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文章以东莞某地铁十字交叉换乘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复杂条件下深大基坑开挖、支护等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基坑路面沉降和围护结构侧向 c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路面沉降和维护结构侧向变形的一般规律。结果证明,可以为复杂条件下十字交叉地铁车站深大基坑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车辆移动荷载会影响基坑边坡的沉降变形,严重者将导致基坑坍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车速在20km/h、15km/h和10km/h三种工况下的基坑竖向位移特征,并与柔性基础地基沉降位移计算方法和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坑的动力响应完全依赖于车辆的移动荷载变化,与共振无关。车速越慢,竖向位移变化越明显。位移变化最大的位置在基坑顶部,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位移响应逐渐减小,在地表12.5m以下,移动荷载对沉降位移已无明显影响。数值模拟中的瞬时最大位移与柔性基础地基沉降位移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与测点实测位移对比可知,基坑顶部出现了一定塑性变形,由于模拟时间的界限,计算的最大塑性位移为6mm,小于实测值,符合力学预期。上述研究成果可为设计前期移动荷载对基坑的扰动估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基坑开挖深度和面积越来越大。苏州市X352县道改扩建工程三标段基坑开挖深度达到18 m,宽度达到61.5 m,同时周围环境复杂,地下管线密布,设计和施工难度较大。通过对降水、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等方案进行比选设计,优化了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性能,加强了基坑稳定性,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施工的便捷性。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竖向荷载(V)和水平荷载(H)组合作用下的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变形特性,以南宁地铁5号线某地铁车站基坑为依托,首先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将受V-H组合荷载和仅受水平荷载作用的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数值计算得到的规律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现场实监...  相似文献   

6.
依托室内试槽水稳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应用分层检测分析方法逐层检测了路面结构层的竖向压应力、应变和弯沉,并采用双层弹性体系理论反算并验证了路面结构层的回弹模量.结果表明:土基回弹模量的微小变化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可以忽略;各级荷载作用下,基层顶面的竖向压应力和面层层底压应变均随着荷载增大近似线性增加;养生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层以及沥青面层回弹模量可以被视为常数;双层弹性体系回弹模量反算方法合理可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分层检测分析中,应尽量利用压应力测试数据,以获得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三类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及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不同力学分布特征,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采用壳牌设计软件BISAR 3.0为计算工具,并用Mathlab 7.0软件将三类沥青路面结构、各主要力学响应量进行三维化处理,并对力学响应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路面整体受力的角度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各项力学响应均介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之间;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较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较大的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邯郸中心医院病房楼基坑为例,对挡墙支护、悬臂桩支护、桩锚支护和土钉墙支护等支护方法进行了设计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给出了最优的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6):945-950
基于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分析了砂土及黏土中圆形基坑开挖引起的维护结构及坑底隆起变形规律特性,并通过调整圆形基坑的开挖半径,研究了基坑开挖半径对维护结构及坑底隆起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体类别对基坑变形特性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圆形基坑维护结构变形呈"后仰"式分布,且最大水平位移随开挖半径增大而不断增加,当连续墙结构其插入比控制在0.67左右时,其基坑变形大小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坑底隆起变形逐渐增大,当开挖半径达到60 m后,最大隆起变形不随开挖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且最大隆起变形区域基本位于0.2~0.8倍的开挖半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合肥地铁1、2号线交叉换乘车站大东门车站复杂深大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车站整体三维模型、1号线单独模型和1号线车站截断模型,对其盖挖逆作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在不同河水水位情况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并和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基坑变形,研究所得相关结果可供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上海香港广场深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施工与现场量测结果。在建立围护结构计算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和编制相应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对围护结构的变形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与计算与计算,从而得出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随开挖时间延误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同时与现场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其方法和结论对软土深基坑的设计与开挖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安全性,以广东省某地铁车站为工程实例.介绍了基坑开挖方法,利用MIDAS/GTS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不同工况下的桩身位移变化和支护轴力监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围护桩顶和桩底位移较小,围护桩的最大位移位置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而移动,最大位移位置逐渐下降,最大位移接近第三梁内支撑的顶部.模拟轴力结果显示:标准段距离盾构井约50 m内冠梁呈受拉状态.模拟和现场轴力监测数据显示:第一道标准段内支撑轴力大于盾构井内支撑轴力,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轴力最大值内支撑位置也在下移,最终出现在盾构井第三道内支撑上.  相似文献   

13.
深基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照明 《河南科学》2006,24(4):567-570
基坑工程的规模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其计算分析方法也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主要从理论和计算两方面讨论了基坑工程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施工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信息施工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特点,总结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内支撑对稳定基坑及控制基坑变形有重要意义。以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基坑开挖力学模型,考虑内支撑截面、支撑作用点位置、支撑作用点形式和支撑刚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内支撑对围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钢支撑截面的选择应视情况而定,且支撑长度不宜大于25 m;支撑位置的设置对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有较大影响,在基坑设计中应当予以重视;改进的内支撑作用点形式对改善基坑受力、控制基坑变形有积极作用;通过增加内支撑刚度的方式以减小基坑变形不是最有效的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工程,基于基坑支护结构的现场实测数据,对排桩内支撑基坑支护体系桩顶水平位移,桩体侧向位移及基坑周边土体沉降量进行分析,得出基坑围护结构各项位移和周边土体沉降随时间及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建立研究区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将实测数据与模拟值进行对比,研究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及桩后土体应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基坑长边桩顶水平位移约为短边桩顶水平位移的3倍,桩体最大侧向变形量位于1/2H(H为基坑开挖深度)处;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范围约3H,基坑周边各监测断面最大沉降量出现在距基坑边22m处(约0.82H~0.96H),内支撑架设有助于增大基坑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喷锚网支护能充分利用深基坑边壁土体的自稳能力,是优良的支护方式.工程实践说明,只要依据软土特性及其深基坑边壁流鼓破坏模式,利用长锚管工序快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软土深基坑边壁喷锚网支护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深基坑支护工程优化设计的特点,提出一种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数学模型和遗传优化算法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充分考虑了遗传算法中的一般处理步骤、个体编码机制、基于可行发方案的初始种群的生成、个体的评价及修正算子等因素。运行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是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课题,在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常采用的安全系数法是未考虑到设计参数的随机性与变异性的定值设计法,而将结构可靠度理论引入到基坑工程中来,则可以定量地考虑工程中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能够对结构的可靠性作出更为客观和合理的判断。针对一重力式基坑支护工程实例,采用响应面法计算了3种基坑稳定性验算模式的可靠指标及失稳概率,并与一次二阶矩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土体参数,即变异系数、均值和相关系数等对稳定可靠指标的影响,从中总结了相关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将灌注桩间隔错位布置,使其与单排直列水泥搅拌桩形成类似拱形的基坑支护结构,以发挥水泥搅拌桩止水和挡土的双重作用,可达到既不增加施工难度,又节约支护费用的目的.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其支护方案及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