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17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与在此之前的中国明代进行的郑和下西洋在时间、背景、起因、动机、影响和目的等方面有差别又有联系,分别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二者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本文对两次活动进行目的、背景、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以探析东、西方文明在包容性、逻辑性、探险性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600年前,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航海英雄,做出了令现代人惊叹的伟大壮举。他的船队有2.78万人,分乘63艘巨型宝船和更多小一些的船,浩浩荡荡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  相似文献   

3.
张锋 《海峡科学》2010,(2):75-76,84
明朝为恢复建国初期国内残破的社会经济,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与海外国家和平共处,以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主要表现在与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欢迎他们入明进贡,对进贡使者放宽限制,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因此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不仅使国内经济建设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倭寇的侵掠。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期间,忠实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成为明朝永乐年间对外友好政策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210-211
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舰队,首次出海。他前后七次远航,将整个东方的航海事业推向了巅峰。笔者认为,正确认识郑和航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如何从强盛变为衰弱,从而接受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很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研究中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往,激发了背靠大山、面向海洋的历来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开拓创新的闽西客家人向海外移民的热情。与客家先民为避战火和灾荒而茫然无措、千里跋涉直至闽粤赣山区蛰居的历次移民潮有本质的不同,客家人明清以来的移民海外活动除了逃避兵祸和天灾之外,还有着开辟新世界、寻找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以缓解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存压力这个明确目标,于是,他们循着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开辟的航道,到达台湾、海南和更加遥远的东南亚诸岛。与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便划地为牢占为己有并将当地土著或赶尽杀绝或强力殖民有所不同,客家移民在到达异国他乡伊始便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与侨居地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创业。既能理解和尊重侨居地人民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又能恪守中华传统文化、恪守客家精神,慎终追远不忘根。客家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得到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明朝的航海事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本文从封建制度、文明传统、思想观念和军事力量等方面,分析了自明代以来,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明清政府为什么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做到自我更新走向近代化道路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明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它早熟的政治机制及其制度,不但保持了传统文明的长期不变的稳固地位,同时也制约了现代化因素的启免 由此看来,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传统文明的简单继承和延续,而是更多的复杂国素作用后的结果。即使如此,中国传统文明对现代化仍然有着重要作用,两者在社会形态、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它们成为彼此不能隔离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教育活动。我国公民在基本文明素养方面的表现总体状况堪忧,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在我国公民基本文明素养培育中具有引领作用、约束作用和促进作用,要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抓手促进公民基本文明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是内在互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更好更快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保障。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应努力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之中,以实现二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这一宏伟蓝图,是基于对当前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笔者以美丽中国为视角,分析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及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超越。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的法律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完成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当前,生态文明法律确认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本质在于中国正处于法治化进程之中。因而,环境法律制度唯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法治现实,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才能走出困境。其具体路径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自张骞凿空西域起,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经历了汉朝的初创、唐朝的高潮、元朝的渐进与明清的衰微,为人们展现了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的发展脉络。古代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方式多样、内容全面、规模宏大,在丝绸之路之上展开的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在不同时期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放眼现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秉持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使中阿两国关系在和平友好的文明交往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9至10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自国内近三十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战略、生态文明的建设。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依据。秦书生  相似文献   

14.
近来拜读徐兴庆<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与钱明<胜国宾师--朱舜水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两著,以及徐兴庆<德川幕府知识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变迁>(<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四十期,2007年12月)、<日本幕府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塾"之思想教育>(高明士主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台湾大学历史系.2003)以及<王韬与  相似文献   

15.
章迪禹 《世界知识》2012,(20):14-22
刚刚过去的9月,围绕钓鱼岛事态而在中国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社群中掀起的民意浪潮,注定将要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街头示威、网络激辩、媒体助推、坊间热议,堪称风起云涌,而中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断和强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