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双β-二酮配体N-正丁基-3,6-二(1,3-丁二酮基)咔唑(H2L)及其铕配合物.单晶X衍射测定了H2L的晶体结构.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表明,Eu3 与H2L发生螯合配位.配体的荧光光谱是宽带的蓝色发光,属H2L*→H2L跃迁,而配合物的溶液荧光光谱除了配体的蓝光带外,还有611nm处的Eu3 的特征红光,属5D0→7F2跃迁带;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光谱只有613nm处为Eu3 的特征红光,属5D0→7F2跃迁带,峰形尖锐,单色性好,表明该配合物为一种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β-二酮,1,5-二苯乙烯基乙酰丙酮(dsacac)并将其作为第一配体,1,10-邻菲罗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铕三元配合物Eu(dsacac)3phen。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起始分解温度为303℃。配合物中的有机配体dsacac和phen能够有效地的把吸收的能量传递给中心Eu^3+离子,强烈敏化Eu^3+发光,Eu^3+发光的最强发射波长为615nm,半峰宽为9.6nm。材料的色纯度为0.9866,是一种高效的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2,3-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在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首先合成了2,3-二氢黄酮类衍生物[3-(2-萘甲酰基)-2-苯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L)]配体,然后利用Eu(III)与此配体和水/邻菲罗啉(Phen)反应得到两种新型的红色荧光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荧光光谱等手段对相关物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表征结果表明:两个新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Eu(L)3·2H2O和Eu(L)3·Phen;荧光光谱研究显示,两种配合物的配体能将吸收的能量有效地传递给铕离子,从而使配合物发射出强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且两个配合物Eu(L)3·2H2O和Eu(L)3·Phen均以5D0→7F2跃迁的荧光发射最强。得到了两种新的高效的红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4.
Eu:GGG纳米荧光粉体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共沉淀方法并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得了Eu:GGG荧光粉体。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样品的结构,计算了其晶格常数,为1.2371nm。室温下,测量了Eu:GGG的光致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激发光谱在波长240~287nm的谱带内和393。。处有强的激发,分别来自于Eu^3+O2^-间的电荷迁移态吸收和Eu“的^7F0→^5L6的跃迁吸收,同时在274nm处也出现了Gd^3+的^8S7/2→^6I1的特征吸收。393nm激发下,591nm处的发射峰最强,对应Eu^3+的^5D0→^7F1的磁偶极跃迁,可能由于部分Eu^3+处于反演中心对称格位所致。随着烧结温度升高,Eu:GGG的发光强度增强,这可能由于随着烧结温度升高,样品晶粒尺寸变大,单位体积内被激发的Eu^3+离子数增加引起,而591nm发光的荧光寿命变短,可能是由Eu^3+离子的能量共振传递过程中发光被陷阱捕获所致。  相似文献   

5.
张尽力  罗炫  杜凯  胡红菊  高存梅 《合成化学》2011,19(5):626-628,631
以1,3,5-苯三甲酸(H3BTC)为配体,采用溶液沉淀法合成了均苯三甲酸铕二元发光配合物Eu(BTC).2H2O(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表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1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Eu3+的特征红光,其中电偶极跃迁(5D0→7F2,613 nm)的发射最强;同时1还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3,4-二甲氧基苯乙酸邻菲啰啉钆(Ⅲ)配合物:[Gd2(DMPA)6(phen)2](HDMPA=3,4-二甲氧基苯乙酸,C12H12O4;phen=1,10-邻菲啰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测定了铕离子掺杂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荧光光谱表明,游离配体没有荧光,在形成配合物后,显示了铕(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在591,618,649和684 nm处观察到了4个分别对应于三价铕离子的5D0→7F1,5D0→7F2,5D0→7F3和5D0→7F4跃迁的特征发射峰,其中以5D0→7F2跃迁的发射最强,这表明配体将吸收的能量有效地转移给了中心离子,配体起到了很好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3,4-二甲氧基苯乙酸邻菲哕啉钆(Ⅲ)配合物:[Gd2(DMPA)6(phen)2](HDMPA=3,4-二甲氧基苯乙酸,C12H12O4;phen=1,10-邻菲哕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测定了铕离子掺杂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荧光光谱表明,游离配体没有荧光,在形成配合物后,显示了铕(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在591,618,649和684 nm处观察到了4个分别对应于三价铕离子的5S0→7F1,5D0→F2,5D0→F3和5D0→7F4跃迁的特征发射峰,其中以5D0→7F2跃迁的发射最强,这表明配体将吸收的能量有效地转移给了中心离子,配体起到了很好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经典Claisen酮酯缩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官能团配体6-对甲基苯甲酰乙酰基-2-吡啶甲酸(H2L),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H2L为配体合成了铕的二元配合物和1,10-菲咯啉为第二配体的三元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及其发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均能发射铕(Ⅲ)的特征光谱,最强发射峰在615nm左右,配体极好地敏化了稀土离子的发光。第二配体的引入使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长波紫外激发的SrZnO2:Eu^3+, Li^+发光材料, 用X射线衍射谱、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Eu^3+离子在SrZnO2基质中主要占据Sr^2+离子不对称性格位, 发射来源于5D0→7F2 612 nm为主的红光. 加入电荷补偿剂Li^+离子能显著提高发光强度, 350~400 nm内的激发峰也有明显提高, 同时观察到来自Eu^3+离子高能级5D1→7FJ(J=0~2)的跃迁发射, 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 SrZnO2:Eu^3+, Li^+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长波紫外激发红光荧光体.  相似文献   

