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当代媒介形式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审美文化的扩展性方面来看,当代媒介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确立,虽然审美文化对媒介的变化存在着依赖性,但是忽视了媒介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破坏了其本源和模仿现实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受众与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路兵 《甘肃科技》2003,19(3):37-39
文章对受众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对错误受众观的批驳,详细论述了受众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摆明了作者的观点:“受从介大众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媒介对引导受众前进也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另外还对受众需要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要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知识、技术、商品、肉体欲望已作为对传统文化的拆解因素而由边缘性的范畴转变成为具有巨大拆解作用的功能载体。它一方面作用于传统审美文化的固有模式 ;另一方面又使大众审美文化面临自行拆解的困境。但反过来看 ,拆解因素也是促成二者自由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扩展了艺术视野不断促进着艺术的发展。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焦点.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日常生活方式。本文就此分析了艺术审美与大众审美之间相互依存、互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纵向分析公关与广告相互的联系及对社会组织的作用,两者无孰重孰轻的关系,应为互相配合以期发挥更好的效果。文章从两者的联系入手,认为大众媒介广告是公关宣传使用的工具之一、大众媒介广告主要作用于企业的外显形象。随后从传播色彩、功能、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培戡  张羽 《科技资讯》2009,(23):213-213
个体与社会、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历来的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对此种关系的研究在不同学科、学派内也形成了不同的内容。本文试图以群体心理学中领袖与群众为切入点,进而阐述大众传媒时代中媒介所扮演的群体领袖角色,以及此种角色何以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马聪 《科技信息》2007,(20):151
音乐具有多重社会功能,首当其冲的是其基本功能--艺术功能,音乐在体现其艺术功能时是完全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是人类听觉理想的感性显现.本文就我国古代至今音乐审美的发展走向,浅析当代大众应怎样进行音乐审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已步入工业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很多问题,整个社会正日趋公司化,现存企业文化暴露出种种弊端,导致人的创造性、感情性、群体性等的缺失;对此,中国应进行批判与审美救赎,借鉴西方工业社会及西方文化界的经验,汲取教训,建设审美化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文化赢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自主,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的角色,它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并逐渐发展为经济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形成了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极度扩张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次现代“身份”的转换:首先,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扬弃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开拓批评的视域;再次,要从原有的理想化的批评方法中突围,走向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作为以现代都市为基点的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与现代都市相伴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与都市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错位与落差。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多是在向西方的都市化进程看齐。还原到本土城市的现实语境下,这种视角势必带有某种想象性的成分。因为价值认同的存在和文化身份的转换,大众文化的都市想象有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统儒家文化的解体,中国存五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和生存意义危机,五四知识分子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新文化建设方案以解决这种危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是五四新文化建设的方案之一,它是梁启超在汲取东西方优秀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与创造,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美学建构。它把传统儒家文化解体之后所导致的道德、知识和审美三个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一起,使梁启超的人格理想建均得以实现,新文化建构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5.
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其千姿百态的色彩与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审美特征。植物常被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寄托感情。基于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社会习俗差异,英汉植物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联想意义迥异。分析英汉植物文化的差异现象有助于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7.
气象文化长期以来被生态批评家所忽视,当代气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气象播报形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大众传媒中的气象文化还表现在好莱坞电影的灾难片类型和生态公益广告中,前者通过灾难叙事对资本主义数百年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对普通民众敲响了警钟,将生态危机意识推广开来。生态公益广告则以融入生活的方式,将生活中小的方面向环保的理念靠齐,一点一滴地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图书馆的审美文化建设作出了基本判断,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思路,指出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图书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自提出就是为拿什么来培养出怎样的人而努力的,培养出怎样的人格和这些主体性的人是怎样发挥美的教育的理想社会效果。工业社会的高度组织性和伪主体性主体,让传统审美教育的目的面临解体的危机。主体性和教育的关系需要重新思考和阐释,从而寻求新的人文精神的构架,适应当代生活现实,为重新建构当代教育理论和文化现实进行有效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