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天然化合物的药效、生理活性与它在溶液状态的分子构型、构象紧密相关.核磁共振方法是研究分子在溶液中的构型、构象的有力工具.将核磁共振与计算机相结合得到分子结构图形及一系列精细结构数据,为研究天然药物、有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伴随着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不断发展,量子化学计算核磁共振参数(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arameters,qcc-NMR)的方法也日趋成熟,这些方法往往在较小的计算成本下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计算精度,且对于NMR参数计算结果的分析也从最初的简单统计学方法逐渐发展为基于更为复杂的统计学原理或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这些进展都促使qcc-NMR这一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而对传统的NMR技术、质谱,以及各种光谱技术做出了重要补充.本文对qcc-NMR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的一些应用实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NMR在天然产物选择性分离与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NMR)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工作将核磁共振技术作为选择性提取分离的监测手段,依据目标化合物的NMR谱学特征,以1H NMR监控和指导从植物体中寻找和得到二萜类化合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并运用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对分离得到的3种二萜类化合物(jolkinolide A、jolkinolide B和17-hydro-xyjolkinolide B)进行了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4.
卫矛科美登木属(Maytenus)植物因发现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而备受关注,其中木栓烷型三萜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具有较特征的A环或A/B环均为芳香化结构.该文综述了近年(1995~2013年)来美登木属植物中木栓烷型三萜的结构类型及其13C NMR特征,为这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波谱数据归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了核磁共振碳谱与化学位移和规律,以及分子拓扑指数在定量[结]构[波]谱关系(QSSR)中的应用.本文基于矢量路径长度矢量p=(P1, P2, P3,…, Pm)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子距边矢量并发现它与烷烃13C NMR 化学位移和有良好线性相关性, 回归方程及其统计参数为:
CSS=bν+p3mj=0bjνj+b10p3=b0ν+b1ν1+b2ν2+b3ν3+b4ν4+b5ν5+b6ν6+b7ν7+b8ν8+b9ν9ν+b10P3 =-13.6011+22.2133 ν1+28.4121 ν2+25.9416 ν3+26.6709 ν4+14.4976 ν5+5.7240 ν6-5.3830 ν7-3.2152 ν8-15.0213 ν9-25.7099 ν10+12.2786P3 (n=63, R=0.9970, EV=99.68%, RMS=3.7348, F=2418.2; 交互校验CV为: R=0.9893, EV=98.83%, RMS=7.1261, F=664.046); 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13)C NMR图谱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的~(13)C NMR图谱特征及化学位移规律.对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骨架上不同位置碳原子化学位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用于黄酮类天然产物~(13)C NMR图谱智能解析的知识库.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利用~(13)C-NMR数据库系统统计法建立带有键属性亚结构与~(13)C-NMR化学位移相关表(结构解析专家系统的约束知识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在亚结构的选择上作了深入的探讨。在亚结构检索上提出了加权码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了核磁共振碳谱与化学位移和规律 ,以及分子拓扑指数在定量 [结 ]构 [波 ]谱关系 (QSSR)中的应用 .本文基于矢量路径长度矢量 p =(P1,P2 ,P3 ,… ,Pm)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 ,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子距边矢量并发现它与烷烃13 CNMR化学位移和有良好线性相关性 ,回归方程及其统计参数为 :CSS =bν +p3 =Σmj=0 bjνj+b10 p3 =b0 ν +b1ν1+b2 ν2 +b3 ν3 +b4 ν4 +b5ν5+b6ν6+b7ν7+b8ν8+b9ν9ν +b10 P3 =- 13.6 0 11+2 2 .2 133ν1+2 8.412 1ν2 +2 5 .9416ν3 +2 6 .6 70 9ν4 +14.4976ν5+5 .72 40ν6- 5 .3830ν7- 3.2 15 2ν8- 15 .0 2 13ν9- 2 5 .70 99ν10 +12 .2 786P3 (n =6 3,R =0 .9970 ,EV =99 .6 8% ,RMS =3.734 8,F =2 418.2 ;交互校验CV为 :R =0 .9893,EV =98.83% ,RMS =7.12 6 1,F =6 6 4.0 46 ) ;结果良好 .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方法研究了tetracene分子在Ru(1010)表面上吸附的电子态,吸附位置和吸附取向.UPS实验显示,与tetracene分子有关的光电子谱峰在费米能级以下2.1, 3.5, 4.8, 6.0, 7.1和9.2 eV处;ARUPS 结果表明,tetracene分子的分子平面基本平行于衬底表面;从STM图像中可以看到tetracene分子的长轴沿[0001]和[1210]两个晶向.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计算证实了上述结论.当分子长轴沿[0001]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短桥位”上,当分子长轴沿[1210]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四原子中心空位”上. 关键词: tetracene分子 Ru(1010)表面 吸附结构 吸附电子态  相似文献   

10.
测定并分析了化合物(Et4_N)_2[Ni_2(SC_6H_4O)_2(μ-SC_6H_4OH)_2]和(Ph_4P)_2[Ni_3(SCH(CH_3)CH_2S)_4]·2CH_3CN的_1H NMR数据,计算了模拟谱,确认它们在DMSO溶液中仍保持原有固体状态的分子结构,它们的抗磁性质得到~(13)C NMR的证实。  相似文献   

11.
并五苯分子在Ag(110)表面成膜过程中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低能电子衍射原位研究了并五苯分子(C22H14)在Ag(110)单晶表面的生长,观察了在初期沉积过程及随后基底变温过程中分子层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室温下并五苯分子在Ag(110)基底表面具有高的迁移性,从开始无序的亚单层膜结构逐渐形成有序的单层膜结构.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并五苯分子平铺在Ag(110)表面,形成了与基底构成有关的有序结构,存在沿基底晶向成镜面对称的两种畴界取向,在基底温度从室温升高到接近并五苯升华温度的过程中,基底上的有序分子层结构保持稳定不变 关键词: 并五苯 低能电子衍射图案 分子层结构 Ag(110)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方法研究了tetracene分子在Ru(100)表面上吸附的电子态,吸附位置和吸附取向.UPS实验显示,与tetracene分子有关的光电子谱峰在费米能级以下2.1,3.5,4.8,6.0,7.1和9.2eV处;ARUPS结果表明,tetracene分子的分子平面基本平行于衬底表面;从STM图像中可以看到tetracene分子的长轴沿[0001]和[1■10]两个晶向.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计算证实了上述结论.当分子长轴沿[0001]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短桥位”上,当分子长轴沿[1210]晶向时,分子中心位置在衬底表面的“四原子中心空位”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低能电子衍射、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及分子力学计算,分别对不同烷基链取代的喹吖啶酮(QA)分子在Ag(110)基底上的吸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QA和Ag基底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分子中0原子和Ag基底的共价键,它决定了分子的取向和最优吸附位置;而烷基链决定了分子吸附层的取向,QA分子间的排列可以通过烷基链的长度来调节.由此借助调节烷基链的长度,能够可控地制备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单层分子薄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低能电子衍射、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及分子力学计算,分别对不同烷基链取代的喹吖啶酮(QA)分子在Ag(110)基底上的吸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QA和Ag基底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分子中O原子和Ag基底的共价键,它决定了分子的取向和最优吸附位置;而烷基链决定了分子吸附层的取向,QA分子间的排列可以通过烷基链的长度来调节.由此借助调节烷基链的长度,能够可控地制备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单层分子薄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