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常温下,以溶液法合成了一个单核结构的镉配合物[Cd(bbi)(tdc)(H2O)]n·n H2O(bbi:1,4-双(咪唑-1-基)丁烷;H2tdc:2,5-噻吩二羧酸),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Fdd2,晶胞参数:a=20.945(2),b=32.309(4),c=12.1084(14),α=90°,β=90°,γ=90°,V=8194.1(16)3,C16H20CdN 4O6S,Mr=508.82,Z=16,Dc=1.650 g·cm-3,F(000)=4096,R1=0.0186,wR2=0.0491。来自tdc配体的羧基氧原子与Cd离子配位形成1D直线型链,并通过含氮配体bbi与Cd离子配位最终形成了3D结构。  相似文献   

2.
利用合成的两性离子二酸配体1-(4-carboxylatobenzyl)pyridinium-4-carboxylate(HL), 通过调变合成条件, 制备了2个低维的配合物{Cd(L)2·4H2O}n(1), 和{[Cd(L)(N3)]·3H2O}n (2),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热重(TG)、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1中八配位的Cd(Ⅱ)离子被4个L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化合物2中六配位的Cd(Ⅱ)离子被双羧基-叠氮三重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体的配位方式明显影响其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3.
利用合成的两性离子二酸配体1-(4-carboxylatobenzyl)pyridinium-4-carboxylate(HL),通过调变合成条件,制备了2个低维的配合物{Cd(L)2·4H2O}n(1),和{[Cd(L)(N3)]·3H2O}n(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热重(TG)、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1中八配位的Cd(Ⅱ)离子被4个L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化合物2中六配位的Cd(Ⅱ)离子被双羧基-叠氮三重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体的配位方式明显影响其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dpa)(H2O)4] ·(dpdo)·(H2O)}n (1)(H2dpa=2, 2′-联苯二酸, dpdo=N, N′-二氧化-4, 4′-联吡啶), 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XRPD、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Co(Ⅱ)原子采取了畸变的八面体构型, 6个配位氧原子分别来自于2个dpa2-配体和4个配位水分子。每一个dpa2-配体桥联2个Co(Ⅱ)中心, 每一个Co(Ⅱ)原子与2个dpa2-配体配位进而形成了21螺旋链结构。借助溶剂水分子的连接作用, 螺旋链之间通过多种O-H…O氢键作用形成了2D网格, 通过dpdo和2D网格之间多种类型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测定了室温下聚合物1的固体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d(pdc)(bbi)]·2H2O}n(H2pdc=2,3-吡啶二甲酸,bbi=1,4-二咪唑基丁烷),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考察了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中,Cd(Ⅱ)的配位数为5,每个Cd(Ⅱ)与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另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以及2个1,4-二咪唑基丁烷的2个氮原子配位。吡啶二甲酸离子的配位方式可以表示为μ-(κ3N,O2:O3),Cd(Ⅱ)与之连接形成一维骨架链[Cd(pdc)]。配体1,4-二咪唑基丁烷采用了“Ω”和“S”两种构型,它们进一步与中心原子配位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为三重穿插的金刚石型网络结构,拓扑学符号为66。受光激发,该配合物在426nm处有一个发射峰。  相似文献   