10.
硼离子对铕掺杂SiO2干凝胶发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单掺和B,Al共掺的Eu掺杂SiO2干凝胶。利用荧光光谱、IR,XRD,DSC,TG/DTG等技术研究了硼离子、退火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经500℃以上退火处理用248nm激发的样品,产生Eu^3+离子^5D0→^7FJ的特征发射,^5D0→^7F1的跃迁分裂为两个峰。比较615nm处的发光强度,掺硼酸样品的发光强度是不加硼酸发光强度的3.3倍。这是因为B离子的加入,在材料中形成了Si—O—B键,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加强了Eu^3+的红光发射。当退火温度上升到850℃用350nm激发时,样品有很强的Eu^2+蓝光发射。Al单掺的发射中心在437nm处,发射半峰宽约为70nm,而B,Al共掺样品的发光中心蓝移到425nm处,单掺样品的蓝光强度几乎是共掺样品强度的2倍。这是由于硼酸的加入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从而导致单掺和共掺样品发射峰位和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采用Claisen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β-二酮1-(4-氨基苯)-3-苯基丙烷-1,3-二酮(L:C15H13NO2),以元素分析和1H NMR谱确定了其组成,核磁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L主要以烯醇式存在。以L为第一配体,分别以邻菲罗啉(phen),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新的稀土Eu,Tb(Ⅲ)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磷光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优于稀土铕配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配体L与Tb3+间能级差较匹配,分子内传能效率高;phen对配合物的荧光敏化效果优于bipy,表明第二配体的刚性和共轭性越大,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2.
以2-噻吩乙醛酸(HL)为第一配体,红菲绕啉(Bath)为第二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Eu(Ⅲ)三元配合物.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元素分析、FT-IR和1 H NMR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通过热重(TG)和发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与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式为EuL3Bath·2H2O,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最佳激发波长(270nm)的紫外光照射下,该配合物能发出Eu(Ⅲ)离子很强的特征红光,其中电偶极跃迁(5 D0→7F2,613nm)发射最强;此外,该配合物还表现出相对较长的衰减寿命(τ=1.17ms).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2-氰基-3-(4-(二苯胺)苯基)丙烯酸(TPA-1)、2-氰基-3-(5-(4-(二苯胺)苯基)-噻吩-2-基)丙烯酸(TPA-2)和2-氰基-3-(5’-(4-(二苯胺)苯乙烯基)-[2,2’-联噻吩]-5-基)丙烯酸(TPA-3)为配体合成了3个稀土配合物Nd(L)3·2H2O(L=TPA-1,TPA-2,TPA-3)。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了确认。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研究了配体共轭链长度对配合物吸光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体共轭链长度的增加有效增大了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拓宽了配合物的吸光范围。配合物固体粉末近红外发光测试表明,Nd(TPA-1)3·2H2O和Nd(TPA-2)3·2H2O在889,1063和1339 nm处有较强的发射峰,分别归属于Nd(III)4F3/2→4I9/2,4F3/2→4I11/2和4F3/2→4I13/2的特征跃迁。  相似文献   

