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回顾淮河污染治理的历史、治理的成果,分析当前现状,指出治理难点,提出有控制地广种水葫芦、集中造草浆、回收重金属、建立淮河环保委员会、淮河公众监督委员会等治理措施,认为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治理淮河污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流经阜阳的几条淮河支流的污染谈起,分析论述了造成污染的原因及对淮河主干道的影响,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湖泊,洪泽湖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对洪泽湖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尽管目前洪泽湖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但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尤其 Cd污染严重,As污染日益显著,需引起重视。淮河水沙输入、南水北调、环湖农田面源污染输入、围网/圩养殖等是洪泽湖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洪泽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应为:减防淮河水沙携带重金属输入; 优化养殖布局,规范养殖环节; 精准施肥、施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重金属迁移转化拦截控制技术和污染区域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洪泽湖是淮河中游的河道型大型水库,是淮河上游污染的\"汇\"。笔者研究营养元素在洪泽湖淮河入湖河口区不同群落间的分布差异,探讨营养元素在群落间的转移机制,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并分析了洪泽湖淮河入湖河口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莲(Nelumbo nucifer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群落及毗邻航道的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中氮(N)、磷(P)等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利用冗余分析(RDA)比较了样地水深、pH、沉积物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粒级结构特征与上覆水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①研究地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粒径显著正相关;总磷(TP)含量与平均粒径极显著负相关,与TOC含量弱正相关;表层沉积物中碳氮比(C/N)值为6~20,碳磷比(C/P)值为11~79,群落间差异显著;②研究地上覆水TN质量浓度与表层沉积物TN、TOC含量、平均粒径均显著负相关,与沉积物TP含量弱正相关,上覆水TP质量浓度与沉积物TN、TOC含量、平均粒径等弱正相关,与沉积物TP含量弱负相关;③研究地不同群落上覆水体与沉积物中N、P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平衡比例\"不同。不同群落类型中,沉积物中TN、TP含量相对较高,群落上覆水体TN、TP质量浓度较低。【结论】入湖河口区沉积物平均粒径对上覆水水质的解释率相对较高,显示沉积作用显著影响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特征,对TP含量影响最大;不同群落上覆水体与沉积物中N、P等营养元素的平衡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原因是河口区不同植物群落间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存在浓度梯度,影响营养元素在不同群落间转移,进而实现群落间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淮河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冬燕 《科技信息》2007,(35):300-300,299
淮河流域屡遭污染,如何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水的安全,确保两岸人民身体健康,是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分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淮河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环洪泽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泽湖是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同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湖泊。然而,目前洪泽湖水质总体状况仍呈下降趋势,其中面源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对环洪泽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来源与诱因以及控制技术等进行系统评述,分析认为: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是该区域第一大面源污染来源; 围网养殖区无序规划及大量外源性饵料的投加,使得水产养殖的污染排放呈现增加趋势; 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农村污水及废弃物的随意丢弃等造成的污染总量也仍然很大。环洪泽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为:①发展生态农业,科学施肥和施药; ②开展围网养殖的综合整治,改善养殖模式; ③加强污水管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④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农田、林地、湿地协同控污。  相似文献   

8.
环洪泽湖地区耕地养殖污染负荷估算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环洪泽湖地区统计年鉴中畜禽养殖量数据,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环湖地区各区(县)内畜禽养殖粪尿产生量及其中污染物含量、流失量和耕地畜禽粪便污染负荷量,并运用耕地畜禽粪便承载预警值对该地区畜禽养殖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洪泽湖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共626.63万t,以生猪产生量最高,占总量的56.9%; 其次分别为家禽和牛,分别占总量的19.4%和17.8%。畜禽粪便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的流失量较高,分别占流失总量的65.7%和21.5%。各区(县)污染物的流失状况差异较大。环湖地区耕地畜禽粪便负荷量平均为12.21 t/hm2,污染风险指数平均为0.41,总体预警级别为Ⅱ级,表明现阶段禽畜粪便的排放已对该区整体环境产生了影响,其中以淮阴区、洪泽县和宿城区畜禽粪便负荷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相对较大,应作为环洪泽湖地区养殖废弃物排放监管和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对拆船行业的发展现状作了介绍,对拆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拆船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了拆船事故排油的处理方法以及拆船生产的有关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亚萍 《工程与建设》2011,25(3):354-355
中低水码头是指码头的设计高水位低于标准规定的频率,高水期被淹没的频率高,其设计和使用存在一些特殊要求.文章结合淮河流域特殊的水文情况,以霍邱周集港码头工程设计及使用为例,分析中低水码头在安徽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原因,提出消除水污染的建议。方法用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和产权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淮河流域水污染产生和更加严重的原因是淮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产权不明晰。结论建立统一的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机构是防止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贝类生物地球化学及其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方面研究不仅仅揭示了流域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现状,更重要的是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有毒污染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环境预警和生态修复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乌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容量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摸清乌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运用水环境容量对乌江流域的污染排放物进行三层级别控制(即:整个流域、乌江上、中、下游和县),为乌江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贝类预警"技术在淮河五河段水污染物追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自淮河中游五河段的沉积物和淡水贝类样品,利用ICP-AES 和 GC-MS 进行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分析,结果表明砷、铅、铬超标,多环芳烃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最多,研究区域的PAHS污染严重.这些有毒污染物可能来自上游工业区的淮南和蚌埠段,在贝类软体中有较高含量.因此,这些污染物有可能经食物链富集于其他生物体内,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损害,进而影响到水产品食用安全,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中的高氯酸盐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 《工程与建设》2007,21(3):355-356
文章陈述了自然环境,尤其是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物化特性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已蜒有的检测技术和相关标准,并阐述了在我国开展高氯酸盐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已引起国家领导的重视,作者通过详细的分析,找出排行量大和地表水不足是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工作应首先从控制排污和调节地表经流抓起。  相似文献   

17.
“污染团”事件折射出淮河治污的失败。淮河治污凸现了刑法的相对虚化、行政处罚的相对弱化和民法救济的 困惑。要避免类似的悲剧事件再次发生,法律在治理淮河中应当及时修正,完善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行为的规定,加大违 法的处罚金额,强化行政处罚的监督和建立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位山引黄灌区下游由于水资源环境差等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为求得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应采取对该区域水资源施行统一管理、引水补源和节约用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其它任何物质不能替代的一种经济资源 ,因此应尽可能的做到一水多用 ,使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区域环境的保护密切结合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汉中市水利工程的实地调查 ,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