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多是写美丽的异类女子主动下顾贫寒的士子,使其过上美好生活的事。蒲松龄肯定这种“人男妖女”的结合,反对“妖男人女”的结合,由此流露出他作为男性的性心理。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蒲松龄赞美这些异类女子,表现出思想解放的姿态,又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制约,否定女性的权利和需要。《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女性充当的是红粉知己的角色,她们是作者用以衡量士子价值的一种标准,是科举道路上屡屡碰壁后的士子寻找迷失的自信和价值认同的工具,是男权话语中充满男权意识而又寄托着蒲松龄无限希望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是一位擅于描写花妖狐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中国人的人性洞察秋毫的心理学大师.在《聊斋志异》中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择心理,从而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阴阳变易、角色越界以及表现场的转变和突破,是聊斋故事生成的深层原因,这些因素合力催生了《聊斋志异》,使它具有道德救赎和文化复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兰(蕙)已超越一般语言符号,上升为凝聚民族化精义,并反映了塑民族品格的“化符号”。其“化”内涵因历史的演进而丰满厚实,又不断影响和规范民族化素质的趋向,这是一个不断“积沉”又不断升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化符号”的诞生,乃是社会实践并不断抽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叙述话语倾向所呈现出的书生士子欲望的激荡、情感的流动、心灵的孤寂、命运的多舛,载寓着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因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历久不去的深重情结。进而使我们得以窥见《聊斋》话语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鬼形象作为中国文学中一种特异的文化思存,表征着人对自然、人际关系的严格审视。蒲松龄通过神话的具象符号来联缀类比推理,表现出士人面对人生失途与死亡的畏惧,以恻隐关怀的人文情韵打通人生宇宙的阻隔,进而彰显以道德拯救为旨归的文化语法。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修辞的角度,对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中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服饰、话语、消费等符号修辞的读解,展示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并揭示不同时代人们的观念、情感、思想的深层变化.及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解读《聊斋志异》中四篇写花精的小说,体会蒲松龄围绕所写的花的品格、蕴化出各篇人物性格、情调甚至语言和结构手法的精彩和妙处,就能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寄托和寓意。  相似文献   

9.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规约的联系。符号的本质在于它的形式化,包括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等的形式化。符号对人类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对文化的开创和对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