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二茂铁硫冠醚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近年来 Sato 等做了不少工作,其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如下: 相似文献
3.
冠醚载体离子电极的选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离子选择电极选择性系数随干扰离子r_j/z_j的变化规律已有报道,但冠醚为中性载体的金属离子电极的选择性系数规律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不同桥间结构的11种苯并双冠醚作为中性载体,从钾电极出发探讨了不同冠醚电极选择性系数与干扰离子r_j/z_j间的关系;并以4种烃型双冠醚为中性载体,分别考察了它们对Li~+、Rb~+、Cs~+、Ag~+、Ba~(2+)离子的响应规律。 1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4.
硫杂冠醚PVC膜汞(Ⅱ)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杂冠醚为活性物质的PVC膜汞(Ⅱ)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近年已有报道,我们曾报道二茂铁硫杀冠醚PVC膜汞(Ⅱ)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并根据硫和汞的软硬酸碱相亲性,设计并合成了8个新型硫杂冠醚。本文以它们为活性物质研制PVC膜汞(Ⅱ)离子选 相似文献
5.
6.
7.
8.
离子选择电极是分析测试中有用的电化学传感器。它在分析化学中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用途,尤其是对低浓度离子的测定,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优点。本文将自己合成的新型吡啶基冠醚(Ⅰ)作为中性载体,制成PVC液膜钾离子选择电极,并研究了它的响应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多甘醇为原料,经氧化、取代反应制备了多甘酰氯,再与仲胺反应,合成了7个开链酰胺型冠醚化合物和1个酰胺型大环化合物,除冠醚(Ⅰ)外,其余均未见文献报道。它们的结构经红外、核磁、质谱和元素分析数据确认,并用四圆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冠醚(Ⅱ)单晶的晶体结构,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它是优良的钙离子选择电极的中性载体。 相似文献
10.
11.
冠醚化合物的合成 XI: 新配体二茂铁硫冠醚的合成及其络合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茂铁甲醛为原料, 在BF3和少量对苯二酚存在下与二巯基化合物反应合成了八个新二茂铁硫冠醚衍生物, 研究了其中二个冠醚的络合性能, 新冠醚对金属离子特别是毒性金属离子有更高的络合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双臂套索冠醚PVC膜碘离子选择电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两种新型双臂套索冠醚1,10-二(5-氯-8-羟基喹啉-7-亚甲基)-1,10-二氮杂-4,7,16-三氧杂-13,19-二硫杂环二十一烷(Ⅰ)和1,13-二(5-甲基-8-羟基喹啉-7-亚甲基)-1,13-二氮杂-4,7,10-三氧杂-16,19-二硫杂环二十一烷(Ⅱ)为载体的PVC膜电极的响应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两电极均显示阴离子响 应,其中对碘离子具有优良的能斯特电位响应性能,线性范围为10^-5-10^-1mol/L,斜率分别为-59.1mV/pcI-和-57.6mV/pcI-;电极具有读数稳定,重复性好,PH值范围宽等优点;将该电极用于药品中碘含量的测定,其结果与药典法一致。 相似文献
13.
14.
15.
研究了邻菲Luo啉冠醚电极的响性特性,测定了邻菲Luo啉冠醚络合物的相关萃取平衡常数,并研究了其与电极性能的关系。实验表明,当PVC膜中无邻菲Luo啉冠醚载体时,其与盐的脂溶性相关的平衡常数Kd反映了电极的选择性:季铵>伯胺>仲胺>铵。PVC膜中邻菲Luo啉冠醚载体化合物的引入,改变了电极的选择性次序:伯胺>季铵>叔胺>仲胺>铵,此时较能反映电极选择性次序的是萃取平衡常数Ke而不是Kd或络合物稳定 相似文献
16.
报道合成氮支冠醚的一种新连接方法。2,3-苯并-10-氮杂-1,4,7,13-四氧杂环十五-2-烯与二疏化碳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反应生成胺基二硫代甲酸盐,然后与卤代烃连接,形成单、双、叁冠醚。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报道了一种合成硫杂冠醚聚合物的新方法。以聚(2′-氯乙基-2,3-环硫丙基醚)为预聚物与二巯基化合物通过大分子反应直接环化,一步法合成了四种以聚硫醚为主链的新型硫杂冠醚聚合物(PD1-PD4)。并测定了它们对Ag+、Au3+)、Pd2+、Pt4+、Cu2+、Hg2+、Zn2+、Cd2+、Pb2+、Mg2+、K+、Ns+等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结果表明:它们除不络合K+、Na+、Mg2+、Pb2+外,对其它八种离子有不同程度的络合,其中对Ag+、Au3+、Pd2+等贵金属离子的络合容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稀土饱和漆酚冠醚配合物的合成及镧(Ⅲ)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饱和漆酚30-冠-10轻稀土(Ln=La~Nd)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IR、UV、摩尔电导和DTA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以饱和漆酚冠醚为传感活性物质,研制了镧(Ⅲ)离子选择电极,它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10-2~1×10-6mol/LLa(NO3)3,检测下限为1×10-6mol/LLa(NO3)3,对镧离子的选择优于其他镧离子电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