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溶解度法研究Yb_2(SO_4)_3-(NH_4)_2SO_4-H_2O三元体系在25℃时的溶解度图。从相图的构成,可确定上述三元体系的相图是固液异组成类型水盐相图。  相似文献   

2.
改进了半微量相平衡研究方法,研究了La(NO_3)_3·4H_2O-NO_2B15C5-CH_3CN三元体系在25℃和15℃时的溶解度,测定了25℃各饱和溶液的折光率。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只有一种计量配合物La(NO_3)_3·NO_2B15C5·4H_2O生成,该配合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解度曲线覆盖的范围很大。利用不同方法获得了固态配合物La(NO_3)_3·NO_2B15C5·4H_2O。通过化学分析、紫外光度分析、红外光谱和差热与热重分析等研究了它的组成和性质,考查了它的水合度与后处理条件的关系。制得了二水合物La(NO_3)_3·NO_2B15C5·2H_2O及无水物。  相似文献   

3.
三硝酸六尿素合铁〔Fe(N_2H_4CO)_6〕(NO_3)_3是一种含氮和铁的复合肥料。G.Malguori曾测定过硝酸铁在水中的溶解度,H.Kakinuma等都报道过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尿素——硝酸铁——水体系的溶解度相图,仅仅有等用多温法进行过研究。本文提供了尿素——硝酸铁——水体系在20℃和60℃两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图数据,在65℃以上由于该三元  相似文献   

4.
利用半微量相平衡方法,研究了Y(NO_3)_3·3H_2O-18C_6-丙酮三元体系在18℃时的溶解度。结果表明:该体系溶解度曲线仅有一条,与盐、醚摩尔比为1:1的络合物Y(NO_3)_3·18C_6·3H_20的固相相对应。该络合物存在的相区很大。未发现其它化学计量比的络合物形成,考查了在平衡过程中水的行为,发现在液相和固相中,水与硝酸钇的摩尔比都是3:1,制得了固态络合物Y(NO_3)_3·18C_6·3H_2O,用化学分析方法与红外光谱等对该络合物进行了初步考查。  相似文献   

