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泌阳凹陷羊毛甾烷的检出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某些生油岩及原油中检测出碳数为C_(30)-C_(32)的羊毛甾烷系列,根据地球化学研究及模拟实验,提出该羊毛甾烷的生成可能主要与特定的有机输入及较低的热演化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A series of novel tetracyclic triterpanes based on the lanostane skeleton, ranging in cars-bon number from C_(30) to C_(32),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Eocene lacustrine depo-its of Biyang Depression, China. These compou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GC, GC- MS, andcoinjection with authentic standard, as 8β(H), 9α(H)- lanostane (C_(30)), 24-methyl- lanostane(C_(31)) and 24- ethyl- lanostane (C_(32)). Mechanisms are proposed for the origin and geologicalfate of these compound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confirmed occur-rence of lanostanes in the sedimentary record.  相似文献   

3.
不同模拟条件下蓝藻甾烷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蓝藻(又称蓝细菌)水压热解生成的有机质与现代蓝藻模拟硅化转化为人工化石生成的有机质,表现出两种相反的甾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前者C_(27)甾烷多于C_(29)甾烷,与传统的认识吻合;后者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属异常分布,在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样品中也发现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特殊的生物来源和热解实验的介质,方法与条件可能是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硅胶-氧化铝柱色谱预分离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两种褐煤超临界流体抽提物中脂肪烃馏分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主要成份正构烷烃(C_(13)~C_(33))外,尚有少量的类异戊二烯烃(姥鲛烷、植烷等)和萜烷。其中萜烷以五环三萜为主(C_(27)、C_(29)~C_(32)藿烷类化合物),并有一定量的C_(27)、C_(29)和C_(30)藿烯,倍半萜和三环二萜烷含量很少。未检出甾烷。此外,还检出一完整系列的烯烃。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抽提条件对褐煤抽出物各组分、含量及其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结合色—质谱分析,对五种煤的超临界抽提(SCG)物中正己烷冲出馏分的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_(13)—C_(35)正构烷烃是其主要成份,此外还含有姥鲛烷、植烷、环烷烃等地球化学标记物。环烷烃中以五环三萜烷的C_(27)、C_(29)—C_(30)的藿烷类(17αH,21βH)、莫烷类(17βH,21αH)为主,并有一定量的C_(27)、C_(29)、C_(30)藿烯及生物藿烷,三环二萜烷量很少。试验还表明,煤阶和操作条件对上述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如莫烷类/藿烷类,C_(27)藿烯量等)有一定影响。所有样品中甾烷的含量都很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从燕山东段元古界下马岭组底砂岩古油藏储层沥青中,检测出来的一个新发现的C_(18-23)三环萜烷系列(质谱基峰m/z123),经人工合成标样共注和GC—MS分析,确认其结构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文中结合该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组合,探讨了其有机母质生源构成、两种降解作用影响,以及新三环萜烷系列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柴达木盆地新第三系的深井色质分析资料,研究了未成熟、成熟和高成熟阶段中甾烷和多环萜类在组成和构型上的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对其中所显示的主成油门限,结合顺磁共振资料作了进一步讨论。还结合稳定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沉积物中的母质来源,结论是以陆源为主。样品中普遍存在有孕甾烷;成熟以后还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三环二萜系列(C_(16)~C_(28))。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20α-羟基孕酮对土拨鼠肾上腺微粒体P-450催化甾体羟基化的抑制作用。探明了17α-羟基孕酮作底物时,20α-羟基孕酮对P-450_(C_(21))催化的C_(21)羟基化反应及P-450_(17αlyase)催化的C_(17)—C_(20)键断裂的反应均表现出拮抗抑制。抑制常数分别为1.73μmol/L(P-450_(C_(21)))和1.37μmol/L(P-450_(17lyase))。比较了分别以孕酮和17α-羟基孕酮作底物时,20α-羟基孕酮对P-450_(17αlyase)催化C_(17)—C_(20)键断裂的不同影响,由此推论出雄甾烷二酮在肾上腺微粒体中生成的连续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原油、煤和沉积物中二环烷烃的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GC-MS技术分析了中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原油、岩石和煤样抽提物中的二环烷烃。这些样品普遍含有C_(12)—C_(13),二环烷烃和C_(14)—C_(16)二环倍半萜化合物,共检出22个谱峰。本文讨论了它们的构型、丰度和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的相关性;根据二环烷烃和二环倍半萜烷烃与甾、萜烷的相对丰度、C_(12)—C_(14)与C_(15)和C_(16)之间的相对丰度以及DHR值(补身烷与高补身烷的比值)可判识油气成因类型、形成环境、母源特征及成熟作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由于有明显的生物继承性、热作用敏感性、结构的稳定性,所以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就松辽盆地原油或生油岩中萜烷、甾烷和芳化甾烷的GC—MS分析方法和鉴定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青海湖沉积物和生物中的醛组分,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沉积物中检出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2),C_(24)或C_(26),具强烈的偶碳数优势。所分析生物中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4)或C_(26)。作者认为现代沉积物中的醛直接来源于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三个新甾体皂甙元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药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Zygophyllaceae)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 甾体皂甙元,经IR,2D-NMR和MS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海可皂甙元(1),25(R)-螺 甾烷-4—烯—3,12—酮(2),25(R)·螺甾烷—3,5-二烯—12—酮(3),25(R)-螺 甾烷-4—烯—2β,3α-二羟基—12—酮(4)和25(R)—螺甾烷—24β—羟基-4—烯 —3,12—酮(5),其中化合物3-5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一种合成4β-甲基-5α胆甾烷的新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胆甾醇为原料经四步反应立体控制合成4β-甲基-5α-胆甾烷(6)的新路线。4-甲基胆甾-4-烯-3-酮(3)经Clemmensen还原,得4-甲基胆甾-4-烯(4)(65%)及4-甲基胆甾-3-烯(5)(15%)。用10%Pd-C在无水乙醇中室温催化氢化4,得6(70%)与4α-甲基-5α- 胆甾烷(7)(30%)的混合物;而选用Brown催化剂在同样条件下氢化4,得到产物6与7的比例为95:5。  相似文献   

