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用统计力学理论计算了在298—2000K 范围内氩与卤素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由宏观热力学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吻合得很好.本文还同时计算了 F(R,V)函数值,附录一给出了 F(R,V)函数的定义,利用 F(R,V)函数可方便地算出有关分子的光谱熵和热焓函数值.  相似文献   

2.
(XN)4R4簇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XN)4R4 (X=C,Si,Ge;R=H,CH3,NH2,OH)及合成的先驱化合物(XN)2R2进行几何构型、电子结构、振动频率和化学反应焓变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CN)4比(CNR)4更稳定.所有簇合物的零点能EZP值,R=H时最小,R=CH3时最大,R配位原子依次为C、N和O时,EZP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O一乙基-O-苯基硫代磷酸(1)及其硫(醇)代酯(2)的绝对构型可由以下两步反应确定(见图1)。即,(-)-(2)的氯化和(-)-O-乙基-O-苯基磷酰氯(3)的酯化反应。由(-)-(2)→(-)-(3)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已a.R′=CH_3b.R′=n-prc.R′=CH_2CH_2OC_2H_5经证明,不管是使用氯气还是使用SO_2Cl_2为氯化剂,均为磷原子构型保留,由(-)-(3)生成(-)-O-乙基-O-甲基O-苯基磷酸酯(4)的反应则使构型翻转。同时(-)-(4)构型已知为(R)-(+)-(4)、(S)-(-)-(4),所以(+)-(1)和(-)-(2)的绝对构型可确定为:(R)-(+)-(1)和(R)-(-)-(2)。这一结果与X-射线衍射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d,p)方法对CH3F与C2H3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获得了反应的势能面信息及可能的微观机理.在QCISD(T)/6-311++G(d,p)水平上精确计算了各反应物种的单点能.结果表明,除抽提氢反应外,标题反应还存在抽提氟(R1)、消氟化氢(R2)、消氢(R3)和自由基形成(R4)四类反应.在QCISD(T)/6-311++G(d,p)//B3LYP/6-311G(d,p)水平上,R1,R2,R3和R4反应的能垒分别是163.9,152.2,209.8和224.2kJ·mol-1,相应反应能为-56.6,-164.3,-2.7和-156.0kJ·mol-1,所有反应均放热,为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L.涅耳(Néel)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建立了亚铁磁性理论;在他的领导下在法国对磁性材料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对于希土元素铁氧体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从1950年开始的,那时 H.福莱斯蒂(Forestier)与 G.居奥-居兰(Guiot-Guillain)最初关于RFeO_3(R 表示希士元素)型化合物的文章登载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这些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果其组成与 RFeO_3式相当,系属于钙钛石型,但其中不少种有二个居里点出现,这一奇特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从结构与磁性的关系上讲,却不能用涅耳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从这一点出发,考虑到原料的纯度等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三甲基硅基)苯基硅烷p-R(Me3Si)3SiC6H4与六羰基铬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得了相应的η6-[三(三甲基硅基)苯基硅烷]三羰基铬化合物{η6-[(Me3Si)3SiC6H4R]Cr(CO)3(R=H,p-Me,p-MeO)}.利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η6-[(Me3Si)3SiC6H4R]Cr(CO)3(R=H)的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子内硅硅键与金属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加热条件下硅硅键不能被分子内过渡金属活化.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预测的硅硅键活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发现反应可能的中间体、过渡态及最终产物均具有较高能量,导致反应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均不可行.这一结果表明,分子内硅硅键被过渡金属活化的现象在η6-苯基金属化合物体系中难以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B3LYP/6-311 G(d,p)水平下,首次对一系列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与双取代羟胺(R2NOH)[R=CH3,NH2,OH,F,CH2CH3,CH(CH3)2,C(CH3)3]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换机制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并与已知的H3NO和H2NOH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双取代羟胺(R2NOH),按照H相似文献   

8.
