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直接水解的方法合成了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首次以此作为保护剂,加热二甲苯溶剂下的氯铂酸,得到了稳定的金属铂胶体。通过观察形成时及进行硅氢加成反应4h后的胶体粒子的TEM,考察了它和原位氧化还原法得到的铂胶体的稳定性,并对比考察了他们的硅氢加成反应活性和  相似文献   

2.
烯丙氧甲基多缩乙二醇与1,2-双(羟乙氧基)苯双对甲苯磺酸酯在氢化钠存在下关环缩合,得到9-烯丙氧甲基-2,3-苯并18-冠-6与15-冠-5.二者分别依次以三乙氧基硅烷硅氢化,气相法二氧化硅固载,再与氯亚铂酸钾反应,得到二种新型二氧化硅固载苯并冠醚铂配合物,它们在用量为烯烃摩尔量10-5时,烯烃与三乙氧基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含硫氮双齿配位体的有机硅聚合物和K2PtCl6反应,得到固载在二氧化硅上的聚-γ-N(β-苯硫基)乙基胺丙基硅氧烷铂络合物,并用XPS研究其结构.选用十二烯、癸烯、苯基烯丙醚、烯丙基苯、氯代十一烯、丁烯腈等7种底物与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另用丁烯进行氢化,均选用铂络合物为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铂络合物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在1.2~2.2h之间,含有4.9×10-6mol铂络合物可将苯基烯丙醚、十二烯、癸烯、烯丙基苯、氯代十一烯5种底物硅氢化,产率均在79%以上,其选择性在98%~100%之间.对丁烯的催化加氢效果也很好,第一次脉冲氢化时,直接形成0.045~0.049mol/molPt  相似文献   

4.
以硅藻土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将Pt负载于硅藻土,制备Pt/硅藻土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氮气吸附-脱附和XRD对催化剂的结构和Pt的负载情况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仪、ICP等方法分别考察了该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Pt含量,且对该催化剂催化辛烯与甲基二氯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工艺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Pt成功负载于硅藻土中,其与硅藻土形成了Si-O-Pt键,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无溶剂下,当Pt/硅藻土催化剂用量为0.15g、辛烯与甲基二氯甲烷的摩尔比为52、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4h,辛烯的转化率高达90%,循环4次使用后,其对辛烯的转化率仍达88%。该催化剂显示了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硅藻土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将Pt负载于硅藻土,制备Pt/硅藻土催化剂,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氮气吸附-脱附和XRD对催化剂的结构和Pt的负载情况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仪、ICP等方法分别考察了该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Pt含量,且对该催化剂催化辛烯与甲基二氯硅烷硅氢加成反应的工艺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Pt成功负载于硅藻土中,其与硅藻土形成了Si-O-Pt键,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无溶剂下,当Pt/硅藻土催化剂用量为0.15g、辛烯与甲基二氯甲烷的摩尔比为52、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4h,辛烯的转化率高达90%,循环4次使用后,其对辛烯的转化率仍达88%。该催化剂显示了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具有应用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烯丙氧甲基15-冠-5和18-冠-6与甲基二氯硅烷进行硅氢加成,再与端羟基硅油反应,三甲基氯硅烷封端,得到两种冠醚含量适中、结构确定的含冠醚侧基的线型聚甲基硅氧烷.以两种聚合物冠醚为流动载体,采用大块液膜装置,研究了载体和阳离子的种类、成盐阴离子的种类、载体的浓度及盐的浓度对离子迁移的影响,并考察了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二甲基氯硅烷和γ-氯丙烯为原料,经硅氢加成、水解缩合两步反应得到双官能团有机硅烷单体1,3-双(γ-氯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总产率为81.0%.对第1步硅氢加成反应进行了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2×10-5 g·mL-1,反应物配比1∶1,此时产率可达83.8%;第2步水解缩合反应产率为96.7%.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检测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铂重稀土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和磁性,研究了几个典型化合物在铂镝、铂钬、铂钇催化剂上的脱氢、芳构、异构性能和铂铥、铂镝等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铂重稀土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优于单铂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对TS-1分子筛而言,它的各种物理性质影响其反应活性.通过调节和控制催化剂的物理性质能够提高产物选择性和收率,降低副产物,从而提高反应活性.本文考察了TS-1分子筛的硅钛比对甲醇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在合成TS-1分子筛时,通过控制硅源和钛源的比值得到了不同硅钛比的TS-1分子筛.结果表明:硅钛比大时(例如:硅钛比为6...  相似文献   

