解析表达式,其中包含了投射电子与H_2O分子间的静电库仑相互作用、极化作用及交换作用。我们应用上述解析表达式计算了投射电子在H_2O分子场中运动的畸变波函数、分波相移(l≤5)分波截面、总截面,动量转移截面及微分散射截面。  相似文献   

14.
炭/碳粒在CO_2/O_2气氛中燃烧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大量的研究表明,近一个世纪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含量的迅速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随着人类从矿物燃料中获取能源的进一步增加,CO2的排放量亦将持续增长。其中煤的利用量及在燃烧过程中C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A12O3X2(X=H,D,T)分子的可能较低能量构型进行了几何优化.结果表明该分子的基态电子态和对称性为A12O3X2(X=H,D,T)(1A’)G,计算了氢同位素分子及A12O3X2(X=H,D,T)的电子能量E、定容热容Cv和熵S.用电子振动近似方法计算了固体A12O3的氢化热力学函数△H0,△S0,△G0,以及平衡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当A1203吸附氢(氘,氚)形成固体时,反应的氢氘氚排代效应的顺序为氚排代氘,氘排代氢,与钛等金属与氢及其同位素反应的氢氘氚排代效应的顺序相反.总体来说,这种排代效应都非常弱.随着温度的增加,这系列反应的氢氘氚排代效应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非金属催化转化有毒气体来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有效最有前景的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研究了Si掺杂碳纳米管(Si-CNT)催化氧化N_2O与CO的反应. N_2O分子更易以直线形式吸附在Si-CNT催化剂上,并分解为N_2和CNT-SiO中间体,对应的活化能垒为2.42 kJ/mol. CNT-SiO中间体很活泼很容易与CO继续反应生成CO_2.通过分析发现CNT既可以作为电子的接受体又可以作为电子的供体,因此帮助了电荷在Si和目标分子之间的转移,这将为探索其它类似催化剂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CaCl2、K2B4O7和Nd2O3为原料,采用易于工业化、无污染的水溶液法反应合成碱-碱土金属硼酸盐K2O·CaO·4B2O3·12H2O∶Nd3+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荧光分光度计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合成晶体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K2O·CaO·4B2O3·12H2O∶Nd3...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O2/CO2燃烧过程中高浓度的CO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在1073 K温度下使用山西褐煤在卧式炉上进行了实验。分别对O2/CO2浓度比及CO浓度下NO的还原特性进行详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O2/CO2气氛下,O2浓度为30%时具有较高的还原率;相同O2浓度下O2/CO2气氛较空气气氛NO还原率高,表明在CO存在的条件下,高浓度的CO2会促进NO的还原;当CO浓度从1.5%逐渐升高时,NO的还原率逐渐降低,到CO浓度为5%时,NO还原率比没有加入CO时还要低,而在空气气氛下CO浓度的变化对NO的还原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以CaCl2、K2B4O7和Nd2O3为原料,采用易于工业化、无污染的水溶液法反应合成碱-碱土金属硼酸盐K2O·CaO·4B2O3·12H2O∶Nd3+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荧光分光度计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合成晶体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K2O·CaO·4B2O3·12H2O∶Nd3+晶型发育良好、形貌规整.基质本身具有上转换发光特性,K2O·CaO·4B2O3·12H2O∶Nd3+的发光强度较基质弱.当激发源为828 nm时,材料呈橙红色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