14.
用一种星型配体1,3,5-三((4,5-二氮芴-9-肟)甲基))-苯合成了三核铕配合物Eu3(DBM)9(TDMB)(DBM=1,3-二苯基-1,3-丙二酮),合成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氢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体与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配合物在固态和溶液中具有不同的发光光谱,在二氯甲烷中分别在612 nm和414 nm有荧光峰,固态时只有红光发射,这一结果显示在固态时从TDMB配体到铕离子的能量传递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唐洁渊  林美娟  章文贡 《化学学报》2001,59(12):2202-2208
研究了铕(Ⅲ)和二苯甲酰甲烷(HDBM)形成的有机配合物与聚(苯乙烯-丙烯酸)(PSAA)发生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Eu(Ⅲ)-DBM-PSAA。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了Eu^3^+分别与PSAA,DBM^-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导率测定结果证明了一个Eu^3^+分别与PSAA中三个链节的羧基和一个DBM^-发生配位。从而得到该配合物的结构并对其荧光性进行研究,配位聚合物不能溶于普通有机溶剂,只能溶于丙三醇/异丙醇混合溶剂常温下配合物在紫外光下发出强的红光,主要是Eu离子的^5D0→^7F2的跃迁。  相似文献   

16.
林美娟  安琪  胡珍  曾惠卷  凌启淡 《应用化学》2014,31(10):1164-1170
合成了正己酸铕、正辛酸铕、月桂酸铕和硬脂酸铕4种不同碳链链长的脂肪酸铕配合物,通过哈克转矩流变仪将铕配合物(质量分数1%)机械掺杂于3种不同透明度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通用树脂中,制备了系列铕配合物掺杂聚合物光致发光复合材料,考察了配体、配合物、聚合物基体对复合材料的外观、透明性及其荧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4种脂肪酸铕配合物及其掺杂的复合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均在593、617 nm处发射强的Eu3+离子5D0→7F1、5D0→7F2跃迁的特征荧光;脂肪酸配体的碳链长短对铕配合物及复合材料的发光影响较小;PE、PP复合材料发光颜色与红光铕配合物相同,PS复合材料因基体PS和Eu3+离子的发光共同作用而呈现了玫瑰红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含有空穴传导基团三苯胺、电子传导基团嗯二唑的新型配体(EtPOTIP)及其铕(Ⅲ)的三元配合物Eu(DBM),EtPOTIP,通过^1HNMR、IR、元素分析及质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配体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对近紫外光有强烈吸收,配合物在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出强的Eu^3+特征红光,荧光量子效率为0.48;热分析显示配合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表明合成的配合物是一种优良的多功能红色发光材料。制作了相应的明亮电致发光器件,显示EtPOTIP同时具备空穴传导和电子传导性能,EtPOTIP在配合物中的存在显著改善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及核磁进行表征了配体及其五种稀土(La^3+,Eu^3+,Tb^3+,Gd^3+,Yb^3+)配合物,确定了其组成,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固态荧光.同时以低温磷光光谱确定了配体的三重态能级为22989 cm^-1,研究了配体与稀土离子的能级匹配情况,详细讨论了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结果发现,铽配合物能发出很强的特有荧光,而铕配合物所发荧光很弱,说明配体L与Tb^3+ 的^5D4匹配.对于Tb^3+而言,当2000 cm^-1〈ΔE(T-^5D4)〈3000 cm^-1时,稀土铽离子发出强的荧光;对于Eu^3+ 而言,ΔE(T-^5D1)超过3000 cm^-1时,则几乎不发荧光.  相似文献   

19.
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Tb(3-IBA)3(H2O)2]·0.5(4,4′-bipy)}n(3-IBA=3-碘苯甲酸根;4,4′-bi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该配合物具有一维链状结构。Tb^3+离子与8个O原子配位,其中6个O原子来自5个3-碘苯甲酸根,2个O原子来自水分子。相邻Tb^3+离子通过2个双齿桥联的3-碘苯甲酸根联结成一维链状结构。未配位的4,4′-联吡啶分子与配位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并将相邻的一维链联结起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沿a轴的分子堆积形成一维孔道,是由于相邻一维链的苯环之间部分重叠而形成的。在紫外光照射下,配合物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配合物的荧光光谱中,4个峰位于490、544、583和619nm,分别对应于Tb^3+离子的^5D4→^7F6、^5D4→^7F5、^5D4→^7F4和^5D4→^7F3跃迁。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稀土钐配合物Sm(OPri)β2,并与油墨用改性醇酸树脂等复配,考察不同β-二酮如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二苯甲酰甲烷(HDBM)、乙酰丙酮(HAA)对油墨基质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紫外光谱(UV)结果表明,掺杂稀土配合物后,217nm处的紫外吸收峰显著增强。荧光光谱(FS)表明,掺杂配合物Sm(OPri)(DBM)2或Sm(OPri)(AA)2,油墨基质主要呈现位于460nm附近醇酸树脂荧光发射峰;而掺杂Sm(OPri)(TTA)2配合物在365nm波长激发下,在562nm、598nm、644nm处发射较强的Sm3+离子4G5/2→6H5/2,4G5/2→6H7/2,4G5/2→6H9/2跃迁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