在G3MP2B3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的基础上, 采用RRKM理论和疏松过渡态模型重新估算了过氧硝酸乙酰酯(PAN)的热分解反应PAN→CH3C(O)OO+NO2(R1)的反应速率常数, 得到与实验值吻合的结果.用同样的模型计算了PAN→CH3C(O)O+NO3(R2)的反应速率常数.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 R1是主要的分解通道, R2是次要通道, R2的反应速率常数比R1的小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
测量了硝基苯与正十六烷二元溶液在临界区域不同波长及温度下的浊度, 结合与关联长度、渗透压缩系数、共存曲线有关的三个指前因子(x0, ξ0, B)的比例关系: R=ξ0[B^2/(4kBTcx0)]^1^/^3(kB和Tc分别为玻尔兹曼常数与临界温度)及R的理论值(0.65-0.67), 用Ornstein-Zernike方程拟合浊度-温度-波长数据, 得到临界指数γ与ν, 在误差范围内与值一致。将γ与ν固定在理论值1.241和0.63, 求得ξ0为0.168nm(R=0.65)和0.174nm(R=0.67), x0为2.81×10^-^9m^3.J^-^1(R=0.65)和2.85×10^-^9m^3.J^-^1(R=0.67)。  相似文献   

10.
在B3LYP/6-311++G(d,p)水平下, 对一系列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与双取代羟胺(R2NOH){R=NH2, N(CH3)2, N(CH2CH3)2, N[C(CH3)3]2, OH, OCH3, OCH2CH3, OC(CH3)3}的相互转换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受电负性和立体效应的综合控制. 其中胺基系列热力学稳定性以空间位阻的影响为主, 而烷氧基系列热力学稳定性以电负性的影响为主. 而两者的动力学稳定性均以电负性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1.
赵彦武  李星  张富强  张祥 《化学学报》2021,79(11):1409-1414
精准调控不同维度和拓扑的结构,特别是具有同组分的手性结构代表了当今合成化学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基于配位化学的不同维度杂化材料的自组装被认为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工作采用了已报道的一维管(HMOF-2)和二维层(HMOF-3)合成所需的5,5’-N,N-二间苯二甲酸-(1R,2R)-环己烷二酰胺(R,R-CHCAIP)配体和锌盐(Zn2+),在高温(100℃)溶剂热反应条件下自组装而成新的三维孔MOFs(HMOF-4).提出了辅助配体和反应温度协同作用的策略,进而精准调控获得了这三个结构多样化、维度不同的手性MOFs,在目前已报道的多维MOFs中,这类具有同组分的多维手性MOFs是极为罕见的.研究了其荧光性质,用时间依赖的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解释了其发光机理.它们发射光谱的微小差异说明Zn-MOFs的维度对荧光的影响较小.这项工作为精准调控不同维度的同手性MOFs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构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S)-脯氨酸和(R)-脯氨酸为原料合成了二肽H-(S)-Pro-(S)-Pro-OH(1)和H-(S)-Pro(-R)-Pro-OH(2),分别以两种二肽催化了不对称直接A ldol反应,获得了相同立体构型(S)的产物,与(S)-脯氨酸催化所得的产物构型(R)相反.该催化剂的立体选择性不高(ee<21%).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3.