10.
合成3个新的双核铂(Ⅱ)类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及摩尔电导和热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性质表征,并对它们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具有亚乙基二硫醚基团的网状聚合物冠醚陈远荫,孟令芝,殷以华(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关键词聚合物冠醚,亚铂配合物,硅氢加成催化剂中图法分类号O632·31通过非冠醚单体的聚合直接合成聚合物冠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冠醚化合物价格昂贵、难以回...  相似文献   

12.
三(烃硅基亚甲基)锡芳香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7个三((乙基二甲硅基)亚甲基)锡芳香酸酯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为四配位锡的单体结构。生物活性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杀螨活性。  相似文献   

13.
新型双核铂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3种双核铂类化合物[{Pt(H2O)2I}μ-OOC-(CH2-)nCOO-(Pt(H2O)2}](1-3)(n=0,1,2).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配合物1和3对多种人的肿瘤细胞有较高的活性,配合物2没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酯化法高产率地合成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并合成了一种用于硅氢加成合成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新的催化剂,与所有已申请专利的合成方法采用的Speier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提高了产率且缩短了反应时间.讨论了在该催化剂作用下硅氢加成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r-Al2O3为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铂铬重整催化剂。在微型反应器上,用正庚烷的重整反应考察了上述催化剂的活性,探讨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各组份配比之间的关系,发现铂铬原子比为1∶1的芳构活性,在较高温度下,优于单铂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催化重整活性。  相似文献   

16.
在多聚磷酸三甲基硅酯(PPSE)的存在下,2,6-二异丙基苯胺和丁二酸缩合可以高产率地得到N,N′,N″-三(2,6-二异丙基苯胺基)-2,5-二亚胺吡咯(1).化合物1经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谱、高分辨质谱和单晶结构衍射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含硫氮双齿配位基的有机硅聚合物和三氯化铑反应,制备了聚-γ-N(β-丁硫基)乙基胺丙基硅氧烷铑络合物和聚-γ-N(β-苯硫基)乙基胺丙基硅氧烷铑络合物.选用I-癸烯,I-十二烯、苯基烯丙醚、苯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环己烯、氯代十一烯和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另用丁烯进行氢化,以其实验结果评价其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铑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1.5~1.8h之内,含有4.9×10-6mol的两种铑络合物可将I-癸烯,苯基烯丙基醚,I-十二烯硅氢化78%以上.其选择性在96%~100%之间.对丁烯的氢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浸渍法制备了Eosin-Y染料敏化的EY-Pt/ZnO和Fe3+偶联的EY-Fe-Pt/ZnO光催化剂。利用XRD、UV-Vis漫反射光谱、FTIR光谱、XPS能谱和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三甲胺(TMA)为电子给体,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结果表明:Eosin-Y染料的敏化使Pt/ZnO对可见光有较强的吸收和放氢活性。Fe3+离子偶联后提高了Eosin-Y染料在Pt/ZnO光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使催化剂可见光制氢活性和稳定性得以提高。最佳条件下,经过8 h光照,Fe3+离子偶联的催化剂EY(0.05)-Fe(0.003)-Pt/ZnO的制氢活性比单一用Eosin-Y染料敏化的催化剂EY(0.05)-Pt/ZnO的制氢活性提高了47%。  相似文献   

19.
采用骨架金属催化剂,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阿维菌素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骨架金属催化剂对阿维菌素的选择性加氢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和不同的选择性.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RaneyCo催化剂对阿维菌素的四氢产物3,4,22,23-四氢阿维菌素的产率可高达96.7%.磷钼酸改性后的RaneyCu催化剂可抑制多余的活性中心,使阿维菌素不至于被过度氢化,从而提高了阿维菌素的二氢产物伊维菌素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P型单晶硅片进行阳极电化学腐蚀制成多孔硅(Porous Silicon)样片,同时用适当配比的HNO3对多孔硅进行处理。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并比较了HNO3作用前后样片的光致发光(PL)谱,结果发现用HNO3处理的多孔硅的发光效率有显著提高。另外,本文还对多孔硅以及HNO3处理的多孔硅的发光稳定性作了对比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