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的诗歌在产生之初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出现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让诗歌走上了脱离外在音乐,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经历了唐代的“声诗”阶段后,诗歌在宋代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乐的功能,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探求诗歌在由唐到宋的转化过程中,其外在音乐性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宋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宋诗的影响和支持.宋词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诗化异质,特别在主体形象和理性精神方面二者之间的深刻联系,表现出宋代诗词畛域逐渐模糊化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宋诗和唐诗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顶峰,唐代诗人给宋人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但也异常沉重的遗产。宋代诗人处穷而变,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以散文化议论化为主要特征的宋诗。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文化背景、诗人主观因素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宋诗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虽然比不上唐诗那样的辉煌灿烂,但也自有特色。本文试从作家作品中,具体论述宋诗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宋人诗论对“张王乐府”的推尊,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和归纳,“张王乐府”的题材特点对宋人开拓诗歌题材内容的启发,以及“张王乐府”的体制形式和艺术风尚对“宋调”中一种范式的巨大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张王乐府”与宋诗之间密切的承传关系,初步说明“张王乐府”何以会对宋人诗论和诗歌创作产生如此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词实证研究》是以宋代诗词考证为核心,包含版本、批注、笺注、叙录、辑佚等文献体例的实证研究专著。该书把握核心命题,深挖实证文献,从实证实例与实证方法归纳两方面展开对宋代诗词的实证研究,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呈现出大量相关实证成果的同时,展现出对于实证体系的构建的思考,对于当前拓展实证研究的方向乃至纠正当前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弊端,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论述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末四灵、江湖派等宋代诗派对宋初 “晚唐体”派的艺术特征的革新及继承,探讨宋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明代诗坛宗唐诗风的沉闷窒息与易代的巨变沧桑,清初诗坛却蔚然兴起了宋诗热,贯穿并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初宋诗热的发展呈现为三个小的阶段而有着各自的内涵,其成因分别与易代乱世、唐诗审美艺术的审美疲劳及政教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昭君、杨玉环及其关联的人和事,是古代文人经常选用的题材和载体,尤其是在国势相对衰微、女性观念尤重妇德及文学尚古之风盛行的宋代。文章即从解读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及杜甫、李商隐、罗隐等相关诗作入手,辨析宋人有别于唐人的立场和态度及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昭君、玉环在宋代虽际遇不同,但在文学功用上却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1.
焚弃千首"江西体"诗是杨万里文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理清他与江西诗派关系的重要依据,因而弄清其原因尤为重要.本文从杨万里作为理学家的人格心态入手,结合两宋之际的社会思潮分析其焚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57年,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建国以来的首次转折,此后的二十余年里,虽有起伏,但从整体上看,知识分子受到的冲击很大。意识形态的斗争、知识分子自身的特性、国际国内环境、方针政策的失误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在1957年发生转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木兰辞》创作时代与作者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兰辞》的研究,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时代文化和民族风尚诸因素,则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进而认定它为北魏鲜卑族民歌。  相似文献   

14.
税收流失的治理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文章从多个方面阐明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和流失原因,并提出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入峡》诗被多种三峡诗文集妄诬为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宋濂被贬茂州途径三峡时已染病在身,一代文宗死于奉节,当时的心境和行程与《入峡》诗内容完全不符。作者考证认为,该诗的真正作者乃明代诗人宋濂门下弟子王绅。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期,柳开、石介、王禹偁等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他们提出了鲜明的文学理论并积极从事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实践活动,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道”的提倡是他们共同的主张,使北宋初期诗学理论中弥漫着浓厚的儒学思想,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儒家诗教原则的成熟准备了丰厚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汉字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这一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文章着重指出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是汉字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长恨歌>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一步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以小道为核心标准的小说观念,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小说表现形态驳杂,并不具备稳定的文体。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汉人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因此在20篇文体论中,没有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正面论述,仅仅是在探讨各种文学创作技巧时偶合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这符合小说创作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小说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