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有机-无机杂化钒氧配合物的合成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它新颖的结构和在催化、电化学、光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和磁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8].功能体系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构筑取决于反应物相互作用的本性.近年来,将有机胺分子作为结构导向剂引入无机骨架中,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9,10].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多样性以及在催化、光化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的巨大潜在应用.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1-4].  相似文献   

3.
YAG:Eu3+、Bi3+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结构和发光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溶胶-凝胶法以其各组分混合均匀性好、反应温度低、节省能源等诸多优点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1,2].近年来,利用该法研制玻璃和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报道越来越多[3,4].  相似文献   

4.
合成形态、大小及结构可人为调控的无机材料是现代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1]. 借助于各类有机添加剂及模板剂的调控作用, 可利用溶液合成方法制备出形貌与结构受到有效调控的无机粒子[2,3]. 室温固态化学反应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无机纳米粒子[4]及纳米线[5]的合成, 并显示出高效、节能、无污染和操作简便等优点, 因而在材料合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6].  相似文献   

5.
无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将聚合物与一种或多种无机纳米粒子复合而成的一种材料,它同时具有无机纳米粒子和聚合物的优良特性,在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20年来,无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备受关注[1~6].包括杂化微凝胶在内的纳米复合微球是无机-聚合  相似文献   

6.
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复合聚合物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1~3].众所周知,这类聚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在新功能材料(如选择性催化材料、分子识别材料、超高纯度分离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开发中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4~6].类似于有机磷酸化合物,有机磺酸已被报道易同多种金属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层状或者柱层状的化合物,这些金属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及镧系金属[7~9].多种官能团如-NH2、-OH、-COOH和-SO3H一起形成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复合聚合物材料.文献中报道的配体有4-羧基苯磺酸[7]、3,5-二羧基苯磺酸[10]、1,4-苯二磺酸[11].到目前为止,使用3-羧基苯磺酸作为配体的还未见报道,本文使用3-羧基苯磺酸作为配体与ZnSO4·H2O和2,2'-联吡啶反应合成了一个层状Zn配合物.用IR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该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型复合材料能够将多种特异性能结合在一种材料上,为未来的光电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1,2].无机光电致变色材料因其在信息显示、传感器、调光器件和高密度存储等领域有显著的应用前景而倍受人们的关注[3-6].一般常规方法(物理沉积方法和化学沉积方法等)制备的半导体氧化物光电致变色材料存在着结构无定形、变色响应较慢、变色可逆疲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分子沉积膜(MolecularDeposition)技术[7,8]能有效构建纳米量级上高度有序的介观结构复合材料,能为新型无机变色材料的设计和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组已成功地…  相似文献   

8.
水滑石(LayeredDoubleHydroxides,简称LDHs)作为一类重要的柱层材料已引起人们的重视[1,2].人们利用水滑石间柱阴离子的可交换性的特点[3].将各种阴离子如无机和有机阴离子[4]、同多和杂多阴离子(Polyoxometalates;简称POMs)[5]相继被引入水滑石层间.因此得到了具有高  相似文献   

9.
"面包圈"状高有序度大孔径介孔分子筛SBA-15的合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介孔材料因其高度有序的大孔径、较佳的催化吸附性能、良好的电磁性质及易于剪裁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1~9].人们已相继合成了介孔氧化硅薄膜[3,10]、球[12]、空心球[4,13]和纤维[12~15]等,并设法控制中孔材料晶体外貌[3~9,15~21].最近,我们报道了利用多相组装和无机晶体(如NaCl,LiCl)作大孔结构导向剂的方法[16],合成了人造"珊瑚"状介-大孔氧化硅膜[13].Lin等[17]用共表面活性剂法在丁醇存在下合成了多组有序结构的介孔氧化硅空心球; Shio等[21]在完全溶解的硅酸钠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合成了细棒状介孔氧化硅粉末.本文报道一种控制介孔材料颗粒外貌和形状的新方法,即共溶剂法,并以此法合成了高有序度、大孔径、 "面包圈"状介孔氧化硅SBA-15.这种新材料有望在微加工、催化、生物分离、电子器件的矿化、色谱载体等方面得到应用[1~9].  相似文献   

