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光度法测定了Co(Ⅱ)、Ni(Ⅱ)、Cu(Ⅱ)、Zn(Ⅱ)、Cd(Ⅱ)原卟啉Ⅸ二甲酯(PP)配合物与轴向配体吡啶(Py)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及产物分子的组成比,解释了实验结果,并探讨了Py轴向配位对上述金属卟啉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2-(3’,4’-二羧基苯氧基)苯甲酸(H3DPBA)和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与Zn(Ac)2通过水热反应,获得了一维链状配合物Zn(DPBA)(bpp)。该配合物的一个不对称单元包括一个Zn(Ⅱ)离子,一个DPBA配体和一个bpp配体。Zn(Ⅱ)离子与四个氧原子及一个氮原子配位,其配位数为5。固态配合物在375nm处出现强的发射峰,来自于配体的π~*—π跃迁。与配体的荧光发射光谱比较,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发生了蓝移,而且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有大幅度增强。讨论了配合物在常见溶剂中和金属阳离子中的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小分子或不同金属阳离子对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机小分子硝基苯和Fe~(3+)使配合物荧光猝灭,该Zn(Ⅱ)-配合物可用于硝基苯的检测以及水和乙醇体系中Fe~(3+)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稀土水杨酸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妩娟  杨旭武  张航国  朱丽  高胜利 《光子学报》2006,35(10):1593-1596
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水杨酸配合物.分别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IR),紫外(UV)及荧光光谱(FS)性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稀土和水杨酸主要通过羧基进行配位,而紫外光谱显示配合物中水杨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水杨酸钆,水杨酸铽,水杨酸镝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稀土离子与三脚架配体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N-(2-吡啶亚甲基)胺(L)和安替吡啉(L′)形成的二元稀土及三元稀土固体配合物的制备. 配合物在不同溶液中的1H NMR,并结合配合物晶体结构、IR及电荷布居计算,探讨了配体在溶液中的配位形式.在CH\-3CN中,配体L以四齿配位,L′用羰基氧 配位,稀土离子在二元与三元配合物中的配位数分别为10和7.在三元配合物中,由于三个L′的空间位阻作用,将阴离子与溶剂分子排斥出稀土离子的配位层.在DMSO中,由于强极性的溶剂分子参与Ln3+的配位竞争,配合物发生了解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合成了L-苯丙氨酸基尾式卟啉及其锌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观察到苯丙氨酸与卟啉环之间存在激发态分子内能量转移过程,讨论了影响卟啉特征荧光峰位置的配位化学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与Cd、Hg、Pb和La形成的逆磁性金属络合物分子内过程的DNMR谱。通过全线型分析方法求得速率常数及有关有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分子内交换过程,Cd、Hg和Pb—DTPA络合物的活化能大小与金属离子半径有关。La—DTPA络合物在室温呈现两组AB型谱,在高温融合成一组AB型谱,表明其△=Λ转化和N原子反转在NMR时间标度内属于慢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4-乙烯基吡啶(4VP)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共聚物为配体,并以邻菲洛啉(Phen)及2,2′-联吡啶(Bipy)小分子配体协同反应,与Eu(Ⅲ)配位,合成了稀土高分子配合物;通过FTIR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测定,较充分地研究了稀土高分子配合物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通过吡啶环上的氮原子与稀土离子可直接配位;小分子配体的协同配位,可使稀土离子配位数趋于满足,且由于小分子配体能有效地加强能量吸收及分子内的能量传递,大大增强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8.
水杨醛缩对硝基苯胺合锌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合成了水杨醛缩对硝基苯胺(HL)及其锌配合物(ZnL2),用元素分析、IR、热重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ZnL2在DMF和DMSO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可以观察到1个单电子氧化还原过程,对应于配合物分子内Zn2+/Zn+电对的电子转移过程。并对比研究了两个化合物在甲醇、无水乙醇、DMF溶液中的荧光性质,荧光光谱表明,配体与配合物在甲醇、乙醇、DMF溶液中能够发射较强的荧光,配合物ZnL2发光机理为金属离子微扰下配体的π*→n发光。  相似文献   

9.
