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朝武 《物理学报》1961,17(9):425-429
考虑原子核理论中超导效应对gR因子的影响,在给出偶核gR因子在推转模型(cranking model)基础上的计算公式之后,利用Nilsson波函数计算了62Sm152核的gR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反映了原子核超导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计算了共振区内能量为T p=200,400,600,700MeV,p-12C的2 (4.44MeV)和3-(9.64MeV)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其中将12C原子核跃迁形状因子分解成核内α粒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和α粒子本身的形状因子的乘积。利用已知的原子核跃迁密度,得出12C原子核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的解析式。理论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Inglis的推转模型(cranking model),我们利用Nilsson波函数对原子核转动惯量及集体运动g_R,因子作了仔细的计算,计算结果相当满意,无论在数值上,或是随不同原子核的变化,以及随不同激发带的变化上都和实验结果相近。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选择了一个较恰当的、含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轴对称自洽场。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虑了两碰撞核间核子结团的转移机制,解释了象~(16)O ~(24)Mg和~(20)Ne ~(24)Mg这样一些4N核间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后角振荡上升的反常现象.在原子核分子轨道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将交换势的强度作为唯一的可调参数,数值计算较自然地拟合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能谱的一个继续。对Bi~(208)及Bi~(207)计算的结果指出:实验与理论是十分符合的,从而再一次验证了独立粒子模型的观点及微扰方法在处理原子核能谱问题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运用生成坐标方法研究原子核集体运动的问题,并以统一的方式具体研究了球形核和变形核的多极激发以及正常核和超导核的对激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新的实验评价和模型计算的核结构数据, 组建了一个更新的核结构数据库(NSDB), 目前,该数据库包括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和原子质量, 原子核基态和分离激发态的性质, 及原子核的变形、半径及其它性质等三部分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过渡区原子核的形变与准粒子占据的轨道密切相关。采用推转壳模型首次系统性地研究了奇A核~(99)Pd,~(101)Pd和~(103)Pd原子核中h_(11/2)轨道对核芯的形状驱动效应,基于Total-Routhian-Surface(TRS)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当过渡区原子核~(99)Pd,~(101)Pd和~(103)Pd中的准粒子开始占据h_(11/2)入侵轨道时将会使原子核产生稳定的四极形变。另外,对A≈210质量区近滴线核的高自旋态研究现状及今后进一步的工作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Δ_(33)准门口态模型近似下,计算了(3.3)共振区的π~--~(12)C弹性散射的T矩阵,着重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对角分布、总截面的影响。这些参数反映了π~-核相互作用中多体修正和在核介质中Δ(1232)与核子相互作用的性质,理论结果与实验材料符合是满意的。特别有兴趣的是:为了符合实验材料,尤其是角分布,发现原子核中Δ(1232)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强度V_(ΔLS)必须是正的,不同于核子的负值。  相似文献   

10.
在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下,对高能质子在自旋为零、同位旋为零的原子核上的p+A(S=0,T=0)→p′+A′+π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在入射质子上的N?(1440)激发机制的特点.以12C靶核为例,计算了在入射能量为2.5GeV的情况下,通过N(1440)激发及衰变产生单π的反应过程,并讨论了核扭曲效应对反应的影响和在我国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开展实验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动态核极化法(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 DNP)是利用热平衡下的电子在磁场中的高自旋极化率转移到原子核自旋的技术,从而极大的提高原子核自旋极化率。多种动态极化靶材料已广泛的用于自旋物理散射实验。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共同开发的日本山形大学DNP系统,包括超导磁场,氦4蒸发恒冷器,微波系统以及NMR核磁共振检测系统,测得中子靶材料氘带丁醇(D-butanol)中氘核的极化率在2.5T/1.3K达到+6.5%。  相似文献   

