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子扭转-纵向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某转子的模型,分析了扭转-纵向耦合振动.计算结果表明:设置转子预应力与旋转时的离心力相对应,其扭转振动频率将随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转子纵向振动频率不受该预应力的影响,这是因为转子旋转时预应力的方向与轴线垂直.随着转子旋转时预应力的变化,扭转振动频率接近纵向振动频率,出现扭转-纵向耦合振动.  相似文献   

2.
轴向运动弦线的纵向振动及其控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陈立群  Jean W.Zu 《力学进展》2001,31(4):535-546
综述轴向运动弦线纵向振动及其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多种工程 系统如动力传送带、磁带、纸带、纺织纤维、带锯、空中缆车索道等均 涉及轴向运动弦线的纵向振动.对线性模型而言,除早期结果外,总结了 运动弦线的模态分析、具有复杂约束和耦合的运动弦线振动和运动弦线 参数振动的近期研究.对非线性模型而言,提出了轴向运动弦线大幅纵向 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概述了离散化和直接近似解析分析、用黏弹性材 料模型化阻尼机制和动力传输系统的耦合振动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轴 向运动弦线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包括能控性和能观性,控制分析的 频域方法和能量方法,振动的自适应控制和非线性振动的控制.最后指出 该研究方向今后需要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运动弦线的非线性动力学 行为、黏弹性运动弦线的振动、含运动弦线的混杂系统的控制和轴向运 动弦线非线性振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主动移频式动力吸振器及其动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力吸振器是振动控制中比较有效的减振装置,只要吸振器(子系统)的振动固有频率与振动物体(主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同,即可有效地消除主系统的振动。但传统动力吸振器的控制频率带宽较窄,限制了其稳定性和减振效果的提高。本文通过独特的机械设计,研制了一种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几何参数,使得其固有频率随几何参数线性变化的主动移频的新型动力吸振器,并初步设定了相应的控制方法。文中还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分析了它的机理,评估了它的实际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吸振器可以大范围调节自身固有频率,有效拓宽吸振频带,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热弹耦合圆板非线性振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度场中圆板的非线笥热弹耦合自由振动问题,由非线性振动方程、协调方程及热传导方程出发,动用伽辽金法求解,得出一个关于时间的非线笥常策分方程组。将热弹耦合与非热弹耦合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给定初始位移较小时,热弹耦合效应使板的固有频率相对与无热弹耦合情形提高;给定初始位移较大时,热弹耦合2使固有频率降低,该文不还比较了不同热弹参数和边界条件对热弹耦合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整星被动多杆隔振平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整星振动隔离是降低作用于卫星的振动载荷的有效方法.本文了采用多杆隔振平台来实现整星隔振,利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考虑基础运动和支杆转动惯量的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平台放置刚性卫星和柔性卫星的振动传递率,分析结果表明隔振平台可以有效的隔离来自于基础的振动.  相似文献   

6.
振动控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鉴 《力学季刊》2015,36(4):547-565
由于工程中巨大的需求,振动控制技术和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经典的振动控制方法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一直都被工程师广泛应用.但是这些振动控制技术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善这些缺陷,或提出新的振动控制结构和新方法来抑制振动.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新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是从被动抑制和主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GCr15钢球-CVDCr_7C_3镀层钢盘摩擦副滑动干摩擦引起的摩擦力(切向力)振动特性及其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试件系统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处于低刚度、小阻尼状态。试验信号由微机采集、处理并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力振动的类型与正压力有关,而与拖动速度无关;摩擦力呈周期性自持振动时具有与相对滑动速度典型的非线性关系,振动频率接近(略低)于系统在切向的固有频率,而与拖动速度无关;摩擦力呈非平稳随机振动时,振动频率与系统在法向的振动频率有关,而与系统在切向的固有频率及拖动速度都无关;摩擦偶件运动的平稳性与摩擦力振动的类型有关,而与平均摩擦系数无关;摩擦力所耗费的能量与正压力呈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etails of the design work for a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to be used on a hollow cylindrical 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 vibration problem is of resonant type and th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is designed to suppress the displacement 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free end of the slender hollow structure dominated by the contribution of its lowest transverse vibration modes. The structure is modeled using a commerci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tructure is verified using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s and modal parameters. Effective parameters of th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design are then determined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imulations of the vibration suppre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as it is used on the 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design are determined and a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Prototyp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is then characterized experimentally both as a standalone system and also as it is used on the main structure.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hysical prototype of th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is also compared with its vibrat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estimated from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imulations so that the analysis based design process can be validated.

Communicated by Dumitru Caruntu.  相似文献   

9.
The paper presents novel method for research on exposure to nonlinear vibration of passenger car suspension as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Also paper provides a discussion on the results of studies addressing the impact exerted by damping properties of shock absorber on the vibrations being generated.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car forced to vibration by the exciter machine with changeable frequency. The paper addresses results of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one of the time-frequency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ucture of vibration. The obtain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bration allows determining time function of separate frequency bands, which represents the isolated vibration dynamics phenomena. Consider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vibration even in selected analysed bands, the time function was developed as exposure to vibration estimator. The recommended method makes use of function of exposure to vibration. The advantage of these method is possibilities of precise analysis of chosen frequency bands. The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confirm considerable susceptibility to changes in the technical condition of shock absorber with regard to the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to vibrations.  相似文献   