5.
Y(NO_3)_3·3H_2O-18C6-CH_3CN三元体系溶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半微量相平衡法研究了 Y(NO_3)_3-3H_2O-18C_6-CH_3CN 三元体系在25℃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由两支组成:一支极短,与冠醚18C6的固相相对应;较长的一支与络合物Y(NO_3)_3·18C6·3H_2O 的固相相对应。饱和溶液的折光率曲线也由两支组成,与溶解度曲线相对应。在平衡过程的液相和固相中水和硝酸钇的摩尔比皆是3:1。对制得的固态络合物Y(NO_3)-3 18C6-3H_2O进行了化学和红外光谱分析。络合物的差热-热重行为表明,Y(NO_3)_3·18C6·H_2O 在72℃开始脱水,在148℃转变为4:3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用自己设计的半微量相平衡方法,研究了Y(NO_3)_5·3H_2O与冠醚B15C5分别在乙腈和丙酮中的溶解度。本文进一步研究了Y(NO_3)_3·3H_2O与冠醚B15C5在乙醇中的配合行为,以观察溶剂对所形成配合物组成的影响。图1是Y(NO_3)_3·3H_2O-B15C5-C_2H_5OH三元体系在18℃时的溶解度结果。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CO2在复合溶液N-甲基二乙醇胺(MDE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中的溶解度,研究了气相CO2浓度、温度和复合溶液的组分对溶解度的影响。实验获得了温度分别为25℃、30℃和40℃时,CO2在复合溶液MDEA-AMP中的溶解度。实验表明,溶解度随气相中CO2浓度升高或随AMP在复合溶液中的摩尔分数升高而升高,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Na~+,K~+,Mg~(2+)//Cl~-,SO_4~(2-)-H_2O五元体系15℃介稳相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到Na+,K+,Mg2+//Cl-,SO_4_(2-)-H2O五元体系15℃时的介稳溶解度数据,绘制了该体系15℃的介稳相图,共有9个为氯化钠所饱和的结晶区域:氯化钾、硫酸钠、钾钠芒硝、软钾镁矾、白钠镁矾、光卤石、七水硫酸镁、六水硫酸镁和水氯镁石.所得15℃介稳相图和Van't Hoff稳定相图比较有较大区别;在15℃介稳相图中钾镁矾、钾盐镁矾以及五水硫酸镁和四水硫酸镁结晶区域消失,而软钾镁矾结晶区域显著扩大.比较作者所作该五元体系15℃,25℃及35℃介稳相图,发现软钾镁矾(包括钾镁矾)相区以25℃时最大,35℃时最小;随温度升高,钾钠芒硝结晶相区依次向KCl相区平行移动,导致KCl相区缩小,Na2SO4相区扩大;随温度升高相应点的钠含量和水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形貌可控的NaCaGd_(1-x)(WO_4)_3∶x Eu~(3+)红色荧光粉。系统地研究了初始溶液pH值、反应温度和Eu3+掺杂浓度对NaCaGd_(1-x)(WO_4)_3∶x Eu~(3+)荧光粉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9、反应温度为180℃时,可合成单相四方晶系的NaCaGd(WO_4)_3,且颗粒微观形貌呈现分散性好、尺寸较均一的四方盘状纳米晶。在394 nm激发下,荧光粉显现典型的红光发射,其对应于Eu~(3+)的特征4f-4f跃迁。荧光粉发射光谱的强度随着pH值、反应温度及Eu~(3+)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当pH=9、反应温度为180℃时,NaCaGd_(1-x)(WO_4)_3∶x Eu~(3+)(x=1)获得最佳发光强度。此外,研究了NaCaEu(WO_4)_3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荧光粉发光强度逐渐降低。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荧光粉的色坐标和色纯度分别为(0.658,0.341)和96.1%,接近标准红色CIE坐标(0.673,0.327)。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无压烧结法制备了固溶体MAX相(Ti_(0.5)V_(0.5))_3AlC_2,研究了其添加对MgH_2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固溶体MAX相(Ti_(0.5)V_(0.5))_3AlC_2中的Ti和V元素通过协同作用,呈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添加质量分数10%(Ti_(0.5)V_(0.5))_3AlC_2的MgH_2样品的起始放氢温度为230℃,较原始MgH_2降低了60℃。在275℃下等温放氢,(Ti_(0.5)V_(0.5))_3AlC_2添加样品的放氢速率可达0.35%·min~(-1),是原始MgH_2样品的4倍左右。此外,完全放氢后的MgH_2-10%(Ti_(0.5)V_(0.5))_3AlC_2样品在150℃、5 MPa氢压下,可在60 s内吸收4.7%的氢。计算显示,MgH_2-10%(Ti_(0.5)V_(0.5))_3AlC_2样品的表观活化能为79.6 kJ·mol~(-1),较原始MgH_2(153.8 kJ·mol~(-1))降低了48%,这是MgH_2放氢性能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钛酸丁酯和季铵盐改性有机蒙脱石为原料,采用原位水解法和原位脱羟法制备了TiO2/蒙脱石纳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表征了不同焙烧温度下TiO2/蒙脱石纳米复合物中TiO2的结构相变,并与不同焙烧温度下纯TiO2的结构相变进行对比。