6.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以5-(4-(2,6-二(2-吡啶基)-4-吡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2L)为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NiL(H2O)]·H2O}n(1),[CdL(phen)]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在1中,L2-配体的2个羧基氧原子桥连相邻的2个Ni(Ⅱ)离子,形成平行于a轴的一维链,链间则通过吡啶氮原子与金属离子连接,最终形成具有(4,4)-连接三维网络结构。在2中,Cd(Ⅱ)为七配位的单帽三棱柱几何构型,L2-配体通过2个羧基和1个吡啶基与3个中心金属Cd(Ⅱ)相连,形成(3,3)-连接的二维层面结构,又通过面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测定了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
以1, 3-二(4-吡啶基)丙烷(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Cd(Ⅱ)配合物{[CdL2(H2O)2]·2(C7H6N5)}n(C7H6N5=5-(3-氨基苯基)四唑离子)。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一维链状结构,Cd(Ⅱ)分别与4个1, 3-二(4-吡啶基)丙烷配体的4个氮原子,2个配位水分子的氧原子形成了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1, 3-二(4-吡啶基)丙烷配体桥梁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了一维的无限延伸的链状结构,分子间通过O-H…N、N-H…N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丁玉洁  王扬 《无机化学学报》2011,27(7):1411-1416
通过双肟配体H4L(H4L=6,6′-二羟基-2,2′-[1,2-亚乙基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水合乙酸铜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HL)(EtOH)]2Cu},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三核结构,由3个Cu离子、2个配位的(HL)3-单元、2个配位的乙醇分子组成。且配合物通过分子间C-H…O氢键形成了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3,5-二(苯并咪唑基)吡啶(L)、间苯二甲酸(m-H2BDC)、4-羧基肉桂酸(H2CCA)、ZnSO4·7H2O和Cd(NO3)2·4H2O为原料,使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两个配位聚合物[Zn(L)(m-BDC)] (1)和[Cd(L)(CCA)]·2H2O (2),利用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结构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在配合物1中,L与金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1D)链结构,而间苯二甲根离子与金属离子构成了一个M2(m-BDC)2(M=金属离子)的单元。一维链之间通过M2(m-BDC)2单元连接形成二维网状(2D)结构。在配合物2中,和配合物1类似,L与金属离子连接形成一维链,但与1不同的是羧酸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也构成了一维链结构,两种一维链通过配位作用连接构成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5-(2-羟乙氧基)-1,3-苯二甲酸二甲酯(Me2L)为配位前驱物分别与二水合醋酸镉和三水合醋酸铅在水热条件下发生原位水解-配位反应,得到2个基于5-(2-羟乙氧基)-1,3-苯二甲酸配体和Cd(Ⅱ)或Pb(Ⅱ)的三维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Cd(L)(H2O)2]·1.5H2O}n1)和[Pb(L)·H2O]n2)。对这2个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获得了其单晶结构并进一步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证明了所获得的产物具有单一晶相。对比固态下配体和2个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荧光发射性质,能发现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较配体有了较大的红移,且红移程度与金属离子种类有关,Pb(Ⅱ)离子构建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具有更大的红移程度。  相似文献   

11.
水热条件下以CdCl2和4-(1-咪唑基)苯甲酸(Himbz)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新的具有一维梯子型链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 [Cd(imbz)(Cl)(H2O)]n(1), 并分别用元素分析, 红外谱图, 差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4-(1-咪唑基)苯甲酸离子(imbz)将Cd(Ⅱ)离子连接成一维Z字链, 进而通过桥联氯原子被连接成一维梯状链结构, 荧光谱图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蓝色荧光, 荧光寿命为2.21 ns。  相似文献   

12.
水热条件下采用Zn(NO3)2·6H2O, 4’-羟基-联苯-4-羧酸和1, 3-二(4-吡啶基)丙烷作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新的一维锌金属配位聚合物{[Zn(Hhbc)2(bpp)]·H2O}n (1)(Hhbc=4’-羟基-联苯-4-羧酸, bpp=1, 3-二(4-吡啶基)丙烷), 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一维链状锌(Ⅱ)配位聚合物, 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作用, 一维链进一步被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蓝色荧光, 荧光寿命为3.08 ns(480 nm)。  相似文献   

