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壳菌(corticioid fungi)主要指的是子实体为扁平形的无隔担子菌(resupinate homobasidiomycetes)中子实体表面不明显呈孔状者. 目前世界上已知约不到两千种.在真菌分类史中,皮壳菌曾历经不同的分类概念.在Fries的系统中皮壳菌类主要指的是旧有的Thelephoraceae.在Donk的系统中皮壳菌大多数为Corticiaceae的成员, 而Thelephoraceae仅为一较小的科.在Donk的分类体系中,扁平形的无隔担子菌中最大的科是Corticiaceae.Coniophoraceae,Hymenochaetaceae,Lachnocladiaceae, Stereaceae,Thelephoraceae等科也有许多种类具有扁平形的子实体.由于Donk概念的Corticiaceae仍是颇为异源性的组成,Parmasto在1986年曾将之分为11个亚科.Jülich在1980年更在扁平形无隔担子菌类中建置了数十个科,但这些细分乃是凭借形态特征所判定,缺乏有力的支持证据. 真菌形态特征所能提供的讯息不足以深入进行系统学的探讨.近几年来学者藉由分析这类真菌的DNA序列研究其亲缘性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由分析nLSU rDNA获致了具体成果.无隔担子菌依分子系统学研究可分为Cantharelloid,gomphoid,thelephoroid,polyporoid,trechisporoid, corticioid,hymenochaetoid, phlebioid,russuloid,atheloid,boletoid,euagarics等"clades".具有扁平形子实体的无隔担子菌种类散布在所有的clades中.Donk分类系统中的Corticiaceae成员亦散布在于绝大部分的clades中.此结果显示皮壳菌以其扁平形子实体的归类方式必须重新检讨与修正.  相似文献   

2.
地衣(Lichen)是菌藻共生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细胞工程的发展,地衣的经济价值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在抗癌药物、生物制剂、香料工业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大多数地衣特有的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和增强免疫的功能,尤其是石耳属地衣所含有的多糖物质的抗癌活性已达到90%以上.在生态环境方面,地衣常被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因此,我们对能否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能否用人工方法实现新疆石耳属地衣的组织培养进行初步探索.本文介绍了根据已知的真菌、藻类和蓝细菌培养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新疆石耳属地衣(Umbilicaria haffm)平盘石耳(V.leiocarpa Ds)在地衣型真菌培养基,共球藻有机营养培养基和蓝细菌培养基上对其进行的组织培养结果.结果表明此次实验我们采用的五种培养基中麦芽汁-酵母膏培养是平盘石耳地衣型真菌较为理想的培养基,而共球藻有机营养培养基对其共生藻生长也是比较适合的.在地衣型真菌培养基即麦芽汁-酵母膏培养基上的组织表面出现了细小的子束盘(nang),并数目较多.而在地衣型共球藻有机培养基上,组织块表面的褶皱顶端及组织块周围出现有白色生长物的现象,从这些结果看,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所以恰好适合在于这以上培养基中生长.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成功的建立了新疆平盘石耳地衣组织培养的初步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处亚热带,具备特殊地形地质,气候变化复杂,森林植被丰富,蕴育各种真菌资源.细胞粘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尤以森林土壤出现之种类最多.有关网柱细胞粘菌(dictyostelid cellular slime molds)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自1980年即陆续展开.目前自台湾平地至高山各地区之森林土壤样品中,所分离的网柱细胞粘菌物种多样性共已鉴定出1科3属18种,分别为细长纤管细胞粘菌(Acytostelium leptosomum)、巨大头网柱细胞粘菌(Dictyostelium macrocephalum)、布列菲氏网柱细胞粘菌(D.brefeldianum)、巨网柱细胞粘菌(D.giganteum)、金黄柄网柱细胞粘菌(D.aureo-stipes var.aureo-stipes)、浅紫网柱细胞粘菌(D.lavandulum)、单叉网柱细胞粘菌(D.monochasioides)、多头网柱细胞粘菌(D.polycephalum)、紫色网柱细胞粘菌(D.purpureum)、根足网柱细胞粘菌(D.rhizopodium)、纤细网柱细胞粘菌(D.delicatum)、淡紫柄网柱细胞粘菌(D.coeruleo-stipes)、细小网柱细胞粘菌(D.minutum)、棍棒头网柱细胞粘菌(D.clavatum)、微小型网柱细胞粘菌(D.exiguum)、透明轮生细胞粘菌(Polysphondylium pallidum)、伪纯白轮生细胞粘菌(P.pseudo-candidum)和紫色轮生细胞粘菌(P.violaceum).网柱细胞粘菌生态多样性的探讨,则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在台北阳明山地区鹿角坑生态保护区、小油坑芒草植被、及包箨箭竹林植被设立30个样区,每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一次,结果鹿角坑生态保护区出现6个菌种,在3种植被样区中占最多数,且以8月份各菌种之出现频率最高.网柱细胞粘菌在阳明山出现频率以夏季出现频率较高,冬季出现频率较低.土壤样品之pH值亦影响网柱细胞粘菌在该地区之分布,包箨箭竹植被之土壤样品pH值最低为3.8,该植被区之菌种出现频率最低.透明轮生细胞粘菌(P.pallidum)普遍存在于3种植被样区中,出现频率随季节之变化小,为该地区最广泛分布之种类.此外,将台湾所分离而得的网柱细胞粘菌种类(纯培养菌株),抽取基因体DNA(genomicDNA),以二对引子(primer)从事核醣体DNA(rDNA)片段ITS1-5.8S-ITS2区域增幅作用,经DNA序列定序后,分析探讨台湾网柱细胞粘菌种类之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黄花白及在萌芽期、生长期、花期、果期和休眠期的菌根真菌多样性差异,旨在明确黄花白及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花白及等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花白及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菌根真菌共鉴定出45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9门24纲61目111科151属。