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及体重对大黄鱼排氨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饲料和体重对其氨氮排泄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的排氨率受饲料影响显著,投喂配合饲料的排氨率约为投喂杂鱼饲料的2倍,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投喂配合饲料的平均排氨率分别达到5.82±0.94mg·(h·kg)^-1(116.7g)、4.80±0.48mg·(h·kg)^-1(204.9g)、3.43±0.53mg·(h·kg)^-1(313.5g),而投喂杂鱼饲料的平均排氨率分别只有3.16±0.20mg·(h·kg)^-1(116.7g)、2.41±0.18mg·(h·kg)^-1(204.9g)、1.93±0.11mg·(h·kg)^-1(313.5g);大黄鱼排氨率同样受体重影响,并且随着体重的增加排氨率减少,二者的关系式分别为线性方程:U=-0.006 1W+3.798(R^2=0.8963)(杂鱼饲料)和U=-0.012 1W+7.251(R^2=0.7527)(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助/H2O2/草酸铁处理已经过生化处理的垃圾渗滤液(CODcr=450mg/L左右)时,采用365nm、125W的UV灯照射下,光强为Iu=2.9mW/cm^2时,反应较佳条件是pH值=4.0左右及总药剂用量为1.4%(体积比)。草酸铁的用量要适当,投加量过少,混凝效果较差,有效光子不能完全转化为化学能,处理效果不理想;投加量过多,溶液形成棕色浑浊,使紫外光的吸收降低,造成光散射,降低反应速度。而H2O2的投加量过多,将使铁的络合物更加稳定,H2O2的分解速率受到限制,投加量过少,效果也会降低。当总药剂用量为1.4%(体积比,其中30%过氧化氢0.6%,0.1mol/L草酸铁溶液0.8%)时,反应30min后,CODcr去除率可达80%左右,脱色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对常用饲料原料氨基酸的消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r2O3间接测定法测定了中华绒螫蟹对秘鲁鱼粉、国产鱼粉、豆粕、麦麸、四号粉、虾肉壳粉、啤酒酵母粉等7种常用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现消化率.结果表明,中华绒螫蟹对这7种原料的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90.45%、89.41%、8525%、69.05%、78.45%、89.65%和83.95%;总的氨基酸消化率为:91.83%、92.23%、86.33%、79,29%、79.86%、91.29%和84.99%.动物性原料的消化率均高于植物性原料.经分析,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与原料中的粗纤维含量呈负直线相关关系(rp=-0.6672P<0.1,rA=-0.8763,P<0.01).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纯酵母和鱼油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及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河蟹溞状幼体,探讨了不同食物条件对蒙古裸腹溞及河蟹幼体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酵母组蒙古裸腹溞总脂含量达16.2%(占干重),接近卤虫无节幼体的19.9%,但EPA含量仍远较其低.用经鱼油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投喂河蟹幼体,从Z3-M变态率和成活率分别为17%和12.5%,比纯酵母组高1倍多,表明用鱼油强化蒙古裸腹溞培养河蟹幼体,对河蟹幼体发育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缢蛏稚贝优质微藻饵料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缢蛏稚贝的合适饵料及其最优组合投饵方式,比较了8种常见饵料微藻单种投喂和混合投喂对缢蛏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投喂时,角毛藻和金藻饵料效果最佳,云微藻和XSWG仅次于角毛藻和金藻,对于规格较大的缢蛏稚贝扁藻饵料效果较佳,而对于规格较小的缢蛏稚贝其饵料效果并不太好,这5种微藻都可以作为缢蛏稚贝培育过程中的优良饵料选择:微绿球藻、巴夫藻饵料效果较差,不是缢蛏的良好饵料;而A5不仅对缢蛏稚贝没有饵料效果还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选择优良饵料微藻进行混合投喂,其效果要优于单种投喂;混合投喂时,一些单种投喂饵料效果不佳的微藻品种可以作为优质饵料不足时的补充;对缢蛏稚贝有毒害作用的微藻品种绝对不能作为混合投喂时的饵料选择.  相似文献   

7.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相似文献   

8.
不同诱食剂种类对管角螺幼螺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管角螺幼螺配合饲料的高效诱食剂, 分别选取7种氨基酸、2种含硫有机物和2种动物的提取物诱食剂添加至基础饲料中, 对壳高(2.10±0.25)cm、体重(1.05±0.25)g管角螺幼螺进行为期100d的不同诱食剂投喂效果实验. 结果显示: 7种氨基酸中, 以甘氨酸添加量为0.2%时的摄食率和增重率最大; 含硫有机物类诱食剂中, 大蒜素以添加量0.15%的效果较佳, 甜菜碱以添加量0.6%的效果较佳; 动物提取物类诱食剂中, 菲律宾蛤仔汁和缢蛏汁添加量均以0.4%时效果最好. 11种诱食剂中, 以缢蛏汁添加效果最佳, 且原料来源广、制作方便, 成本低, 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一般营养成分,以及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a、b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原绿球藻含水分80.56%,干品中含有蛋白质42.32%,碳水化合物15.11%,粗脂肪11.47%,灰分17.48%;氨基酸35.88%,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37.54%)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62.46%);13种脂肪酸,包括5种饱和脂肪酸(41.74%),8种不饱和脂肪酸(54.43%).在光照20μmol·(m^2s)^-1,温度20℃,pH 8.16,盐度20.2‰的条件下藻液蓝绿色,叶绿素a、b的比值为5.24.实验表明:原绿球藻可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有望作为直接投喂的饲料或作为饲料中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褐菖鲉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18℃下,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达(93.33±9.43)%,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后者维持到8日龄;延迟投喂1~5d各组,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mm,饥饿3d内,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延迟投喂0~3 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延迟4 d后各投喂组,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因此认为,褐菖鲉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11.
甜菜糖蜜酒精废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pH值低,BOD、CDO值高,直接排和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又损失了一些有机物,在此废液中可直接接入酵母菌,使其大量繁殖,生产出的菌体粗蛋白含量达41.7%,CDO值降低了20%以上,减轻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