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国学研究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古代戏曲在国学中的身份认同及其意义,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尽管学术界对国学存在多重释义,但是都涵盖了对戏曲的身份认同。借鉴中西文化学者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成果、理论和方法,探讨国学与古代戏曲身份认同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6.
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是古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对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路径之一.戏曲的谐谑娱乐功能给观众带来精神愉快,从而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积淀下来,使得后世戏曲为人们喜闻乐见.后世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认同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戏曲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历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自觉建构形成了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不断认同、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这种自觉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渔与孔尚任戏曲理论的相同处有:重视叙事结构,强调题材新颖,追求情事真切,提倡情节完整,突显宾白作用,注重词采整饰,讲究音律协调,注意科诨自然,巧用悬念机关。比较大的不同点主要有:对政治内涵的态度不同,对词白雅俗的要求不同,对舞台效果的重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语言和身份这一对关系在社会学、语言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测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被作为身份确认的重要手段,比如海外留学、毕业、晋升,甚至能测试性取向。但如何维持测试的公正和客观性以阻止错误的身份认同,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煜是南唐末代帝王,也是开一代词风的的代表性人物。其前期作品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作品意境深远,风格沉郁苍凉,具有浓重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写意元素一直是传统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在不同朝代、不同画科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这些风格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当下文人写意元素的地位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市井文化需求出发,再结合自身才情,李渔写出了一系列以奇巧取胜的小说与戏曲作品。李渔之所以专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是因为他通过卖文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这也导致李渔的创作动因及作品效果不同于其他著文章自娱或文以载道的文人,所以当时就有人把他看是作行走江湖,靠卖艺谋生的俳优,却不知这是文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的谋生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闲情偶寄》对女性的审美从体态、容貌到神采再到心性、才艺,进行了全面的观照。尽管他是立足男权中心文化来观赏品鉴女性,有其不足,但是在女性审美中他强调和谐自然,还指出内修能提升女性美,这些审美观在当今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渔一生布衣,家道中落,却过着奢华的生活。重气节、轻利益的儒家传统思想在李渔身上已经发生了变异,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意识提高都对他有所影响,可以说,儒家的传统思想与商人的治生意识奇异地在李渔身上得到了统一。后世对李渔的评价毁誉不一,这与他的财富观不无关系,尤其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无声戏》集中地体现了李渔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思维在绘画上的直接表现。全球化背景下,国画创新成为必然。文章仅从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国绘画关系的视角入手,分析了中国绘画在中国传统思维关照下所具有的原发创生性。但这种原发创生性需要通过作画者在当代特定的背景下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对外来绘画的学习和吸收,是国画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外在动力,但根本性的创新还是要从产生其特性的根源入手,挖掘其内在的价值特性,更好地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艺术载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并存着.西方风景油画强调客观而忠实地再现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意象造型,更注重画家主观精神与情感的表达.传统山水画写意、传神的创作理念,计白当黑、追求意境的构图方式,注重笔墨、以线造型和皴擦结合的造型特点,随类赋彩、以墨代色的赋色方法都给了中国风景油画创作以鲜活的启示.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在风景油画中的运用,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指出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戏曲和音乐剧分属东西方戏剧的两个不同范畴,虽然二者都是"歌舞剧"三者并重的综合艺术,但是却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