13.
通过Cd(OAc)2·2H2O与4-甲基邻苯二甲酸(H2L)及4,4′-联吡啶(bpy)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一个新型的配位聚合物{[Cd(L)(bpy)(H2O)2·2H2O]}n(1), 并用元素分析, 红外, 热重, 粉末衍射及单晶X-射线分析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首先展示二维层状的网络结构, 再进一步通过丰富的氢键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另外, 本文还研究了该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室温和甲醇/水溶液为溶剂的条件下,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及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合成了[Zn(TBTA)(BPP)]n (1)和[Cd(TBTA)(BPP)2(H2O)2]n(2)2个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等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2D)层状网络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1D)链状结构;H2TBTA配体中的羧基都采取单齿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中的氢键作用对其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了4例由混合配体构筑的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Zn(4-bpdb)(pnba)2]·4H2O}n(1),[Cd(4-bpdb)(pnba)2]n(2),{[Cd2(3-bpdb)2(OAc)4]·5H2O}n(3),和{[Co(3-bpdb)(pnba)2(H2O)2]·2H2O}n(4)(4-bpdb=1,4-双(4-吡啶基)-2,3-二氮杂-1,3-丁二烯,3-bpdb=1,4-双(3-吡啶基)-2,3-二氮杂-1,3-丁二烯,Hpnba=对硝基苯甲酸,HOAc=乙酸),并且分别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差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这4个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显示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金属锌(Ⅱ)离子具有稍微变形的四面体配位几何构型。而配合物23却展现出一维梯状双链结构,镉(Ⅱ)离子展现出五角双锥几何构型。而配合物4却拥有一维直线型链状结构,其中钴(Ⅱ)离子拥有八面体几何形状。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离子的几何构型可能对配合物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浓硫酸对2,2′-二羟基-1,1′-二萘的磺化与成环反应得到一种新配体,7-氧杂-二苯芴-3,11-二磺酸。通过水热方法得到了它的两个化合物,[CdL(bipy)2(H2O)][Cd(bipy)2(H2O)2]·L·H2O (1)和[CdL(phen)2(H2O)]·5H2O (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结构表征。化合物1P1空间群结晶,晶胞参数为a=1.205 5(6),b=1.576 4(8),c=1.954 5(10) nm,α=75.755(9),β=88.093(10),γ=89.035(10)°。化合物2P21/ c空间群结晶,晶胞参数为a=2.104 0(7),b=1.358 0(4),c=1.428 9(5) nm,β=94.543(6)°。在化合物1中,有两个独立的镉(Ⅱ)离子不对称单元,在其中镉(1)离子和两个联吡啶上的四个氮原子,磺酸配体上的一个氧原子及一个水分子配位;镉(2)离子和两个联吡啶上的四个氮原子和两个水分子配位。两种固体化合物在室温下均显示强的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 (1), 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 (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 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 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 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了4例由混合配体构筑的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Zn(4-bpdb)(pnba)2]·4H2O}n(1),[Cd(4-bpdb)(pnba)2]n(2),{[Cd2(3-bpdb)2(OAc)4]·5H2O}n(3),和{[Co(3-bpdb)(pnba)2(H2O)2]·2H2O}n(4)(4-bpdb=1,4-双(4-吡啶基)-2,3-二氮杂-1,3-丁二烯,3-bpdb=1,4-双(3-吡啶基)-2,3-二氮杂-1,3-丁二烯,Hpnba=对硝基苯甲酸,HOAc=乙酸),并且分别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差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这4个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显示出一维锯齿形链状结构,金属锌(Ⅱ)离子具有稍微变形的四面体配位几何构型。而配合物23却展现出一维梯状双链结构,镉(Ⅱ)离子展现出五角双锥几何构型。而配合物4却拥有一维直线型链状结构,其中钴(Ⅱ)离子拥有八面体几何形状。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离子的几何构型可能对配合物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9.
使用2-溴-1,4-对苯二甲酸和2-氨基-1,4-对苯二甲酸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两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Cd(BrBDC)(py) (1)和Cd(NH2BDC)(H2O) (2)。单晶结构测试表明:化合物1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羧基连接成一维链,链与链之间通过配体连接成二维平面。化合物2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羧基连接成砖块结构的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氨基连接成三维结构。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镉基配位聚合物[Cd(Htatb)(1,4-bimb)]· H2O (1)和[Cd(Htatb)(1,4-bib)( H2O)]·DMF (2)(H3tatb=4,4′,4″-s-三嗪-2,4,6-三苯甲酸,1,4-bimb=1,4-双(咪唑-1-甲基)苯,1,4-bib=1,4-双(1-咪唑基)苯),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1是一个2D层结构,这些层进一步通过O—H…O氢键连接,形成四重互穿3D结构。2也是2D层结构,通过O—H…O氢键进一步连接,形成二重穿插的3D结构。配合物12具有荧光性质。1通过不同的检测机制对硝基苯和Fe3+离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而2对2,4,6-三硝基苯酚和CrO42-离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