杯[4]芳烃下缘引入荧光基团,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新型杯[4]芳烃衍生物(25,27-二2-甲基喹啉杯[4]芳烃,简称MQBC)。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研究了MQBC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其Zn2 和Cu2 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分析。MQBC与Zn2 和Cu2 作用主要源于其杯式腔体下缘的氧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参与配位,紫外光谱实验发现MQBC与Zn2 作用后,226 nm处的吸收强度减弱,315 nm处吸收强度增强,同时测定了结合常数(K=2 064 L.mol-1)与结合比(n=1),MQBC有用于对微量Zn2 检测的前景。荧光光谱实验发现MQBC存在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PET),导致其荧光较弱;当其与Zn2 和Cu2 生成配合物后,光诱导电子转移受阻,荧光增强。文章初步探讨了光诱导电子受阻作用机理,研究了Zn2 和Cu2 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型酰腙试剂水杨醛缩3-羟基-2-萘甲酰肼(H2L)及其与Cu2+、Zn2+、Cd2+和Co2+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组成和配比,并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1.
锌盐与二甲氧基嘧啶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水乙醇中回流制得ZnCl_2和ZnSO_4与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AMP)的1:2和1:1固态配合物,用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它们的组成分别为Zn(AMP)_2Cl_2(A)和Zn(AMP)SO_4(B);用IR,XPS和~1HNMR研究了它们的成键情况。IR光谱分析说明配合物中,配体通过氨基N原子及嘧啶环上一个N原子与Zn~(2 )双齿配位,配合物B中SO_4~(2-)参与了配位;XPS谱证明配合物A中和B中SO_4~(2-)均参与了配位,并且N→Zn~(2 )键中有不同程度的反馈键;~1H NMR说明配合物A中有2个配体参与配位,配合物B中只有1个配体参与了配位。由此推测了它们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以环糊精为主体,左氧氟沙星为客体的配位反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差热分析法,X-衍射法等方法对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左氧氟沙星分子形成物质的量比为1∶1的超分子配合物.通过β-环糊精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左氧氟沙星与DNA的作用机理,发现它们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非水体系中苯并三唑(BTAH)在银电极表面的吸附及成膜行为,结果表明非水体系中BTAH的吸附行为随电位变化而不同。较负区间主要以中性分子形式吸附;中间电位区间主要以BTA-吸附并不可逆成膜。采用直接电化学合成技术模拟电极表面过程制备了苯并三唑与Cu, Ag, Fe, Ni和Zn等金属的配合物,并研究了中性配体三苯基膦(pph3)对其配位过程的影响,所得产物的元素分析以及拉曼光谱研究表明pph3的加入影响了Cu和Ag与BTAH的配位过程,并出现在最终产物中,而对BTAH与Ni, Fe和Zn的配位过程未产生影响,产物未出现pph3。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配合物Zn(C12H8N3)2.H2O,经元素分析、紫外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5239(10)nm,b=1.30233(11)nm,c=1.33167(11)nm,β=102.6950(10)°,Z=4,[Zn(C12H8N3)2.H2O],Mr=471.81,V=2.1189(3)nm^3,Dc=1.479g·cm^-3,μ=1.189mm^-1,F(000)=968,R1=0.0300,WR2=0.1017,GOF=1.005。该化合物由1个Zn(Ⅱ)离子、2个2-(2-吡啶基)苯并咪唑阴离子和1分子配位水组成。其中2-(2-吡啶基)苯并咪唑的1位氮原子、吡啶环上氮原子及水分子中氧原子与锌(Ⅱ)离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结构,单胞分子之间通过氢键O(w)-H…N和π-π堆积作用相互构成三维网状超分子体系。固态荧光测试显示,该配合物具有强的蓝色荧光发射(λmax=456nm)。  相似文献   

15.