10.
天然色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和重视[1-4].随着绿色荧光蛋白和叶绿素在分析领域的应用[5,6],天然色素在分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7].  相似文献   

11.
超分子化合物是通过2个以上的物质经弱相互作用形成的有序分子聚集体[1].配位化合物中的许多弱化学键,如氢键、偶极、疏水缔合和芳环堆砌等是构筑超分子化合物的重要因素,作为无机新材料的超分子化合物,在光学、催化、磁性材料、导体和分子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5].  相似文献   

12.
氨基酸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多肽和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通常通过柱前或柱后衍生的方式进行[1-2]:而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作为一种计量权威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计量研究中[3-4].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电泳(CE)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环境友好、应用范围广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所显示的高选择性等优点,可用于无机小离子和以有机酸或生物碱为代表的有机小分子的分离分析,并已愈来愈引起分析工作者的关注,成为现有的一些分析手段,如离子色谱(IC)和光谱分析等的重要竞争对象[1].  相似文献   

14.
掺杂PbO2/Ti阳极在硫酸铬电氧化过程的电极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bO2/Ti 电极具有耐腐蚀性能好、导电性强、析氧过电位高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在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电解生产、环境污染控制、阴极保护以及电浮选等方面[1-3].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氢氧化镁作为一种无机阻燃剂由于其具有制备条件相对温和,生产工艺简单且产品与自然环境友好等特点,在研究及生产活动方面备受关注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4].目前采用氢氧化钠法进行反应一水热制备高分散阻燃级氢氧化镁的工艺路线已经比较成熟[5~8].然而,不利的是,氢氧化钠偏高的价格导致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较高.而采用石灰法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DNA模板诱导针状CdS纳米粒子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生物分子作为模板合成无机纳米粒子 ,可以精确地控制生成粒子的结构、大小、形状等 ,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目前 ,已经对许多生物分子作为无机纳米粒子合成模板剂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 .Mann等[2 ]利用蛋白质作为模板合成CdS纳米粒子 ;Wang等[3]利用哺乳类眼睛晶状体管蛋白作为模板合成纳米尺寸的CdS粒子 ;Braun等[4 ]将寡聚核苷酸连接在两个金电极之间 ,用DNA分子作为模板生长出长 1 2 μm、直径 1 0 0nm的银纳米线 ;Shenton等[5 ]用烟草斑纹病毒的蛋白外壳作模板剂诱导生成无机 …  相似文献   

17.
吸附技术以其低成本、低损耗和非破坏性等特征,在化工的清洁化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对于汽油、柴油等烃类燃料的深度脱硫而言,吸附工艺正逐步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3].吸附剂是吸附技术的核心,已经使用或正在研制的烃类脱硫用吸附剂主要是一些无机材料,如经过不同修饰的分子筛和金属氧化物等[4~6].有机高分子吸附剂的开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发现有些聚合物材料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或负载,起到对烃体系中硫化物的吸附脱除作用[7~9].  相似文献   

18.
羧基配体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丽苹 《分子催化》2015,(3):275-287
<正>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由无机金属中心与多齿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多孔晶体材料[1].MOFs具有多孔性、大比表面积、结构规整、有机配体的可修饰性、金属离子的可选择性等特点,在气体吸附、气体分离、磁性材料、光学材料和催化剂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6].尤其是在催化方面,MOFs结合了金属有机配合物和分子筛的优点,可以直接用作催化剂,也可作为催化剂载体使用.  相似文献   

19.
亲水性离子液体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路瑞玲  刘建华  李臻  陈静 《分子催化》2008,22(2):185-192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作为“绿色”的介质,离子液体替代传统的有机溶剂在许多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越性[3,4].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或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离子液体具有结构可调性,即“可设计性”,因此近年来研究者的目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年里,电致发光(EL)领域的研究显得异常活跃,EL已应用于通讯、信息、显示等许多领域,而占领这一领域的是P-N结无机半导体发光二级管,其发光效率已超过了白炽灯.但由于无机半导体很难实现大面积平面显示,加之成本较高,因此,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1].有机荧光材料的种类繁多,荧光量子效率高,且可以通过分子结构修饰有目的地控制其发光效率、发光颜色和电学性能[2],因而,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小组进入了有机电致发光研究领域[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