10.
闫立勋  周鸿  彭超  龚兴龙 《实验力学》2015,30(5):556-566
为了扩大吸振器的工作频带,减小吸振器的阻尼,最终提高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文中对几种不同种类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动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集成自调谐吸振器和主动吸振器的优点,完成了一种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的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变步长、双寻优的控制算法。在振动台上测试了吸振器的动力学特性并理论分析了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和阻尼特性。在两端固支梁上对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相比自调谐吸振器,加入主动力控制后,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的阻尼比从0.04减小至0.02,减振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跨度人行悬索桥柔度大且阻尼小,易在人群荷载激励下产生过大振动,导致舒适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此类结构,需要采取有效减振措施控制其动力响应.本文介绍了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对主跨600 m人行悬索桥的人致振动控制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某大跨度人行悬索桥模型,以德国EN03规范为计算依据,计算了悬索桥的人致振...  相似文献   

12.
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千  翟红梅 《力学进展》2013,43(1):112-131
摩擦环节对机械系统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甚至可能是关键的影响. 深入研究摩擦及摩擦动力学特点,对于解决机械系统中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 发挥其有利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机械系统摩擦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包括常用的摩擦模型及其特性, 摩擦系统自激振动、强迫振动和摩擦振动控制等. 除理论研究方法之外, 重点讨论了制动噪声振动、摩擦耗能和多领域摩擦振动控制等摩擦动力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反共振理论在动力吸振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讨论反共振理论在动力吸振器设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动力吸振器族控制或消除复杂结构,机械系统中某些子结构稳态响应或系统共振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反共振动力吸振器族在某大型机械设备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THERMOELASTIC FREE VIBRATION OF CLAMPED CIRCULAR P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nrecentdecades,greatprogresshasbeenmadeintheoretical,numerical,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andapplicationsinthefieldsrelatedtothermoelasticvibrations,tomeettheneedofscientificresearchandengineering.Thermoelasticvibrationisaboutthevibrationof…  相似文献   

15.
温华兵  昝浩  陈宁  杨兴林 《实验力学》2015,30(4):483-490
本文设计了一种滚珠丝杠惯容器及ISD隔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惯性轮的转动惯量对惯容值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滚珠丝杠惯容器的机械动力学特性,推导了ISD隔振系统的振动传递率计算公式,探讨了惯容器对ISD隔振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在电机被动、主动和混合隔振工况下,开展了弹簧阻尼系统和ISD隔振系统的振动性能对比实验,验证了惯容器对振动系统固有频率和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惯容器可降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使共振频率向低频移动,共振振幅降低;在共振频率附近,惯容器可抑制共振振幅,惯容值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ISD隔振系统在低频的减振效果优于传统的弹簧阻尼系统;随着频率比的增加,ISD隔振系统的传递率趋于稳定值,惯容器会引起高频隔振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朱学旺  刘青林 《实验力学》2007,22(6):568-574
利用实验室振动加载技术来等效模拟实际工况的随机振动载荷,以研究结构的振动环境适应性,是工程界通用的做法。文中讨论了随机振动载荷动力学等效的过程与方法,针对小阻尼稀疏模态结构,给出了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等效的随机振动载荷等效关系的工程应用表达式和评价等效载荷对疲劳损伤影响的方法。简支梁数值模拟表明,通过文中方法设计的等效随机振动载荷,不仅可以获得变化不大的结构响应,而且疲劳损伤等效结果也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热振动是一定温度下纳尺度结构的固有运动,对其动力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空间进入纳米尺度,结构呈现离散性,量子效应、边界效应、范德华力等变得不可忽略,纳尺度结构在热噪声随机激励下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众多异乎寻常的特性.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尺度碳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在此介绍多种针对纳尺度结构热振动问题的研究方法、及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低温热振动、碳纳米管的非线性热振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气主管线系统的油-气两相流振动问题,建立了管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计算油-气两相流在管道内的动力学特性,判断其流型;根据动量定理得到了管线各处受力的时间历程,从而确定管道系统受到的实际动载荷并求出其振动时间历程响应;分析管线系统的模态和影响振动模态的关键因素,采用合理加强原有支撑刚度和在恰当部位增加新支撑等措施,使管道系统的振动得到控制.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此振动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振动摩擦机理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振动工况下散体物料的振动摩擦机理,给出了振动参数与土壤内摩擦力的关系曲线,并用数值试验方法模拟了复杂的振动摩擦压实过程,分别给出了振频和振幅对土壤孔隙比和轴向应力均值的关系曲线,验证了振动压实减摩机理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松散物料在振动工况下,其颗粒间的摩擦力由静摩擦力转变为动摩擦力,随着振频和振幅的增加,摩擦阻力减小,从而土的内摩擦力减小,并且存在最优的振动强度使土壤在振动压实过程中的内摩擦力最小.建立了基于振动压路机的振动摩擦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渐进法得到了振动压实过程的共振响应和非共振响应.  相似文献   

20.
张道明  吕春  王丽 《实验力学》2015,30(4):529-535
体外预应力结构是一种由体外索和普通结构组成的预应力组合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结构中。基于体外预应力索与梁耦合振动的振动特性,建立体外预应力梁振动模型,推导出了不同体外预应力束线型等直线弹性梁的自振频率方程。在体外预应力钢束混凝土梁电磁激振器扫频试验中,测试了不同预应力条件下梁的基频。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束线型、预应力束拉伸刚度和梁振型模态对梁自振频率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