共沉淀法制得氯唑西林钠与镧离子的固体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荧光,核磁共振等研究,确定了该配合物的配位点并探讨了配位机理.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形成三元配合物的荧光特性.研究结果发现: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强度随着DNA的加入而逐渐减小,而后随着DNA浓度的继续增大,发射峰又增高,说明此配合物与DNA可能是先嵌入结合,而后伴随有静电结合,配合物在DNA分子表面进行长距离自组装.研究证明所合成的配合物能够与DNA作用,可作为DNA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6.
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DL-2-氨基-4-磺酸基丁酸(DLH)与Na+,Cu2+,Zn2+和Ni2+ 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并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确定配合物的组成。红外光谱显示DLH分子中的—COOH,—NH+3和—SO-3 基团均可与金属离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不同过渡金属离子与氨基、羧基相互作用的强度顺序均为: Cu2+>Zn2+>Ni2+,其中羧基与不同离子可能采取了不同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异烟酸为配体合成了Cd(Ⅱ)、Co(Ⅱ)、Cu(Ⅱ)3种配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其结构,3种配合物具有类似的六配位结构,由于Jahn-Teller效应使Cu(Ⅱ)的配合物的结构为一伸长的八面体;3个配合物的配位原子均为4个水分子的氧原子和两个异烟酸根的氮原子,羧基仅参与形成氢键。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Cd(Ⅱ)配合物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动力学补偿效应方程与数据拟合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18.
[M(SS)(NN)](M=Zn2+,Cd2+)配合物分子内跃迁与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配合物[M(SS)(NN)](M=Zn2 ,Cd2 )(SS=mnt2-,1,2-二氰基乙烯-1,2-二硫醇离子,NN=5-NO2-phen,5-硝基-1,10-邻菲咯啉)的合成,探讨了Zn(SS)(NN)和Cd(SS)(NN)在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丙酮(acetone)、吡啶(Py)等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发现配合物的紫外区的吸收带270~280nm,320~350nm,350~390nm本质上属于配体mnt2-,5-NO2-phen内部的πb→π*跃迁,可见光区400~500nm本质上属于配体mnt2-到配体5-NO2-phen的荷移跃迁(LL′CT)。确认了标题配合物的荷移跃迁光谱在相关分子轨道能级图中的对应关系。标题配合物的LL′CT吸收带与组成相似配合物M(SS)(NN)(M=Co2 ,Fe2 ,Ni2 ,Cu2 )的对应吸收带相比较弱一些,这是由于[M(SS)(NN)](M=Zn2 ,Cd2 )的LL′CT谱带(7b2→7b1)是部分解除轨道禁阻的跃迁。  相似文献   

19.
用XPS技术表征了吲哚-3-羧酸与钕离子的配合物,结果表明吲哚酸分子通过羧基的两个氧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钕离子形成配合物;加入含氮的中性配体邻菲咯啉后,它们的配位形式明显改变,配位的3个吲哚酸分子中有部分(1或2)仍以双齿形式配位,其余分子以单齿形式配位,吲哚环中的氮未能与配位,邻菲洛啉中的两个氮原子参与配位,与钕离子形成五元环。  相似文献   

20.
骆爱兰  余向阳 《光谱实验室》2011,28(6):3153-3157
以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污泥中重金属(Zn、Cu、Cd、Ni、Mn)含量、形态分布以及可浸出性。结果发现,在自来水厂污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总量大小依次为Zn〉Mn〉Ni〉Cu〉Cd,Zn〉Mn〉Cu〉Ni〉Cd,污泥中Zn含量最高,为448.17mg.kg-1;Cd含量最低,为27.17mg.kg-1,超过国家标准,限制了污泥的农用。Tessie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Zn、Cu、Cd主要以稳定态存在;Mn主要以有效态存在,潜在的迁移性和植物毒性最值得关注;Cu浸出率最高,为14.8%,Zn浸出率最低,为0.11%,因此浸出率不仅与金属和污泥的特性有关,而且金属在污泥中赋存的化学形态对其可浸出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