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鉴局域共振材料的工作机制,通过在混凝土基体中嵌入滤波单元,设计出具有应力波衰减特性的滤波混凝土。通过将滤波混凝土结构简化为质量弹簧力学系统来分析滤波混凝土对应力波的衰减机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冲击荷载作用下普通混凝土模型和滤波混凝土模型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和层裂破坏模式。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滤波单元的材料和几何属性对其储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滤波单元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基体中应力波的传播速度和应力峰值;滤波单元的储能机制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基体中的能量;金属球的质量越大,滤波单元的储能效果越好,但弹性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需要通过适当分析进行设计以实现滤波单元的储能最大化;滤波混凝土基体的局部损伤耗散了荷载中的大量能量,有效降低了结构自由面附近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2.
用动光弹性法研究材料引入的分配层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动态光弹性模拟试验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研究了材料不同的分配层对应力波在结构中传播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冲击荷载产生的应力波在洞室结构顶部的传播及相互过程,得到指定点处的应力—时间关系曲线,为结构震塌机理的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护结构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复杂界面(界面层)条件下的弹性波传播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越胜  于桂兰 《力学进展》2000,30(3):378-390
界面(界面层)广泛存在于各种材料和结构中,并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各种界面条件下的波动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综述了完好粘接界面、弱连接界面(或界面层)以及接触界面等复杂界面模型下弹性波传播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界面模型的建立、波传播问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含泡沫吸能层防护结构爆炸能量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复合结构各层中的爆破能量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由计算得到的复合防护结构中能量的分布规律显示,泡沫混凝土的反射、吸能作用非常明显,改变了防护结构内的能量分布状态,各层的能量分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能量的分布向上转移,其最下层能量仅为无吸能层结构的14%。  相似文献   

5.
轴压层合结构脱层屈曲及其扩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层及其进一步扩展可以降低层合结构的强度.首先简单介绍了脱层的一般概念、起因及其分类.从一维脱层、二维脱层和柱壳脱层三个方面介绍了脱层问题的研究概况.指出拉弯耦合和横向剪切效应对脱层结构的屈曲载荷和后屈曲特性影响很大;对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和尺寸比率,脱层结构的屈曲模态和最终承载能力也不同.最后提出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新型泡沫混凝土动态弹塑性损伤模型应用到防护结构中,首先开展组合式防护结构预制孔装药爆炸试验;随后利用新泡沫混凝土材料模型对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并将新模型的模拟结果与LS-DYNA中Soil and Foam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基于验证的数值模型,开展以梯度泡沫混凝土作为分配层的组合式防护结构预制孔装药爆炸的数值模拟,探讨梯度泡沫混凝土层界面层数和排列方式对组合式防护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泡沫混凝土材料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与Soil and Foam模型相比,新模型在应力波传播和损伤破坏方面预测更好,泡沫混凝土层界面层数和排列方式对作用在主体结构上的应力以及分配层的损伤破坏情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动约束层阻尼振动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动约束层阻尼(Active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ACLD)是以可控的压电材料代替被动约束层中不可控的约束层,通过可控的约束层主动地控制黏弹性材料的剪切变形以进一步增大其对振动能量耗散的主动阻尼形式,它充分结合了主动控制与被动阻尼作用各自的优势,使得其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显示出极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解释了ACLD的基本结构和阻尼机理,然后综述了最近几年有关ACLD在结构建模,控制方案及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应用前景并总结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多层电磁弹性圆柱壳内波的轴向传播进行了分析。根据柱坐标系下电磁弹性多层结构的几何方程、平衡方程和本构方程,推导出了两个层间变量所满足的状态方程。通过状态方程的解和层间变量连续性条件,得到了多层圆柱体内外表面层间变量的传递关系。最后利用边界条件,导出了波在传播时所满足的频散方程,并求得该结构的模态参数。以一个三层的压电/压磁材料组成的柱壳结构作为数值算例,计算出波在其中轴向传播时的频散关系和模态参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陕耀  李欣然  周顺华 《力学学报》2023,55(5):1124-1137
过渡段动力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400 km/h及以上高铁路基设计的关键难题,亟需从波动和能量的角度探究由基础非均匀引发的线路系统动力响应放大机理.文章将轨下基础简化为上表面自由、底端固定的刚性基弹性层,将高铁过渡段车致弹性波传播问题提炼为非均匀介质刚性基弹性层中波的散射问题,建立双介质耦合刚性基弹性层平面应变模型,优化该类波导结构频散方程在复平面求根方法,并结合岩土类介质特征展开刚性基弹性层频散分析,以明确其多模式导波特性及散射能量分配,最后,围绕弹性层厚度、刚度比等影响因素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刚性基弹性层各模式导波均具有截止频率,弹性层厚度越小,杨氏模量越大,各阶导波模式的截止频率越高;入射波在双介质刚性基弹性层发生散射后,透射场基阶模式导波会占据主体能量,随着高阶导波模式被逐一激发,反射场及透射场高阶模式能量占比会在全频率范围呈现“此消彼长”状态;交换两侧弹性层材料,改变弹性层厚度及两弹性层刚度比不会显著改变能量分布规律,但总体来看,能量更易集中在较软侧弹性层中,各模式导波在激发初始频段会更为活跃,可分配到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SPH算法,基于AUTODYN-2D开展了钨杆弹对4种"花岗岩遮弹层-(空气)干砂分配层-混凝土结构层"形式的成层式防护结构的超高速打击数值计算分析,得到了结构的破坏特征和能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增加打击速度会加剧遮弹层和分配层的破坏程度,但在一定速度区间内结构层的侵彻深度反而随着打击速度的增加而减小;(2)结构层的能量分配比例具有随着撞击速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这可以初步归结为竖向冲击动能在遮弹层和分配层的横向传递;(3)一定条件下,通过增加空气隔层可以减小结构层的侵彻深度、结构层分配能量的比例和绝对值。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削波效果更好的分配层结构,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耦合方法SPH-FEM,建立地下巷道爆炸效应分析模型,形成11种不同的模拟方案。将含不同材料的分配层结构的测点应力峰值进行对比,以及从测点应力峰值、能量峰值和拱顶竖向位移的角度来比较不同分配层结构的削波能力,并将爆炸近区测点应力峰值与经验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砂土的削波能力要强于泡沫混凝土;分配层中各层材料采用周期循环、波阻抗值递增且相邻材料波阻抗比减小的方式来布置,同时在分配层中加入钢铁,对应力波峰值的衰减和弥散效果最优。爆炸近区的模拟数值与计算值吻合度较高,证明此模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为军事防护工程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勇 《爆炸与冲击》2022,42(4):128-138
通过对聚氨酯泡沫铝和混凝土组成的复合结构进行接触爆炸试验,探讨了聚氨酯泡沫铝的吸能性能,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聚氨酯泡沫铝的吸能性能明显优于泡沫铝,吸能层厚度对吸能效果影响很大,多层结构的聚氨酯泡沫铝吸能性能对比厚度一致的单层吸能层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善;在保证了比较合理的吸能层厚度后,防护结构的每一层材料层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厚度组合来保证复合层优良的抗爆性能。  相似文献   

