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发各界关注,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也相继出现。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成果较多,在基于不同视角和学科背景之下,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相关论述与研究。文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主体、客体、路径和意义等五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在内涵研究、教育客体的拓展、实践路径的创新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史诗新实践,指向“活形态”传承的“生生不息”以及“动态性”发展的多样性。“新实践”在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生成的新文化档案,以及格萨尔史诗陈述方式和实践层次的多样性,强调实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从艺人说唱到书面文本,从集体记忆到个体创作,从传承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到多样性实践,格萨尔史诗传承新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属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工作与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在思想理念、时代价值等方面高度契合,牢固树立全国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具有扩展作用,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某些广州高校民族学生存在对统战工作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模糊,高校统战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群体及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校应从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宣传工作、优化学生管理等方面推进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音乐剧《长征长征》以集体历史记忆“长征”为蓝本,汲取了甘孜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现代化语言与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文章通过解构该剧,分析民族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基于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探讨推动民族音乐剧良性发展的举措,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开展系列体育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体育树德、健体、增智等综合育人功能.文章采用亲身参与、考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的体育实践系列活动进行探析.以体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增强文化认同,弘扬团结、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是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协助盛世才制定并推行“六大政策”,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动员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抗战,深化了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认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包括新疆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胜利,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迈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通史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通史学习,提升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能从中找到诸多可借鉴的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在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聚焦于此。从中国通史教育视角出发,探讨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过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反复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找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建构新模式,即从过去的"同质性"建构走向多元一体思维下的"关系性"建构.围绕"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转变这条线索,透过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表述变化来展示中国进行民族国家建构的思路变化,并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通过情感上调动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政治上维护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上满足各族人民的利益需要,唤醒和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命运、政治、利益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总结、学习、赓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收录的1 128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4年,且受国家政策导向指引,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21年研究论文达到589篇.(2)该领域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松散.(3)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展开:新时代、中华民族、民族政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历史逻辑、民族理论、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战略任务,务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各门思政课作为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需要在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创新上相互配合、综合发力,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民族团结,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与现实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白屯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21,23(2):97-100,105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哲学禀性的思考来自其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丰富的内涵和展现的不同场域,来自对其学理依据、基本样态和内在品质的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变化和发展所决定,并表现和反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其政治、法律、科学、宗教、道德和哲学等意识形式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历史性、抽象性和指引未来表现了其基本属性,并以反思精神、时代精神和追梦精神彰显了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是贯穿“三交”的一条主线,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三交”的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交”的重要内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三交”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交”的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三交”的核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只有以中华文明引领才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三进工作中存在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足、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和感染力较弱等问题,结合大连民族学院的教育实践,提出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