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2.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综观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吏治,虽也有贪污腐败现象,但总的来说还较清明,大批良吏在澄清吏治、发展经济、传播文教、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用人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对汉代公主婚姻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对婚姻失败的原因少有欠缺。就此多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公主婚姻失败的原因。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现代婚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出现了弃婴和杀婴这一有悖人伦的社会异象,这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虽然当时的政府和官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门的遏制,但在人们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下,杀婴特别是杀害女婴的事件非常普遍,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 ,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 ;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 ;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 ;而一旦旱灾发生 ,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而一旦旱灾发生,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两汉灾害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认为两汉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甚至引发了民族矛盾。认为两汉救灾思想有承上启下性、预防性、标本兼治性等特点。对两汉救灾思想进行了评析,并指出了其实施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意味着文学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了附庸和从属的地位,同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识到文学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形成了独立的文学观念,进而依据文学自身的特质自觉地创作。本文就什么是文学的自觉,以及先秦两汉文学发展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阐释,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婚姻观念的变革是这个时期婚姻文化变化最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变革表明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再前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对中国婚姻文化研究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两汉以来官方关于西域的历史文献有其特殊的书写模式,在这种书写模式下所记录的西域,是中央朝廷对西域的一种官方历史记忆,它们是在某个特殊群体的主观"意图"下被创造并保存下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关注的不是两汉官修史书中"西域传"所记的事实,而是古人为何要保存某种记忆,即探究古人的"意图"及其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以先秦儒学为指导,反对董仲舒营造的君权神授论。西汉末,杨雄著《法言》,亦起而反对董仲舒。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比董仲舒走得更远。至东汉末年,社会上掀起一股强烈的批判思潮,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剥落了两汉神学经学的最后一层油彩。  相似文献   

12.
刘婷 《咸宁学院学报》2012,(6):91+94-91,94
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相似文献   

13.
两汉督邮主巡查属县、检核非违,对当时的地方吏治和社会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监察权力是督邮权力的核心内容。而督邮与郡守在人事及权力分配上的特殊关系则使其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两汉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问、来源、去向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的喀什农村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比较和分析,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变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学盛行于两汉,泰山一带是<书>、<礼>、<春秋>诸经中一些重要学派的源头,经学大师辈出,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在以经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对政治、文教、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生活方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说《醒世姻缘传》对传统的婚姻民俗有详细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明清时期的婚姻形态,其普遍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并辅以纳妾的补充形式。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有:择偶时重视家风人品才华,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中,主张男尊女卑,妻尊妾卑。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为巩固政权,特别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命,荆州各级地方官吏是汉王朝中央控制地方的纽带,掌控着荆州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民生。荆州地方官吏的任免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社会的稳定。如官吏人选得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当选官不当,就会对当地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阻碍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匈奴是雄踞北方的重要民族。在这一时期曾出现了三次匈奴归降的浪潮,汉王朝审时度势,正确决策,采取设立五属国、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等措施安置和治理归附的匈奴民族。这些措施是汉朝最终战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促进了汉、匈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历经千年的发展,有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该文简要介绍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缔结与解除、特点以及其悲剧的必然性,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一些要点,有助于读者对婚姻文化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