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兰州市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HPV型感染率及其主要基因型,进行乳头瘤病毒与膀胱癌移形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了200例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中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中HPV6、11、16、18型阳性率分别为7.9%、6.3%、36.9%和7%,低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6、11型阳性率为11.3%,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型阳性率为37%.人类乳头瘤病毒6、11、16、18型感染阳性率在肿瘤患者尿液中有显著差异(P<0.05),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阳性率在肿瘤病理分级中有显著差异.人乳头瘤病毒16型在膀胱癌中分布为主.结论: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可能与膀胱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nm23-H1基因与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的表达与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5ng/mL阿糖胞苷处理HL-60细胞,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NBT还原比色法判断细胞分化状况,RT-PCR检测nm23-H1基因表达的变化;构建nm23-H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nm23-H1,转染HL-60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和血清依赖性实验检测nm23-H1基因的过表达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小剂量Ara-C对HL-60细胞的生长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4d后细胞NBT还原能力增强且nm23-H1基因的表达下调;转染nm23-H1基因的HL-60细胞生长加快、血清依赖性下降。结论:Ara-C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下调nm23-H1基因的表达有-定关系;nm23-H1基因在HL-60细胞中的过表达有促细胞增殖的作用,即增高了HL-60细胞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3.
nm23-H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MCF-7S增殖及移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乳腺癌细胞后对其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人nm23—H1基因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NMHl,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S,经G418筛选4周后,筛选出稳定表达nm23—H1的细胞株,绘制其生长曲线,检测其增殖、移动能力,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nm23—H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nm23—H1基因的MCF—7S细胞的对数生长期延长,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移动距离缩短,克隆形成率降低。结论:nm23—H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中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转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转移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对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nm23基因是目前研究得较多和认为最有前途的肿瘤抑制基因,它已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K-1735中克隆得到。有证据表明,来源于人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人红细胞NDPK的两个亚基A、B等同,且与果绳awd基因高度同源。本实验利用pET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了重组nm23-1(鼠源),SDS-PAGE扫描结果显示,表达量高达43.2%。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活力测定,证实nm23-1蛋白确实具有NDPK的功能,从而为进一步探讨nm23基因家族在抑制癌细胞转移方面的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原发膀胱小细胞癌1例并研究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以无痛性全程血尿就诊,发现膀胱右侧壁肿块,病检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示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oA、NSE阳性,行TURBt两月后复发,随即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原位排尿术,随访1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此病少见,恶性程度高,尽管其临床特征同移行细胞癌相同,但治疗方案并无统一意见,治疗需多种手段共同干预,包括手术和放、化疗。 相似文献
6.
1一般资料 患者,女,41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半年伴下腹痛及肉眼血尿1周,在门诊行纤维膀胱镜检查,经诊断为膀胱肿瘤后,于1999年6月3日入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红色混浊,白细胞(+++)/HPF,红细胞(+++)/HPF,潜血试验强阳性.B超显示:膀胱充盈,于底见两个直径分别为6 cm及4 cm强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膀胱镜检查:膀胱显影良好,在膀胱底部可见2个直径分别为6 cm及4 cm的肿物,基底较宽,与周围膀胱壁结合紧密,表面光滑,较小的肿物呈菜花状,灰白色. 相似文献
7.
探讨VEGF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蛋白和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0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蛋白56例高表达,19例低表达,1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3.33%,在28例正常黏膜组织中6例低表达,阳性率为21.4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食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24例高表达,23例低表达,43例不表达,阳性率为52.22%,在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23例表达,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2.1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癌旁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表达率64%(32/50)较有转移组的表达率37.5%(15/4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和nm2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由此表明,VEGF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VEGF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中MTA1和nm23 - 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留法检测84例大肠癌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84例大肠癌中MTA1、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和51.2%;MTA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nm23-H1低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大肠癌中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柏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8,29(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2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SE的表达情况。结果:HPSE在62例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23%(33/62例),在正常膀胱黏膜不表达。HPSE在G1,G2和G3级BT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53%(4/17例),57.14%(12/21例)和70.83%(17/24例),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SE在浅表性和浸润性BT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82%(7/22例)和65.00%(26/40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HPSE在复发组中表达率为76%(19/25例),显著高于初发组(41.18%),P<0.05。HPSE阳性表达率与BTCC分级、分期及复发呈正相关。结论:HPSE在BTCC中的表达增高,与肿瘤分级、分期、复发相关,检测HPSE的表达可作为判断BT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抑癌基因nm23-H1的DNA片段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得到重组质粒pLXSN-nmh1。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重组质粒转染到辅助包装细胞ψCRIP中,通过G418筛选,得到抗性克隆。经PCR和Westernblot杂交检测证实:nm23-H1基因已整合到克隆细胞的染色体上,并且得到表达。获得的逆转录病毒滴度达105CFU/mL。 相似文献
11.
方海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320-323
对转移抑制基因nm23生物学研究近况进行综述,讨论了nm23和人类恶性肿瘤的关系,尤其是nm23在甲状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发育调控基因Pax5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膀胱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1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4例癌旁组织、3例正常组织和3种癌细胞系(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肠腺癌、肺癌)中Pax5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3种癌细胞系中均有Pax5mRNA表达;13例膀胱肿瘤组织和4例癌旁组织中Pax5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10例和3例,阳性率为77%和75%。3例正常组织中仅有1例检出Pax5mRNA表达。Pax5基因在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提示Pax5调控通路可能在膀胱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可溶性HLA-G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sHLA-G)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患者及28例对照者血清中sHLA-G(sHLA-G1 和 HLA-G5)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对应的食管鳞瘤患者癌组织及对照组正常食管组织中HLA-G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组织中HLA-GmRNA及HLA-G5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癌患者血清sHLA-G平均水平(15.04 u/mL)较对照(6.81 u/mL)升高(P=0.006);血清sHLA-G水平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HLA-G在60例癌组织表达率为70%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33)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5),正常食管组织无HLA-G表达;HLA-GmRNA和HLA-G5mRNA在20例HLA-G表达阳性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均有表达,正常食管组织无HLA-GmRNA和HLA-G5mRNA表达.说明食管鳞癌组织可异常表达HLA-G分子,联合检测血清sHLA-G水平及HLA-G分子可作为临床食管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阿霉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肿瘤凋亡的协同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和阿霉素分别及联合作用T24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阿霉素和姜黄素联用时,能较大幅度增强姜黄素的抑制效果(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与阿霉素联合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结论姜黄素联合阿霉素对膀胱癌细胞T24的生长有协同抑制效应,能提高阿霉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Bmi-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mi-1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间16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Bmi-1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111/168)、23.3%(7/30),Bmi-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i-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16,P=0.004,P<0.001),Bmi-1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Bmi-1阳性组(P<0.001).结论:Bmi-1表达异常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Bmi-1的表达对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