石国升  丁益宏 《化学学报》2008,66(22):2483-2488
在B3LYP/6-311++G(d,p)水平下, 首次对一系列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与双取代羟胺(R2NOH) [R=CH3, NH2, OH, F, CH2CH3, CH(CH3)2, C(CH3)3]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换机制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 并与已知的H3NO和H2NOH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相对于双取代羟胺(R2NOH), 按照H<CH3<NH2<OH<F的顺序, 增加取代基R的电负性有助于提高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 此外, 对烷基取代基R [R=CH3, CH2CH3, CH(CH3)2, C(CH3)3], 其空间位阻越大越能增加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的热力学稳定性, 动力学稳定性也有相应增加, 但不显著. 对所研究的7种取代基[R=CH3, NH2, OH, F, CH2CH3, CH(CH3)2, C(CH3)3], R2HNO向R2NOH转换的能垒介于27.0~56.3 kcal/mol之间, 表明在气相条件下极有可能观测到双取代铵氧化物(R2HNO).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镍催化的溴苯(R1)与对溴苯甲酸甲酯(R2)生成非对称联芳化合物的还原性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一价镍的催化机理,零价镍作为活性催化剂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零价镍催化剂首先与R1络合或者首先与R2络合的反应机理十分相似,其决速步在气相时的能垒分别是70.50或者49.66 kJ?mol-1.零价镍催化机理包括如下步骤:一次氧化加成;还原;二次氧化加成;还原消除以及催化剂再生.另外,计算结果还表明有机锌试剂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很难生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喷雾质谱、荧光、核磁和理论计算研究了ATP与19种氨基酸的弱相互作用.在质谱中发现除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外,其它氨基酸均可观测到与ATP因弱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离子.利用不同质谱锥孔电压下复合物稳定性的不同,分析了侧链基团对ATP与19种氨基酸弱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利用荧光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了芳香性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具有R‖C-NH2的氨基酸>具有-RCOOH、-R-NH2的氨基酸>具有-RSH、-ROH的氨基酸>R为长链的氨基酸>R为短链的氨基酸.不同官能团的氨基酸与ATP的弱相互作用的模拟计算也证实了此结论,并发现氨基酸的主侧链基团与ATP分子基团间的多个分子间因氢键作用使复合物能稳定存在.这一结果将为预测蛋白与ATP结合位点及研究ATP的识别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从手性构型高度稳定的(R)和(S)-2,2'-二乙炔基-1,1'-联萘模板出发, 通过保护基的控制导入、偶联反应、保护基脱去以及分子间偶合成环4个步骤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具有螺旋结构特征的新的光学活性分子方(Molecular square)(R,R,R,R)-1和(S,S,S,S)-1. 用MS, IR, UV-Vis, 1H和13C NMR以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测定并分析比较了2个目标化合物的比旋光度[α]D和圆二色性(CD)等光学性质. 在CH2Cl2溶液中, 异构体(R,R,R,R)-1和(S,S,S,S)-1的[α]25D值分别为+887.3°和-889.7°, 并且其CD谱表现出对称的镜像特征.  相似文献   

17.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激酶(CSF-1R)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其在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系中发挥重要作用。CSF-1R及其配体异常表达与肿瘤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CSF-1R信号传导可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有吸引力的靶标。本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 MSIA)研究了54个二氢嘧啶并[4,5-d]嘧啶类CSF-1R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基于配体叠合,Co MFA和Co MSI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分别为0. 725和0. 636,拟合验证系数(r~2)分别为0. 960和0. 958,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所建模型的等势图能直观反映分子不同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其中立体场和疏水场对活性的贡献较大。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显示,氨基酸残基Cys666、Asp796在配体和受体结合过程中产生作用,分子对接的结合模式与3D-QSAR得到的结果一致。这些信息为进一步优化CSF-1R激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过渡金属钴配合物催化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生成Co(Ⅰ)配合物(~(iPr)PNP)Co OR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iPr)PNP)配体中的一个膦配体从金属中心解离生成INT1',且三重态下的解离路径为优势反应路径;由INT1'生成Co(I)配合物(~(iPr)PNP)CoOR的解离反应路径中协同机理比分步机理更具优势;对底物ROH[R=Me,Et,~iPr,CH(Ph)Me]的R基团进行了调变,研究了生成(~(iPr)PNP)CoOR的解离路径的协同机理和分步机理中底物基团调变效应,当R=~iPr时反应的能垒最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Fukui Kenich)和美国的罗尔德·霍夫曼(R. Hoffmann)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工作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对化学反应过程作出预测。六十年代中期,福井的“前线轨道理论”与伍德沃德-霍夫曼所建立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理论”几乎同时问世,这两个理论都是通过同实验化学家的实验发现密切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福井谦一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他出生于1918年。1941年于日本京都大学工业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大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20.
以手性四氢吡咯片段3a和3b为起始原料, 采用汇聚式合成策略, 完成氮杂Solamin类似物(threo-trans-erythro)的两个对应的光学异构体2a(15S,16S, 19S,20R, 34S)和2b(15R,16R,19R,20S, 34S)的不对称合成. 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四氢吡咯片段的立体构型均通过NMR波谱解析的方法得到确证. 这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具有相近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