菌根真菌的总物种数和α多样性指数随着生长发育期的转变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花期的总物种数(270个OTUs)明显高于萌芽期、休眠期、生长期和果期;同时优势菌根真菌种类和丰度存在一定差异;基于门水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休眠期、果期和萌芽期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生长期和花期,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生长期和花期的相对丰度高于萌芽期、果期和休眠期。此外,菌根真菌侵入方式不受生长发育期的影响,均是通过外皮层中的通道细胞进入皮层组织,但菌根真菌侵染率、菌丝团数量和菌丝形态因生长发育期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花期的侵染率和菌丝团数量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岗松(Baeckea frutescens)是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本文根据广泛的野外调查,定出了岗松在我国南部的分布范围,并根据生态地理条件将岗松的分布区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亚区。经分析得出其垂直分布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式为;H≈-163.64Ln+4772.36文章还探  相似文献   

6.
黑穗菌目(Ustilaginales)感染重要作物造成重大之经济损失,其中黑穗菌属(Ustilago)大部分的种可寄生于单子叶植物,是黑穗菌目最大的一个属;黑穗菌目之无性世代曾被归群至不同的属,例如Candida,Pseudozyma,Sporobolomyces,Sterigmatomyces,Stephanoascus,及Trichosporon等,至1995年,Boekhout等学者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26S rDNA D1&D2片段分析,将这些种重新分类,归属于Pseudozyma,并以26S rDNA D1&D2片段之分析结果,确认Pseudozyma属与玉米黑穗病(Ustilago maydis)之类缘关系.Pseudozyma属为类酵母真菌,至1998年为止,所有的种均分离自植物组织,例如叶、花及果实,共有七个种;但是在2003年,Sugita等学者报导在泰国自病人的血液样品中也分离到Pseudozyma属,其中两个菌株为新种,目前,Pseudozyma属共有九个种,由文献之记载可知,其分布于南极、泰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及巴西等区域.在台湾,自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杏梅(Prunus mume)及玫瑰(Rosa rugosa)等植物的花分离到Pseudozyma属之菌株,已寄存于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编号分别为BCRC 33871、33950、33951,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rDNA ITS1-5.8S-ITS2片段序列分析进行鉴定,BCRC 33871种名为P.antarctica,是台湾新纪录种;BCRC 33950及33951则可能为新种,尚待进一步之发表.此外,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特性及rDNA序列分析探讨P.antarctica种内与其近似种P.rugulosa及P.aphidis间的差异,并讨论用以区分P.antarctica与近似种之关键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温州地区黑荆树(Acacia mearnsii)入侵群落为对象,采用样方法对10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探讨了黑荆树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群落中共出现了225种维管束植物,分属于77科162属;②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上,属于热带类型的有74属,占总属数的51.10%;温带类型50属,占总属数的34.48%;③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其成层现象不明显,上木层中以黑荆树的优势度最大;下木层的物种丰富,各样地黑荆树的重要值有较大差异;草本层密度大,其中芒萁等蕨类植物占比较大的优势;④在常绿阔叶林样地中,群落的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与黑荆树重要值成负相关,这与人为影响、其自身特性和自然恢复过程有关;⑤目前,温州的黑荆树群落在人工林部分砍伐后开始的次生演替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自然恢复到近原生植被的面貌还需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恢复区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对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恢复区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18个物种在12个资源位中的重要值变化从75.00%~195.83%,其中扭黄茅的重要值平均值为62.79%,车桑子、独穗飘拂草、虱子草等其他13种植物的重要值都少于4.0%.扭黄茅成为该区的优势种群;②扭黄茅生物生态位宽度最大(0.924),叶下珠、刺芒野古草和孔颖草分别占生态位宽度的17.82%,7.67%和7.40%,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在0.04~0.29之间,重要值较大的种群,其生态位宽度不一定大;③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3的有19对物种,占总物种数的12.42%,种群相互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群间利用性竞争不强,群落处于演替状态.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的机会较大,反之亦小.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物种对较多,说明物种适应生境的方式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