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化学热力学建立了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相应电池反应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电化学氧化5-羟甲基糠醛(5-HMF)制备2,5-呋喃二甲酸(FDCA)可以取代传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路线制备生物衍生塑料,但是该反应的标准电动势和各分步反应的标准可逆电极电势尚无精确的实验数据可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中的热力学数据推算了该数据,确证了从热力学和动力学2个方面看HMF的电氧化反应比水的电氧化反应都优先,而且HMF的电化学氧化在强碱性溶液中更易进行。将本文内容作为综合习题引入电化学热力学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提升了其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SOC)表现出优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量转换装置.制备了两种RSOC电极材料La0.6Sr0.4Fe0.8Co0.2O3 (LSFC)和La0.6Sr0.4Fe0.8Co0.2F0.1O2.9 (F0.1-LSFC),对比了F掺杂对电池放电和电解性能的影响并对电极表面动力学反应进行探究.研究表明F掺杂可降低B位元素价态、提高材料氧空位浓度,进而提高电池性能.700℃,30%H2O/H2燃料下,由F0.1-LSFC组成的RSO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34.3 m W·cm-2,约为LSFC组成的RSOC的1.7倍.并且在1.3 V下,由LSFC和F0.1-LSFC组成的RSOC... 相似文献
5.
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公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衍变形式,极易诱导学生产生错误理解。通过实例分析,对热力学能和焓变化计算公式、赫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热力学基本方程等的使用和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溶质保留过程的热力学研究Ⅲ: 熵变及其分量,吸附及解吸附熵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用柱相比和不用柱相比时溶质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过程中的总熵变△S~(~P~a~)的两个表达式, 后者亦为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线性参数与该过程热力学函数间的定量表达式。△S~(~P~a~)也能够被分成两个独立的分量,吸附熵变△S~(~Ⅰ~,~a~)和解吸附熵变△S~(~Z~,~D~)。依据液相色谱中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容量因子与流动相中置换剂活度a~D间的定量关系, 对在不同a~D条件下熔质的总熵变、吸附及解吸附熵变进行了估算, 并用实验测定的总熵变△S~(~P~a~,~e~)与估算总熵变△S~(~P~a~,~c~)进行了比较, 获得了结果的一致性。本文对传统的"吸附伴随着熵减小, 相反, 解吸伴随着熵增大"的定性规律予以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以一道北京高考题为切入点,利用标准电极电势计算Ag++Fe2+=Ag+Fe3+的平衡常数和电动势。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非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电动势,理论上证实逆反应可以实现。设计原电池装置,通过改变离子浓度,实现电流表指针的反转,验证该氧化还原反应确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用柱相比和不用柱相比时溶质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过程中的总熵变△S(Pa)的两个表达式,后者亦为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线性参数与该过程热力学函数间的定量表达式.△S(Pa)也能够被分成两个独立的分量,吸附墒变面△S(I,a)和解吸附熵变△S(Z,D).依据液相色谱中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容量因子与流动相中置换剂活度a_D间的定量关系,对在不同a_D条件下溶质的总熵变、吸附及解吸附熵变进行了估算,并用实验测定的总熵变△S(Pa,e)与估算总熵变△S(Pa,c)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结果的一致性.本文对传统的“吸附伴随着熵减小,相反,解吸伴随着熵增大”的定性规律予以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经典热力学和电化学知识的结合,较系统探讨了水溶液中热力学0标准的选取、离子的热力学数据与单质或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能否互相借用和还原半反应热力学计算公式等问题,并计算了不同类型电极对应还原半反应电子的标准摩尔熵。研究表明:298.15K,100kPa下,还原半反应中电子的ΔfHm(e-,aq,∞)=0、ΔfGm(e-,aq,∞)=0和Sm(e-,aq,∞)=65.32J.mol-1.K-1;离子的热力学数据与单质或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可互相借用;还原半反应热力学计算公式包括:ΔhGm=-ZFE、ΔhHm=∑iνi.ΔfHm,i、ΔhGm=∑iνi.ΔfGm,i、ΔhSm=∑iνi.Sm,i、ΔhGm=ΔhHm-TΔhSm。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热力学基本公式适用条件的本质原因。解释了相变和化学变化过程的状态函数计算为何要设计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2.
During a study of varistions in the side-chain moiety of 9-phenanthry alkanolamipes of importance for the current antinalarial program, it became necesary to develop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ono- alkylated propanolanines 1 相似文献
13.
Ozonides derived from cycloalkenes reacted with 2.2 equivalents of methyl (triphenylphosphoranylidene)acetate or (triphenylphosphoranylidene)acetophenone to form trans, trans-α,β,χ-unsaturated dioates or diones, respectively. The trapping experiments have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eaction involved the carbonyl oxide intermediate. 相似文献
14.
热力学方程是包含热力学基本方程、热力学状态方程以及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在内的广泛的一组方程。文中对目前物理化学教材中很少提及的其他热力学状态方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推导,同时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了物理化学教材中很少见到的吉布斯-亥姆霍兹第一方程及其在表面化学中的应用。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需要特别强调特征变量的重要性,以及特征变量和化学反应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注意与交叉学科物理专业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5.
张祖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12(3):326
本文提出了受扩散控制的it与tβ的关系式以及计算β值的正确表达式,讨论了同时受扩散和电极反应速率控制的极谱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利用所得的理论公式可方便地求得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s),理论结论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分析,明确了可逆反应的终了状态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自由能分别小于反应物状态和生成物状态。可逆反应的自发性可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的正负来判断,可逆反应从反应物一侧或生成物一侧都可发生,并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7.
H.-J. Buschmann E. Schollmeyer 《Journal of inclusion phenomena and macrocyclic chemistry》2000,38(1-4):85-97
The complex formation between cationsand crown ethers or cryptands is influenced byenthalpic and entropic contributions. The solvation ofcations and ligan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influences both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Changes insolv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upon the reactionentropy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some selectedreactions in different solvents. Other contributionse.g., from the deformation of the ligands areeliminated. Thus,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valid forall complexation reactions between cations andmacrocyclic and macrobicyclic ligands. 相似文献
18.
19.
A. V. Tarantin V. A. Glushkov K. Yu. Suponitskii A. A. Kudryashov O. A. Maiorova A. G. Tolstikov 《Rus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10,46(10):1479-1489
Glyoxylate and arylglyoxal imines based on 12-aminodehydroabietic acid undergo hetero-Diels—Alder (Povarov) reaction with
ethyl vinyl ether, cyclopentadiene, and indene to give, respectively, methyl (8aR,9R,12aS)-3-aroyl-5-isopropyl–9,12a-dimethyl–7,8,8a,9,10,11,12,12a-octahydronaphtho[1,2-f]quinoline-9-carboxylates, methyl (7R,10aS,10dR,13aS)-1-aroyl–3-isopropyl–7,10a-dimethyl–2,5,6,6a,7,8,9,10,10a,10d,13,13a-dodecahydro-1H-naphtho[1,2-f]cyclopenta[c]quinoline-7-carboxylates, and methyl (6aS,11bS,11eS,15R,15aR)-6-aroyl–4-isopropyl–11e,15-dimethyl–2,5,6,6a,7,11b,11e,12,13,14,15,15a-1H-dodecahydroindeno[2,1-c]-naphtho[1,2-f]quinoline-15-carboxylat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