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新材料的出现,合成树脂占重要地位,现在更加明显。在我国继聚酯类的生产后,大跃进以来,被称为合成树脂中的“贵金属”——含氟合成树脂——也出现了。由于它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所以在现代技术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和重视。值得推荐。1.发现简史含氟合成树脂的出现和生产是与基本氟有机物的研究分不开的。1808年盖-吕萨克(Gay-Lussac)和田那德(Thenard)首次借硫酸和萤石于银衬装置中起作用得到了氢氟酸。1886年法国化学家 H.Moissan 更将元素氟游离并导致与碳和氯代甲烷的反应研究。自此,氟有机物便逐渐地发展起来。值得指出的是比利时化学家斯瓦尔兹(F.Swarts)的工作,从1890年起就对含氟树脂单体的合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 相似文献
2.
3.
等离子体聚四氟乙烯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等离子体聚合机理,即自由基和离子聚合机理仍在争论之中[1-6],ESR的研究对探讨等离子体聚四氟乙烯(PPTFE)聚合机理将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在4.1型示差精密热天平上装配了微分单元,组成热重-微商热重(TG-DTG)联用装置用于研究聚三氟氯乙烯在空气中的热裂解动力学过程,并运用几种不同的动力学处理方法所求得的结果来评价各种动力学理论的优缺点和说明聚三氟氯乙烯反应程度在5—95%的整个过程中活化能的变化情况。同时根据裂解程度与能量、裂解速率的关系以及裂解产物结构的鉴定,提出了聚合物无规热裂解机理,解释了迄今文献上所报道的裂解产物的结构。结果还证明了Errede提出的键离解能经验公式不适用于聚三氟氯乙烯的裂解机理。 相似文献
5.
6.
7.
8.
9.
聚烯烃类聚合物粘结与印染性能均较差,以往都是用氧化剂法改善其表面性能,近年来采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的方法,不仅能改变表面的润湿性,而且无污染、效率高,完全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表面处理方法。 本文报道我们在自制的装置上,用空气等离子体,对 相似文献
10.
预辐照聚三氟氯乙烯薄膜的过氧化含氟自由基室温衰变缓慢,可长期生存。预辐照的有效期可超过六年,研究了苯乙烯接枝反应时的温度、无机盐添加剂和有机溶剂的影响。观察到较低温度能提高接枝率。添加三氯化铁能有效地抑制苯乙烯自聚反应,并研究了聚三氟氯乙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 sequ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terminal structures of poly-1,3-pentadiene chains obtained by rare earth catalyst and effect of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13)C-NMR metho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was supposed that terminal active growing chain of the polymer would be four types of anti- and syn-η~3-allyl structures. When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the content of cis-1,4-poly-1,3-pcntadiene increases. It can be explained by isomerization between anti- and syn-η~3-allyl. The process forming trans-1,2 unit instead of 3,4-unit we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导利用60Coγ射线引发以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的三氟氯乙烯与乙烯溶液共聚合的研究.聚合有诱导期(小于40伦/秒时)而无后效应.平均聚合速率比本体辐射聚合快一倍以上.聚合初速率与辐照强度成0.5次方关系,DPPH完全抑制聚合反应,聚合按自由基机制进行.聚合总活化能为3.5千卡/克分子.求得单体竞聚率γOTFE·E=0.025,γE·CTFE=0.20,所得共聚物为交替共聚物.共聚物熔点随单体配比中三氟氯乙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与辐照强度和溶剂比关系不大.聚合率(P%)与辐照强度(I)、除去诱导期的辐照时间(t)和溶剂FC-113比例(φ)的关系近似地由下式表示:P%=10(-1.28·t1.23·I1.12·φ-0.508熔融指数(M.I.)与辐照温度(T)和溶剂FC-113比例(φ)的关系近似地由下式表示:M.I.=1.586·10-4·φ3.3·T1.78(克/10分).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聚乳酸和改性淀粉共混挤出前的固相酯化反应对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比较挤出样条经二氯甲烷抽提后剩余物的固体13C-NMR光谱谱图,发现未经酯化反应时剩余物为淀粉,经酯化反应后剩余物的固体13C-NMR光谱谱图在20ppm和170ppm处出现聚乳酸特征的碳吸收峰,说明剩余物中含有聚乳酸和淀粉的接枝物。由共混物中聚乳酸的端羧基含量的测定结果也能说明酯化反应后共混物剩余物中含有聚乳酸和淀粉的接枝物。考察了生成的接枝物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酯化反应后共混物相容性得到了提高。挤出样条取向拉伸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酯化反应明显提高了力学性能。该方法可以通过设计共混挤出过程实现改变共混物相容性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正> 高分子材料的自增强与外增强不同,它是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潜力,改变其内部的聚态结构,形成内在的增强相,达到增强的目的。由于自增强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子结构,因此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不存在外增强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界面问题,表现出整体结构的优异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和耐化学稳定性,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