12.
原子核谱因子表征原子核单粒子轨道的性质以及占据数等信息,是联系核结构、核反应与核天体物理的重要物理量。 对于原子核谱因子的计算强烈依赖于理论模型得到的原子核多体波函数,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选用普通壳模型。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核多体方法的发展,第一性原理方法被应用于研究原子核性质,并取得巨大成功。 本工作基于现实两体相互作用,利用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计算较轻原子核谱因子。首先,计算了$A =6$$7$原子核的低激发态能量,考察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能量计算的收敛性,并比较普通壳模型与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于$A =6$$7$能谱的描述。结果表明,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可以很好地描述结合能和激发谱性质。 然后,利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了$^{7}{\rm{Li}}$$^7{\rm{Be}}$镜像核叠积函数与谱因子,并分析谱因子计算的收敛性。结果显示,谱因子随着模型空间的增大收敛较慢,对于$^{7}{\rm{Li}} $,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的谱因子同最新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最后,采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A =6,\, 7$$8$原子核低激发谱能量与谱因子,为核反应与核天体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计算了μ介子在He~3核上俘获的几率、末态H~3核的角分布和极化。所采用的理论是带有重正化效应(包含弱磁矩及赝标项)的V-A普适弱作用理论。在计算中考虑了μ和He~3核在始态有极化及处于不同超精细态上的情况。在计算中假定了He~3核的基态是纯S态,这时忽略了由张量力以及其他自旋轨道耦合力引起的其他态。介子交换电流的效应也没有考虑。在以上这两个假定下,我们证明了俘获几率中只包含一个未知的原子核矩阵元,这个矩阵元恰好是原子核密度函数的富氏分量。利用μ介子(或电子)与He~3(或H~3)原子核的散射可以确定这个未知矩阵元。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行列式条件和电子-原子核尖点(cusp)条件计算了核电荷数Z=21~30的类锂离子1s~22s和1s~2p态近核处电子密度的理论下限.该下限由Angulo和Dehesa等人推导(见Phys.Rev.A 42 641(1990))的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径向期待值的不等式给出.结果表明,该下限对于高核电荷离子也同样适用,而且其品质要好于以前所知道的;计算中所用的波函数在这些具有较高核电荷离子体系的整个组态空间中都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根据壳模型理论,Pb~(208)是一个具有双壳层的原子核。1952年普鲁司利用j-j耦合理论,计算了Pb~(208)附近的一些原子核的能级。但是据估计,一般地说组态混合是很利害的,这一点说明了耦合理论的根据并不充分。按说二个核子之间既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们必然有更大的机率靠近在一起,这种位置上的相互关联对于相对  相似文献   

16.
动态核极化法(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DNP)是利用热平衡下的电子在磁场中的高自旋极化率转移到原子核自旋的技术,从而极大的提高原子核自旋极化率.多种动态极化靶材料已广泛的用于自旋物理散射实验.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共同开发的日本山形大学DNP系统,包括超导磁场,氦4蒸发恒冷器,微波系统以及NMR核磁共振检测系统,测得中子靶材料氘带丁醇(D-butanol)中氘核的极化率在2.5 T/1.3 K达到+6.5%.  相似文献   

17.
18.
使用上海原子核研究所1.4m等时性迥旋加速器提供的25.1MeV质子束,测量了偶镍同位索弹性散射和第一激发态2_~+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用零程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作理论分析,得到~(58,60,62,64)Ni 2_1~+态的四极形变参数β_2分别为0.23、0.28,0.25,0.21。采用相互作用玻色子近似(IBA)计算了这些核低激发态能谱及其约化电跃迁几率B(E2)。并对IBA唯象参数作了初步的准粒子无规位相近似(QPRPA)微观计算。  相似文献   

19.
在非常数性K因子的情况下,根据核Drell-Yan过程的高能强子h同原子核A碰撞和高能轻子l同原子核A深度非弹性碰撞的实验数据,在考虑QCD非微扰效应对深度非弹性散射部分子分布的影响及Drell-Yan过程中的能量丢失效应,计算确定价夸克分布和海夸克分布核效应函数RAυ(x2),RAS(x2)的变化,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核转动谱的量子群SUq(2)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量子群SUq(2)理论对原子核转动谱的适用性.通过对Mallmann图、I(I+1)展开系数的关系、以及能谱的计算表明:SUq(2)的转动谱表示式与锕系和稀土偶偶变形核的观测到的转动谱规律有明显的偏离.SUq(2)转动谱表示式只在一定角动量范围中适用.形变参量q与核软度直接相关,明显依赖于角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