结果发现TiO2/蒙脱石纳米复合物中TiO2从锐钛矿相开始转变为金红石的最低温度要比纯TiO2从锐钛矿开始相转变为金红石的最低温度高200℃,且在焙烧温度1 200℃时还存在锐钛矿相,而纯TiO2在焙烧温度800℃时就全部转换为金红石相。TiO2/蒙脱石纳米复合物中TiO2和纯TiO2的平均晶粒度都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增大,但TiO2/蒙脱石纳米复合物中TiO2的平均晶粒度要小于相同温度下焙烧纯TiO2的平均晶粒度。表明蒙脱石结构层的硅氧结构抑制了TiO2晶型由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进而使相变温度升高,同时阻碍了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n-Fe/CeO2-TiO2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对其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活性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Mn-Fe/CeO2-TiO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焙烧温度为500℃时Mn/CeO2-TiO2的NH3-SCR活性最佳,该催化剂在113~250℃之间表现出了良好NO去除效率。表征结果表明,500℃焙烧时,催化剂中Fe和Mn物种在CeO2-TiO2表面的分散效果最好。500℃焙烧时Mn-Fe/CeO2-TiO2表面Mn以+4价存在,Fe以+3、+2价存在,而Ce以+4、+3存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节B2O3-Bi2O3-ZnO-Al2O3(BBZA)玻璃的添加量研究其对钛酸钡(BaTiO3)陶瓷烧结条件、晶体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BBZA玻璃能够有效地将BaTiO3陶瓷烧结温度由1 350℃降至950℃,并使其致密化。同时,添加BBZA玻璃后,BaTiO3的晶体结构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发生转变(立方相→四方相)。另外,BBZA玻璃的引入使BaTiO3陶瓷的居里峰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和拓宽。陶瓷微观形貌显示,玻璃相均匀分布在BaTiO3晶粒表面。优化的BaTiO3陶瓷制备条件如下:BBZA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0%,烧结温度为950℃。在该条件下制备的BaTiO3陶瓷介电常数达到1 364,介电损耗低至1.2%。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10%Mn/Al_2O_3-TiO_2催化剂,借助TPO、XRD、O_2-TPD、Raman、XPS等手段,考察焙烧温度(450~650℃)对催化剂结构以及氧化NO性能的影响。TPO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其中焙烧温度为550℃时催化剂活性最好。XPS结果显示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450~550℃),催化剂表面Mn~(3+)的含量逐渐升高,与催化剂活性的强弱成对应关系,并且催化剂晶格氧含量下降,而表面化学吸附氧从40.9%增加到64.8%。Raman分析显示550℃焙烧时,催化剂表面存在丰富的Mn_2O_3活性物种,并且O_2-TPD分析也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晶格氧向表面化学吸附氧流动,提高了化学吸附态氧物种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Mn_2O_3可能是NO氧化起主要作用的活性Mn物种,释放更多的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将有助于促进NO的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5.
过微乳液法负载Pt制备了Pt-S2O82-/ZrO2-Al2O3(Pt-SZA-X) 催化剂,并采用XRD、BET、FT-IR、TP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正戊烷异构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异构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Pt-SZA-X的还原温度影响不大,但催化剂表面S含量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焙烧温度为600~650℃时形成O=S=O结构,此时S与催化剂载体结合比较稳定;焙烧温度为650℃时,可得到单一的ZrO2四方晶相,焙烧温度高于650℃时,比表面积迅速降低,催化剂表面S6+流失严重。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得到的催化剂中,经65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适宜的超强酸位和比表面积,异构化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为230℃、反应压力2.0 MPa、氢烃物质的量比4:1、质量空速1.0 h-1时,催化异戊烷产率达到60.8%。  相似文献   

