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Cu(II), Fe(III)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通过研究Cu(II),Fe(I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内源荧光的猝灭,探讨了Cu(II),Fe(III)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类Cu(II)结合部位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8nm,并讨论了Cu(II),Fe(III)与HSA结合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Cu(II),Fe(I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内源荧光的猝灭,探讨了Cu(II),Fe(III)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类Cu(II)结合部位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8nm,并讨论了Cu(II),Fe(III)与HSA结合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紫外差谱方法研究金属Fe离子不同形态与不同类别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别构效应,并比较分析分子作用机理.考察氧介导条件对Fe离子不同形态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别构效应的影响,建立定量模型方程.结果表明,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体系中存在Fe(Ⅱ)-HSA/BSA~Fe(Ⅲ)-HSA/BSA的动态平衡,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是别构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导致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别构效应迥异,呈现形态显著性差异.氧介导及无氧条件下的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机理不同.无氧条件下,Fe(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规律,计算得到结合反应体系的速率常数k及自由能变ΔG≠.  相似文献   

4.
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衡透析法详细研究了pH=6.3条件下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平衡.Scatchard图分析表明,La(Ⅲ)在H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8个弱结合部位;在BSA中有2个强结合部位和6个弱结合部位.从La(Ⅲ)与Cu(Ⅱ),Zn(Ⅱ)和Cd(Ⅱ)等的竞争结合HSA或BSA的结果推测:La(Ⅲ)在HSA或BSA中的一个强结合部位的配位原子可能全部是氧原子.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La(Ⅲ)-HSA和La(Ⅲ)-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值,其K1的数量级为104.Hill系数及自由能偶合分析表明La(Ⅲ)与HSA或BSA的结合均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紫外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MC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同时研究了Cu2+,Al3+,Pb2+,Ca2+和K+等金属离子对MC与HSA的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MC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6.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绿原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绿原酸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研究了Cu2+、Al3+、Ca2+、Pb2+等金属离子对绿原酸与HSA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绿原酸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远强于Cd(Ⅱ)。Cu(Ⅱ)只与214位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而C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4位和135位色氨酸残基均发生作用。Cu(Ⅱ)与Cd(Ⅱ)同时存在时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性光谱(CD)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左旋紫草素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并探讨了左旋紫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在温度为292、303、310和318 K时,根据Scatchard方程测得左旋紫草素和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18×10~6、0.249×10~6、0.112×10~6 和0.102×10~6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08、1.094、1.026和1.018;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104.82 kJ·mol~(-1)、-238.18 J·mol~(-1)·K~(-1),左旋紫草素在人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2.66 nm.分子模型研究表明,左旋紫草素与HSA在亚结构域ⅡA结合,二者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和氢键作用力.CD结果表明,左旋紫草素与HSA的键合使H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从55.80%降到52.31%.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美洛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Cu(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Cu(Ⅱ)对美洛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美洛昔康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Cu(Ⅱ)存在下,美洛昔康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美洛昔康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1.91×10~5,结合位点数为0.95;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70×10~4,结合位点数为0.78.  相似文献   

10.
利福布汀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利福布汀(RB)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RB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 作用机制是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的结合. 其结合常数(Ka)在106数量级, 说明RB和HSA有很强的结合. 此外, 探讨了金属离子(Cu2+, Zn2+, Mg2+ 和Ca2+)对RB与HSA结合常数的影响. 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数据表明, RB可导致HSA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11.
《结构化学》2020,39(9):1714-1722
In this work, a cis-dicyanoiron(Ⅱ) building block, cis-Fe~(Ⅱ)(bpy)_2(CN)_2(1, bpy = 2,2?-bipyridine), has been prepared and fully characterized by IR,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elemental analysis,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interactions of complex 1 with selected metal ions, such as Cu(Ⅱ), Fe(Ⅲ), Pb(Ⅱ), Fe(Ⅱ), Cr(Ⅲ), Cd(Ⅱ), Co(Ⅱ), Zn(Ⅱ), Ni(Ⅱ) and Mn(Ⅱ), were investigated employing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dicates Cu(Ⅱ), Fe(Ⅲ), Cr(Ⅲ), Cd(Ⅱ), Co(Ⅱ), Zn(Ⅱ) and Ni(Ⅱ) ions steadily coordinate with 1 via cyanide, respectively. Fluorescent emission intensity of 1 increased upon the addition of Zn(Ⅱ) ion, quenched by adding ions Cu(Ⅱ), Fe(Ⅲ) and Pb(Ⅱ), and it was almost unchanged when adding the Fe(Ⅱ), Cr(Ⅲ), Cd(Ⅱ), Co(Ⅱ), Ni(Ⅱ) and Mn(Ⅱ) ions.  相似文献   

