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师专无机化学实验和化学教学法实验中均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一氧化碳有剧毒,所以,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力求试剂用量小,减少污染,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2.
钟辉生  严康华 《化学教育》2015,36(19):71-72
分析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难以成功的因素,介绍了各种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的方向及取得的成果。设计出通过滤纸来巧做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3.
还原蓝RSN在染色中过还原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还原蓝RSN在染色过程中过还原及其控制的原理。通过实验 ,优选出了能有效防止还原蓝RSN发生过还原现象的染色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柿饼表面的柿霜主要成分是还原糖,基于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可利用稀释定律对柿霜中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在定量滴定分析中,对斐林试剂的组成、滴定方式以及滴定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并探讨了反应时溶液pH、斐林试剂用量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与经典的碘量法比较,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比较理想,是一种更为简便的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本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滴定分析中数据处理的能力,可替代碘量法成为分析化学实验中一个新的实验。  相似文献   

5.
严宣申 《化学教育》1981,2(2):13-15
氧化还原反应是大学普通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某些普通化学教科书在叙述这部分内容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验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一、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反应氧化还原平衡是四大平衡之一,但却很少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下面的实验可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减少药品用量,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我们用半微量法将二苯甲酮还原为二苯甲醇。二苯甲酮的还原,可以使用多种还原剂,如:锌—碱,硼氢化钠,氢化铝锂等。我们将锌—碱还原的方法改成半微量,学生可在四小时内完成实验。  相似文献   

7.
对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催化剂制备方法进行了实验 ,研究了双金M N/Al2 O3 预还原与否对汽油制氢反应的活性、生成氢气的选择性及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 ,在汽油氧化重制氢反应中催化剂活性、生成氢的选择性不同 ,还原态的好于非还原态的双金属催化剂 ;还原与否对该双金属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以铝粉为还原剂还原TiCl4形成TiCl4/Al的新体系,并成功地用于硝基苯的还原偶联反应,具有还原剂易得、条件温和、选择性好、收率较高等优点。这一实验涉及到有机化学的一个基本反应——还原偶联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经还原得到多种产物,并可实施产物间相互转化。合成也涉及到多种基本实验操作,并可根据实验结果及分析数椐推测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铬天青S和电还原。在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在PH4-11时,铬天青S可产生两个受扩散控制的一电子还原波。其中第一波(峰)相当于由氧化态还原为中间态;第二波(峰)相当于由中间态不可逆地还原为还原态。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电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单更高效的木炭还原氧化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绍武 《化学教育》2009,30(4):72-72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因高温条件难以达到,还有被还原出来的铜颗粒很小,混杂在炭粉中,可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改进及对产物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困难与不足,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对实验后的黑色产物是否为铁产生质疑,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控制好加热时间和通一氧化碳时间这2个条件,用酒精灯加热就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  相似文献   

12.
铁-三乙醇胺媒质中靛蓝的间接电化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三乙醇胺(Fe-TEA)可作为媒质用于间接电化学法还原靛蓝.本工作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靛蓝在Fe-TEA媒质中的电化学行为,比较了石墨、银、镍、不锈钢四种阴极材料的电催化性能,探讨了靛蓝间接电还原的机理.此外,还进行了一组L9(34)正交电解实验,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各因素对电流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Fe(III)-TEA媒质中,以不锈钢网为阴极可实现靛蓝的间接电化学还原,最高电流效率可达44.7%.在实验所设计因素水平范围内,对电流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Fe(III)-TEA媒质浓度.在靛蓝的间接电还原过程中存在一种靛蓝自由基,该自由基能起到靛蓝电还原的媒质作用,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该靛蓝自由基的媒质作用可以大于Fe(III)-TEA.  相似文献   

13.
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可以使传统的描述性教学成为易于形象理解和深入掌握的立体化教学。本实验包含简单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以及运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TPR)考查所制备的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质两部分内容。程序升温还原方法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样品的还原过程,并可以给出样品还原能力强弱(峰的位置,用于定性考查)、还原物种种类和数目(峰的数目、强弱,用于定量考查),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程序升温还原技术操作简便、易实行,可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气相色谱为主要手段,配合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及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十二钼磷酸及其盐在氢气中的还原热稳定性。从对上述化合物在氢气中热解过程的气相产物和各中间固相产物的分析可知,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40~640℃),这些化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通常分为三或四个阶段。实验发现,Keggin阴离子热解以及Mo~(6 )被还原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与Keggin阴离子结合的阳离子的种类。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如果阳离子本身难以还原,那么,Keggin阴离子的破坏以及Keggin阴离子中Mo~(6 )还原为金属相的过程,都将变得困难。  相似文献   

15.
董旭刚 《化学教育》2018,39(3):48-48
正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疑难实验,大家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原料的用量比、装置的改进及加热方式的优化上,而忽视了一氧化碳对整个实验的影响~([1-2])。对此实验改进后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1实验过程(1)将1cm×5cm的铜片加热至红热状态,然后自然冷却,铜片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铜。  相似文献   

16.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17.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是化学专业教与学的原则。通过运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in-situ XRD)探究氧化铜在氢气和一氧化碳气氛下的还原,结果发现无论在氢气或一氧化碳气氛下,从300 ℃开始,氧化铜逐渐被还原为氧化亚铜和铜单质,且该3种物相同时存在。直至温度升至450~500 ℃时,所有的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全部变为了铜单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铜的还原并非是一个由CuO → Cu2O → Cu逐步还原的单一过程,理论上可以得到的纯氧化亚铜物相在实验过程中并未得到,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另外,将大型仪器尤其是原位表征技术推广到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法的表面表征,证实了电积法牢固接着在Pt电极表面的蓝色电活性膜确实为普鲁士蓝(PB);X射线衍射实验直接测定了PB膜的晶体结构。多种离子效应实验表明PB膜在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只有阳离子的穿透,与共存阴离子无关;除K~+,NH_4~+,Cs~+外,Na~+离子也可穿透膜。PB膜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PB 还原PB 氧化其中0相似文献   

19.
芳香胺及其衍生物是药物、染料、除草剂等的重要原料或关键中间体,开发高效、低成本、高选择性的硝基芳烃还原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常见的沸石类咪唑骨架材料为模板,原位热解制备了一种Co单原子催化剂(Co-N-C),并以乙醇作溶剂,水合肼作氢源,实现了多种硝基芳烃的高效氢化还原.该Co-N-C材料制备简单,催化活性优异,所催化的硝基芳烃还原体系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兼容性优异.天然产物应用实验、克级扩大实验、循环实验和抗浸出实验证实了Co-N-C的高效性和还原体系的实用性.另外,通过反应过程检测,提出了Co-N-C催化硝基芳烃直接还原和缩合还原的两种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反应活性评价、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动态氧吸附等实验手段,考察了灼烧温度、预还原温度、硫化温度、氧化处理等活化条件对Co-Mo-Ti/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灼烧温度主要影响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态,硫化温度既影响活性中心的数目也影响其性质,预还原温度和氧化处理主要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的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