16.
叔丁醇钾(C_4H_9OK)的添加显著改善了Mg(NH_2)_2-2LiH体系的储氢性能。添加0.08 mol C_4H_9OK的Mg(NH_2)_2-2LiH-0.08C_4H_9OK样品表现出最佳储氢性能。该样品的起始放氢温度仅为70℃,较Mg(NH_2)_2-2LiH原始样品降低了60℃;130℃完全放氢后,该样品可在50℃开始吸氢,较原始样品降低了50℃。Mg(NH_2)_2-2LiH-0.08C_4H_9OK样品可在150℃的等温条件下50min内迅速放出质量分数3.82%的氢气,完全放氢后可在120℃的等温条件下50 min内快速吸收质量分数4.11%的氢气,表现出良好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C_4H_9OK的添加降低了样品放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焓变,改善了放氢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了放氢反应温度。进一步的放氢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在180℃之前,C_4H_9OK对Mg(NH_2)_2-2LiH体系的放氢起催化改性作用;温度继续升高后,C_4H_9OK将会分解并参与放氢反应最终生成Li_3K(NH_2)_4。  相似文献   

17.
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纳米Zr O2和Y2O3掺杂的Zr O2(Zr O2-Y),并考察了它们作载体对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Ru-La-B/Zr 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Zr O2具有相同微晶尺寸、织构性质和粒度分布。但Zr O2仅含有单斜相Zr O2,而Zr O2-Y不但含有单斜相Zr O2,还含有一部分四方相Zr O2。Y2O3掺杂影响Zr O2的组成和物相,进而影响用其制备催化剂的组成和物相。掺杂的Y2O3可以占据一部分不适宜苯加氢生成环己烯的活性位。因此,Zr O2-Y负载Ru-La-B催化剂活性明显低于Zr O2负载的,在低苯转化率下环己烯选择性前者比后者高。由于四方相Zr O2表面羟基比单斜相少,Zr O2-Y负载Ru-La-B催化剂的亲水性比Zr O2负载的差。环己烯不易从Zr O2-Y负载的催化剂表面脱附。当苯转化率高于52%时,Zr O2-Y负载的催化剂的环己烯选择性低于单斜相Zr O2负载的。Zr O2负载的Ru-La-B催化剂上20 min的环己烯收率达到了52.1%,而Zr O2-Y负载的环己烯收率仅45.2%。纳米单斜相Zr O2较适宜作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Ru催化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高温煅烧工艺,制备了稀土铽离子掺杂的氧基磷灰石型硅酸盐[Ca2Y8(SiO4)6O2:Tb3+]荧光纳米纤维。利用XRD,FT-IR,TG-DTA,SEM,HRTEM和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纤维经800℃煅烧4 h后,获得的Ca2Y8(SiO4)6O2:Tb3+荧光纳米纤维,属于六方晶系,P63/m空间群,其平均直径为100 nm。在24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Tb3+的发射光谱由蓝光区和绿光区两部分组成,前者在382,417和438 nm处的发射峰对应于Tb3+的5D3→7FJ(J=6,5,4)跃迁;后者在489,545,590和622 nm处的发射峰对应5D4→7FJ(J=6,5,4,3)跃迁,其中以5D4→7F5(545 nm)跃迁的发射峰为最强,呈现绿光特性,Tb3+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符合单指数行为,其荧光寿命达2.65 ms。  相似文献   

19.
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离子导电性高,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目前报道的LLZO制备工艺烧结温度范围宽,稳定性差,不利于宏量制备。本文以烧结产物物相结构和结晶度为考察指标,系统研究了锂源及用量、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等因素对LLZO成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分解温度较低的锂盐(LiNO3)为原料时,在800℃下得到四方相LLZO,900℃时呈立方相LLZO;当以分解温度较高的锂盐(Li2CO3)为原料时,900℃才能形成四方相LLZO。烧结时间的延长和温度升高均会导致锂的挥发损失,影响LLZO物相的形成。通过增加锂盐用量、改变烧结前驱体聚集特性与烧结时间可抑制锂的挥发。当以过量10%的Li2CO3为原料时,900℃烧结6h可稳定的得到立方相LLZO。该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制备工艺对LLZO成相的影响,可为LLZO宏量稳定制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_3Y(BO_3)_3:xTm~(3+),yDy~(3+)荧光粉,并通过XRD、SEM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物相、微观形貌、发光性能、能量传递机制和CIE色坐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r_3Y(BO_3)_3:xTm~(3+)荧光粉在监测波长为359 nm时发射蓝光,Tm~(3+)的浓度淬灭点为x=0.08;在Sr_3Y(BO_3)_3:0.08Tm~(3+),yDy~(3+)荧光粉中,随着Dy~(3+)掺杂浓度的增加,Tm~(3+)的发光强度降低而Dy~(3+)发光强度却先增加后降低,Dy~(3+)的浓度淬灭点为y=0.1;通过改变Dy~(3+)掺杂浓度或改变激发光的波长,均可实现发射光的颜色可调;在Tm~(3+)-Dy~(3+)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当Dy~(3+)掺杂浓度(物质的量分数)为0.15时能量传递效率达75.14%,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