12.
Mn(Ⅱ)与HSA或BSz的结合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曾在紫外区观察LMCT谱带,研究了1∶1Mn(Ⅱ)-HSA和Mn(Ⅱ)-BSA在生理pH(7.43)下金属中心的结构,认为Mn(Ⅱ)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中的优先结合部位最可能位于HSA或BSA的N-端三肽段上,涉及4个含氮基团,第5个配位原子是ASP1上的羧基氧.用平衡透析法进一步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Mn(Ⅱ)在HSA和BSA中的结合部位的类型、数目及结合能力,并探讨了优先结合部位的可能位置和(或)配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紫外光谱研究了等离子点附近HSA或BSA (?)Cu(Ⅱ)或Ni(Ⅱ)金属中心的结构。结果表明:在pH4.0~5.3时,Cu(Ⅱ)—HSA配合物在低浓度时独具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高浓度时(>10~(-4)mol·1~(-1))为四配位的四方平面构型,Cu(Ⅱ)—BSA、Ni(Ⅱ)—BSA在上述pH范围内均只存在四方平面构型。Cu(Ⅱ)、Ni(Ⅱ)结合位置与生理pH下的相同,均在白蛋白的N端三肽段上,与Asp~1的α-NH_2、His~3的咪唑基N及两个去质子肽氮配位,Cu(Ⅱ)在HSA中的第五结合基团为Asp~1的羧基。本文还对上述pH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洛美沙星(LMX)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 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 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 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色散力. 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洛美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又根据Fōrster理论, 测得了洛美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 相互结合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条件下,头孢噻肟对牛血清白蛋白,Cu(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Cu(Ⅱ)对头孢噻肟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和头孢噻肟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Cu(Ⅱ)存在下,头孢噻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头孢噻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3.11×104L/mol,结合位点数为1.03;二元配合物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13×103L/mol,结合位点数为0.74。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过渡金属华法灵配合物的抗凝血机理,本文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法(CD)研究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华法灵过渡金属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观察到配合物能使人血清白蛋白荧光产生猝灭现象,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并计算了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约106)和结合位点数n(>1)。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现华法灵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存在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并讨论了配合物使人血清白蛋白构象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配合物的抗凝血作用与其通过改变HSA的构象,进而影响血清白蛋白在血液中的溶解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白藜芦醇类似物(Z)-2-(3,4-二甲氧苯基)-3-(4-二甲氨基苯基)丙烯腈(HCQ)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探讨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结果发现HCQ与HSA形成了基态配合物,HCQ主要结合于HSA的位点Ⅰ,与位点Ⅱ也有微量的结合,反应为自发的放热反应,其ΔH、ΔS、ΔG均小于零,二者之间的结合力为氢键或者范德华力,结合常数为104~105数量级。HCQ与HSA的结合使HSA构象发生变化,Trp-214所处的环境疏水性增加,使得其内源性荧光显著降低。说明合成的白藜芦醇类似物能够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pH3.8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中,蛋白质与四羧基铁(Ⅲ)酞菁(Fe(Ⅲ)Pc (COOH)4)结合,使二级散射信号ISOS增强,且增强的二级散射信号与蛋白质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大的二级散射波长(λSOSmax)处分别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人免疫球蛋白(IgG)、α-糜蛋白酶(α-Chy)进行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0~1.80mg/L、0.0~1.60 mg/L、0.03~1.20mg/L、0.0~1.20mg/L;相应检出限分别为0.501、0.354、3.63、1.18μg/L.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血清白蛋白的铅(Ⅱ)-抗坏血酸络合吸附波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9.2的H3BO3-NaOH缓冲溶液中,血清白蛋白使铅(Ⅱ)-抗坏血酸络合物在-0.51V(vs.SCE)处的络合吸附波电流降低,电流降低值与加入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BSA在2~38μg/mL范围内,HSA在2~35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均为1μg/mL。应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三种二 ( 3 羧基水杨醛叉 )缩丙撑二胺 (TS)的Cu(Ⅱ ) VO(Ⅱ )、Cu(Ⅱ ) Cr(Ⅲ )、Cu(Ⅱ ) Fe(Ⅲ )异双核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室温磁矩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磁性研究表明 ,在Cu(Ⅱ ) Fe(Ⅲ )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是反铁磁性的 ,而Cu(Ⅱ ) VO(Ⅱ )、Cu(Ⅱ ) Cr(Ⅲ )离子间是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