13.
地铁已成为大、中型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然而地铁车站一直是恐怖爆炸袭击的重点对象,直接影响地铁运营安全,增强地铁车站结构防护抗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单元内连续、单元间非连续的计算方法,构建块体单元离散弹簧动力学模型,建立地铁车站三维计算模型,模拟地铁车站内部爆炸状况,研究爆炸波空间传播和耗散规律及对构筑物破坏作用;分析低能爆炸作用下车站支柱混凝土、钢管护层混凝土和泡沫钢板夹芯护层混凝土抗爆性能,根据不同防护结构衰减应力波和吸能性能,优化地铁车站构筑物防护结构型式,提高车站抗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声固耦合方法对夹芯圆柱壳和等质量的普通圆柱壳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应变、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夹芯防护层对爆炸冲击波可起到较好的衰减作用,即通过芯层的塑性变形,耗散了冲击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对里面的圆柱壳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由于夹芯防护层的存在,与等质量的普通圆柱壳相比,夹芯圆柱壳能够承受更强的爆炸冲击波,降低结构的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15.
宋光明  李明  武强  龚自正  张品亮  曹燕 《爆炸与冲击》2021,41(2):021405-1-021405-12
碎片云特性是影响空间碎片防护结构防护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对比了相同面密度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的碎片云特性,并借助数值模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弹丸分别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铝合金材料时,碎片云结构中弹丸的破碎特征明显不同。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时,弹丸头部破碎更加充分,弹丸侧向扩展程度提高;在高速段(6.5 km/s),受阻抗梯度及材料熔化效应的共同作用,波阻抗梯度材料碎片云头部出现分层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速撞击波阻抗梯度材料碎片云特性的变化是其防护性能优于相同面密度铝合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Current research on nanocrystalline metals and nanoscale multilayer thin films suggests extraordinary plastic strength is due to confinement of slip to individual grains or layers. To assess the magnitude of confinement, a Peierls model of slip transmission of a screw dislocation across a coherent, non-slipping interface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reflect that large interfacial barriers to transmission are generated by rapid fluctuations in dislocation line energy near the interface due to elastic modulus mismatch, stacking fault energy mismatch, and antiphase boundary energy for transmission into an ordered phase. Coherency stress is predicted to dramatically alter the dislocation core configuration and impart additional strength regardless of the sign. Contributions to strength are not additive due to nonlinear coupling via the dislocation core configuration. The predicted barrier strength for a coherent (0 0 1) Cu/Ni interface is comparable to atomistic (EAM) results but larger than estimates from hardness data.  相似文献   

17.
根据应力波理论设计储存器的缓冲隔振结构,同时兼顾缓冲与隔振、配置合理的广义阻抗比,从而 设计出复合减振结构,解决了狭小空间的抗冲击问题。再应用Isight与Ls-dyna联合优化,不以降低过载加 速度为指标,而选取最大动应力为目标,使被保护元件的最大动应力降低了约70.9%,储存器的质量下降了 约300g,最终进行了炮击实验,成功回收数据。  相似文献   

18.
脉冲载荷作用下,多层膜状材料衰减应力波的特性及其规律研究在工程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以下简称SHPB)装置,从实验角度对多层石英布和多层"石英布+聚酯铝膜"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膜状材料衰减应力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透射应力波及应力冲量随多层膜状厚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给出了多层膜状衰减应力波能力和材料厚度以及材料结构的数学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构的多层膜状材料应力波衰减随厚度的变化关系都遵循指数衰减规律,而具有"多层石英布+聚酯铝膜"叠层结构的材料对应力波的衰减能力略强于单一多层石英布材料。本研究可作为工程应用多层膜状材料衰减应力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resonance associated with polyurea layers sandwiched between identical acrylic and polycarbonate plates when subjected to laser-generated stress waves of several nanoseconds in duration. Transmitted stress wave amplitudes almost 16 times the incident stress wave amplitudes are observed. An elastodynamics simulation identified the thickness of the polyurea layer as the key parameter controlling the amplitude of the transmitted stress wave. This resonance effect was found absent when the polyurea wa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steel and aluminum plates of similar thickness. However, for these samples,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the amplitudes of the transmitted stress waves was recorded.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wave propagation through the sandwiched polyurea layer in these samples tied the large amplitude reduction to the large acoustic impedance mismatch and the viscoelastic dissipation within the polyurea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