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精制胡麻卵磷脂进行了化学反应鉴别,反应呈阳性;并进行了酸值、碘值、丙酮不溶物、乙醇可溶物等项目的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扫描胡麻卵磷脂样品和磷脂酰胆碱标准品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样品与标准品在官能团区及指纹区吸收峰峰形及峰位置吻合.紫外光谱扫描发现胡麻卵磷脂样品207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及校准曲线法,测定了样品中磷脂酰胆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0102-0.0512mg/mL浓度范围内,磷脂酰胆碱吸光度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04),平均回收率为99.09%(RSD=0.84%),样品中磷脂酰胆碱含量为88.6% (RSD-0.3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卵磷脂样品中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快速测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稀土离子Nd^3+,Gd^3+和Yb^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三种稀土离子的掺入都使磷脂的凝胶-液晶相转变温度明显升高,同时相变的协同隆降低。稀土离子与磷脂极性头部的PO2^-基团产生了键合作用,这种键合稳定,不受磷脂质体相态的影响。无论在凝胶相或液晶相,稀土离子的掺入都增加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构象有序度。 相似文献
3.
磷脂酰胆碱(PC)是人和动物血液中大量存在的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磷脂,它和鞘磷脂一起形成了不同大小的密度脂蛋白,对血液中胆固醇等分子的转运和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脂蛋白中磷脂的组成和形态变化与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和老年痴呆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磷脂的组成形态将有助于明确磷脂的生物化学作用.该文采用一维(1D)和二维(2D)NMR技术对PC所形成的SUV(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PC磷脂头部氮甲基的检测分析,发现PC所形成的SUV为较为稳定的双层结构,这表明通常的磷脂脂蛋白可能是一种双层膜结构,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单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测定不同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的含量。采用Lichrospher Diol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正己烷-异丙醇-水(29.5:59:11.5,V/V/V)为流动相A,正己烷-异丙醇(43:57,V/V)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漂移管温度85℃,气体流速2.7L/min。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在0.299—2.99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2%,RSD为0.89%。不同厂家产品中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含量为0.92—1.34mg/mL。方法准确、方便,可以准确测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LB技术,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对磷脂酰胆碱单分子成膜质量和分子的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此础上对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组成的复合膜的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AFM对磷脂酰胆碱分子LB膜的分子构象和二维排布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因素温度、pH、浓度及胆固醇对于气液界面上磷脂酰胆碱的分子构象的结构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条件能够得到具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磷脂酰胆碱LB膜. 相似文献
6.
7.
8.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分子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的Langmuir膜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膜模拟体系,其手性结构及其与外来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维生素B2(VB2)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代谢障碍引起的脂质沉积性类疾病中有大量的实例应用,经常在一些特殊的临床症状中有出乎意料的治疗奇效。目前,VB2如何参与到膜上生物事件的过程和细胞乃至生命的作用过程中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VB2分子与磷脂分子靶标的立体相互作用,其可能发生的手性分子识别现象会在许多生物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综合二次谐波-线二色光谱(SHG-LD)、Langmuir膜天平和布鲁斯特角显微镜(BAM)技术初步研究了VB2和DPPC分子在气液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分别从气液界面上介观水平和宏观水平上互补表征脂质分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分子骨架自组装的结构。压缩等温线发现纯水界面L-DPPC和D-DPPC液态扩展相/液态凝聚相(LE/LC)共存阶段的膜压几乎不变,race-DPPC的共存相膜压区域稍微缩短,VB2水溶液界面上race-DPPC的LE/LC共存相消失。此外,弹性模量研究表明VB2分子可以提高L-DPPC单分子层膜的弹性模量,但降低D-DPPC和race-DPPC单层膜的弹性模量。结合SHG-LD研究发现,在膜压13 mN·m-1下,L-DPPC在纯水和VB2水溶液界面上表面手性过量值(DCE)保持不变。与纯水界面相比较,D-DPPC在VB2水溶液上DCE值出现反转,而race-DPPC的DCE值则不随亚相改变而变化。相同膜压下,BAM观察到单一手性相互作用使得L-DPPC和D-DPPC在纯水界面上各自组装成不同枝臂弯曲方向的手性三叶草微畴(microdomain)。VB2诱导D-DPPC微畴,使其直径增大1~2倍。同时,VB2也诱导了race-DPPC单层膜上近似圆形状的微畴伸展,并长出了三条有曲率的枝臂。对此可以解释为VB2降低了非单一手性相互作用的能量,使得race-DPPC出现手性相分离。与此同时,VB2也诱导了race-DPPC单层膜微畴的手性结构发生变化。该研究有助于理解VB2调节磷脂膜横向组织结构的分子机理,在细胞膜界面发生的过程中,脂层单层的二维特性和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决定了生物分子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LB技术对表面压力-面积(π-A)曲线进行了测量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研究了胆固醇对磷脂酰乙醇胺单分子层的影响。π-A曲线分析表明,随着胆固醇的增加,加速了相变的发生,促进膜稳定状态的形成。AFM观察结果表明,随着胆固醇比例的增加,混合膜呈现从点状结构向较大的片状与网状共存结构的转化,最终纯胆固醇形成高度紧密的膜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将显色剂直接加入到展开剂中进行碳水化合物薄层分析的新方法,该法仅用一种溶液兼做“展层-显色”液,使展开与显色并为一步完成,简化了手续,节约了试剂,尤其减少了展开剂与显色剂喷洒对环境的重复污染。样品斑点色度均匀而清晰,避免了显色剂喷洒不匀而造成的弊端。在同一层析板上,不同样品具有不同的Rf值,而且斑点的色度也有差别,故既利于分离,又利于定性。新方法对微型层析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建立了碱熔-离子色谱测定褐藻中硫酸根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NaOH熔剂,置于马弗炉500℃碱熔45min,经溶解,离心分离,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IonPac AS11-HC,以KOH为淋洗液,设置梯度淋洗程序,淋洗液流速为1mL/min。在所选实验条件下,硫酸根在0.4—400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1,相对标准偏差为2.42%,检出限为0.6mg/kg,回收率在92.17%—109.0%之间。实验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结果准确,精密度高,适合于褐藻样品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样品分析结果显示褐藻硫酸根含量丰富,尤其是羊栖菜,平均硫酸根含量达40.54g·kg^-1。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滴注液中黄芩甙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芩甙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好,回收率为96.03%-102.4%,相对标准偏差为1.24%。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