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水沙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承坤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133-144
统计与分析了1951-1988年洞庭湖及其入湖河流的水沙与洪涝灾害资料表明,近40年来洞庭湖的水位不是不断抬高,而是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入湖水沙的减少,使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径,并在1981年长江特大洪水的防洪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根据洞庭湖水沙变化规律这提出洞庭湖洪涝灾害治理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3.
黄燕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34-36,53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态势和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4.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栋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9):14-1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黄燕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1):34-36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态势和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6.
岩溶盆地的洪涝灾害,是威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在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力度的攻坚时刻,投入一定科技力量,认真研究这类地区的防洪减灾措施,增加投入力度,对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该文中,分析了岩溶盆地洪涝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根据近年来的治理经验,总结了治理岩溶盆地洪涝灾害的四种途径,从已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其投入和产生的效益相比,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开封市洪涝灾害的特点,应坚持蓄泄兼施,工程设施与非工程设施结合,水利设施与水土保持设施结合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主要论述昌吉市城市概况、洪涝灾害成因特点、对昌吉城区带来洪涝灾害的三条大河、城市防洪现状、城市防洪减灾对策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新时期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湖南洞庭湖流域洪水属性的复合效应的研究认为:(1)洪水定义应以流域各河湖汛期防汛特征水位,即防汛水位、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界定,它既反应了洪水量级,又表征了洪水随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规律;(2)当洪水形成一定规模时能产生巨大的有效能量,相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这种能量可表现为有效、致害、致利能量;(3)有效、致害能量的复合效应是形成洪水灾害链和灾害群,灾害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86.32×10^8元,有效致利能量的复合效应是蓄水、供水、发电、冲淤、航运等,将它们折算为货币每年直接和间接总价值达209.189×10^8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发挥三峡水库对洞庭湖防洪的有利作用,缓解其对湖区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对城陵矶河段的洪水进行情景模拟,并分析了3口洪道的分流现状以及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防洪的泄流要求.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洞庭湖的蓄洪功能、保护3口洪道的分流能力,仍是实现长江中游防洪安全的必要条件.由此,结合湖区城镇、产业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按人类活动集中区—扩大蓄洪区—蓄洪区—自然湿地的梯级层次提出了划分洞庭湖湿地区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区水旱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端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6(3):234-240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的历史水旱灾害灾情等资料,分析了本区水旱灾害灾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湖区降水量、江湖洪水的相互作用和人为原因三大因素的影响,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将会减轻本区水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目前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保育战略包括战略思想、战略原则与战略措施。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保育应遵循协调发展、和谐共赢,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统筹兼顾、纵横衔接,注重前瞻性与可操作性,保障重点、注重实施等原则;应从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保育的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保育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2016年东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和超Ⅲ类标准原因,指出实施河长制对水环境质量改善在明晰权责、出台精准方案和社会协同管理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东洞庭湖全面实施河长制面临来水复杂、基础科研欠缺和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推行河长制应当综合运用东洞庭湖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在工作制度上实现“一断面一河长”“一断面一档案”“一断面一策略”,考核措施上实现“一月一晒”“一季一督一通报”“一年一评”,重点整治东洞庭湖区域超标水体,充分运用基础数据信息和公共网络平台,引导公众参与,注重经济手段的调节和引导,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鄱阳湖大汊湖采集的200 cm土壤沉积物剖面样品(DCL剖面),基于14C 测年建立时间标尺和粒度组分等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区300年来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300年来洪涝灾害可分为3个阶段:1680—1749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不明显,洪涝灾害少而稳定,大洪水年较少; 1750—1890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较明显,洪涝灾害频繁; 1891 aB.P.至今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洪涝灾害频繁,并且大洪涝年份多.鄱阳湖区300年来的干湿状况可划分为干燥—湿润—干燥.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遥感影像数据的洞庭湖蓄水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应用MODIS遥感影像、水位以及湖底DEM数据估算洞庭湖蓄水量.根据水体在近红外和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通过对MODIS数据NDVI指数和NIR波段分别设置阈值的方法来实现对洞庭湖水面的动态提取.根据洞庭湖流域各水文/水位站的水位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洞庭湖多个时段的水位空间分布.结合洞庭湖水面提取数据、水位插值数据和湖底DEM,估算洞庭湖蓄水量,并以此初步分析三峡截流前后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响应.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对洞庭湖蓄水量的估算,计算得出的水面面积、蓄水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洞庭湖蓄水量与城陵矶水位呈现明显的3次曲线关系,截流前后3年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0.915和0.928;截流后三峡工程调蓄功能初显,连续3年洞庭湖汛期累积水量占全年水量比重减小;与此同时夏末秋初三峡水库蓄水,下泄水量减少加剧了2006年洞庭湖流域夏秋连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童潜明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5):8-12
镉是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12种危害物质之一。已披露的资料表明,稻田土壤中镉含量大于0.87mg/kg,稻米中镉含量大于1.13mg/kg,长期通过食物链可导致人出现镉中毒病症。洞庭湖区浅层土壤中镉含量均值为0.36mg/kg,深层土壤中均值为0.14mg/kg;稻米中镉含量早稻均值为0.06mg/kg,晚稻均值为0.16mg/kg。洞庭湖区农田按现镉水平及种植的现水稻品种来看,稻米食品是安全的。但是如果稻田土壤镉还在累积,又种植富集镉强势的超级杂交稻,那么难免有一天会出现稻米食品不安全,因此不使现在水稻土壤有镉的累积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