14.
相变储热系统(LTES)可用于太阳能利用、建筑物调温、余热回收及电能错峰调节。本文将正三十烷(C_(30))吸附到有纳米孔的多孔材料(可控孔径玻璃CPGs、硅胶SGs)中,制成定型纳米相变储热材料(nano-PCMs,C_(30)/CPG,C_(30)/SG)。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其相变温度(储热温度)及储热密度,显示两者均与孔径成反比关系。通过调节多孔材料的孔径,C_(30)/CPG复合材料的储热温度最大可在6℃范围内调节,C_(30)/SG材料最大在近9℃范围内调节。该类材料过冷度与纯C_(30)比没有明显增加,熔化过程储热密度没有明显降低,使用过程形状固定、不会出现泄漏。实验结果,为石蜡类可调温度纳米储热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达旭  雷新建 《结构化学》1993,12(3):163-167
本文报道了一些单立方烷化合物MFe_3S_4(S_2CNR_2)_5(M=Mo,W;R_2=Me_2,Et_2,C_4H_8,OC_4H_8,C_5H_(10))的~1H NMR谱研究,结果表明与铁原子相连的配体的α-H产生了相当大的各向同性位移,它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基本上服从居里定律。本文还讨论了化合物中的配体间交换反应以及簇骼中金属原子间耦合作用对配体的NMR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呋喃甾烷型皂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剑波  俞飙  惠永正 《有机化学》2000,20(5):663-688
综述了呋喃甾烷型皂甙(双糖链甾体皂甙)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生理活性和生源合成。列举了1966~1999年发现的双糖链甾体皂甙,共214个。  相似文献   

17.
广西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及气相色谱(GC)和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样品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物源输入。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均值1.76%,全硫含量均值6.01%,其中有机硫含量占比达94.3%,为高成熟度的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色谱图中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鼓包明显,前峰及双峰型均有分布,前峰型主峰碳为C_(16)、C_(18)、C_(21),双峰型主峰碳为C_(18)、C_(27),化合物降姥鲛烷、脱氢松香烷、咔达烯均有发现,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均呈"V"型分布,说明沉积母质受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的影响。姥植比参数、C_(31-35)藿烷呈阶梯式递减的分布特征表明在海相碳酸盐台地成煤带中存在一定的氧化条件。扫描电镜中拍摄到的铁含氧硫酸盐、细胞充填环状黄铁矿说明在沉积质晚期成岩阶段受到一定程度热液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鸣  廖清江  项曼雯 《有机化学》1987,7(1):034-040
以表雄酮(1)为原料,由中间体3β-羟基-5α-雄甾-16-烯(3)合成3β,17α-二羟基-16α-氨基-5α-雄甾烷(7)和它的16β-氨基异构体(10a);由中间体3β-羟基-16α-溴-5α-雄甾-17-酮(12)合成3β,17β-二羟基-16α-氨基-5α-雄甾烷(21)和它的16β-氨基异构体(15)。上述四个立体异构体均通过化学转化以及波测试谱确证了其构型。  相似文献   

19.
土槿皮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槿皮(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中分到两个三萜成分, 经化学和光谱方法证明, 其一为具有羊毛甾烷母核的新三萜-3氧代-羊毛甾-7,23,25-三烯-23,26-环氧-27-羧酸, 命名为金钱松呋喃酸(1), 另一个为白桦脂酸(2), 此外, 还分到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20.
4-甲基甾烷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原油、油页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4α-甲基-5α-胆甾烷(4)的合成已有文献报道。我们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