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ZD—1型接触应力传感器及其微机控制的测量、处理、显示系统(以下简称 ZD—1系统),是由上海城建学院完成的上海市高教局项目“工程结构中结点、接触应力及接触应力传感器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之一。ZD—1系统是采用压电薄膜为测力转换元件,用接口与微机相连。该系统专门用于测试接触应力,由于传感器探头本身很薄,可插在待测应力的接触面间而几乎不改变原来的应力状态。结果可直接从微机中读出,也可用曲线或图象表示,并可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2.
非接触式气体润滑密封变形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针对离心泵用非接触式螺旋槽气体润滑密封,通过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描述密封端面间气体流动的雷诺方程,计算了不同约束、不同结构的静密封环和配对动密封环的力变形、端面泄漏量、开启力及气膜刚度等参数,分析了变形对密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封环的力变形使得端面气膜形状大多呈发散型,约束对其变形大小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约束可以减小密封面转角、提高气膜刚度、增强密封工作稳定性;变形对密封的开启力影响不大,但变形导致泄漏量增大,并明显改变气膜刚度。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P110T油套管材料的单轴拉伸高温蠕变试验,分析了P110T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拉应力作用下的蠕变力学特性;运用约束最小二乘法建立了P110T材料蠕变速率的解析解数学模型,并根据材料松弛与蠕变的特征关系建立了P110T材料松弛力学规律的数学模型;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得到了P110T油套管特殊螺纹密封面松弛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接触应力条件下,温度越高,应力松弛变化现象越明显;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初始接触应力越高,密封失效所需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4.
刘伟 《力学季刊》2022,43(3):651-658
传统Bingham模型适用于描述蠕变的前两个阶段,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岩体蠕变的三个阶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定常Bingham蠕变模型,并推导出其蠕变本构方程.该模型在传统Bingham模型的基础上串联一个非定常黏壶元件,并考虑岩体弹性模量及原有黏壶元件蠕变参数的非定常化.基于该模型对泥岩的蠕变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及参数辨识,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可以准确地描述泥岩蠕变的三个阶段,并实现了在数值软件中的应用,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蠕变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5.
一种惯性测量装置火箭橇试验误差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惯性测量装置火箭橇试验可以提供大过载环境,为标定加速度计高阶误差项系数提供必要条件。为了利用位置外测信息准确辨识加速度计高阶误差项系数,提出一种针对火箭橇试验的惯性测量装置误差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在给出加速度计高阶误差模型后,该方法通过建立惯性测量装置位置遥测误差和误差模型参数间的线性函数关系构建位置环境函数,之后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误差系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辨识加速度计高阶误差项参数上具有很高的精度;应用该方法对一次火箭橇试验数据进行误差分离后,通过对解算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证明了辨识出的高阶误差项系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端盖法兰的螺栓预紧力选择是密封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中通过估算端盖法兰弯曲振动的等效刚度和等效质量,建立了考虑端盖弯曲振动的法兰结构响应双弹簧分析模型,获得了与实验数据一致性较好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果。总结了端盖轴向振动、弯曲振动引起的密封面位移随预紧力、端盖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发现随预紧力增加,密封面间隙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极值;端盖弯曲变形是影响该极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探索,机械密封技术已成为保证涉海装备正常运行和海洋开发可靠进行的必备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作者从摩擦学和动力学等角度综述了涉海装备用机械密封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从密封界面效应、多场耦合、动力学特性和密封面表面织构等几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与讨论,对机械密封相关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指出了涉海装备用机械密封技术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为今后涉海装备用机械密封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基础,对提高涉海装备用机械密封性能及装置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峰结构函数表征磨损表面形貌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雁 《摩擦学学报》1998,18(1):53-59
利用复位测量技术对工件在磨损过程中进行跟踪复位测量,精确地测定出工件线磨损量的变化,并且作出了结构函数的变化曲线.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用峰结构函数表征磨损表面形貌的变化过程,比目前所用其它各种参数更有效、更准确,而且即使不用复位测量方法,峰结构函数也能够准确地表征磨损状态,故其对于润滑剂研究、材料研究和工艺学研究等都具有比较好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虑随机模糊性时结构广义可靠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元件强度外载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模糊性而元件的状态具有确定性的分界线时,元件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可以表示成条件概率,这样就可以在考虑设计人员的经验的情况下降低元件的失效概率,算例结果证明了此结论;文中的另一个内容是给出了元件和结构的状态不存在明确界线时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客观地反映结构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0.
SHPB装置应用于测量高温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夏开文  程经毅 《实验力学》1998,13(3):307-313
SHPB(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装置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为人们普遍采用;但作测量材料的动态高温力学性能方面还存在诸多不便之处。本文研究了附有恒温加热炉的SHPB装置,利用一维应力波传播理论和传热学原理,修正了温度梯度场对波形测量的影响,从而使SHPB装置用于高温动态力学测量更为准确可靠;并实际测量了30CrMnSiA钢从室温到高温(600℃)的动态(1.5~4.0×103s-1)应力应变曲线。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材料交界面上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工程中有许多不同材料组成的结构。对这类复合结构,正确计算材料交界面上的接触应力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的位移有限元法得到的应力是不连续且欠准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不同材料交界面处的接触单元。应用虚位移原理和结合考虑材料交界面上的约束条件,文章建立了接触单元的刚度矩阵和等效荷载向量。该单元具有算法简单,程序容易实现的优点。计算实例证实了该单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Hertz 理论圆柱和平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圆柱与平面之间产生摩擦滑动接触时,基于Hertz理论,推导了平面内应力分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应力的分布,描述了应力分布的特点.在接触表面上,存在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拖动边的边缘,而最大压应力发生在导向边的区域.因此,如果接触平面因拉或压应力引起失效,首先会出现在接触表面;第一型裂纹的产生及扩展首先会发生在拖动边的边缘.剪应力,主剪应力及Von-M ises等效应力(当摩擦系数较小时)的最大值均会出现在接触体内,存在于导向边.因此,塑性滑移开始首先会发生在接触体内,然后,才扩展到接触表面.这些结论为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轮轨三维弹塑性接触应力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轮轨三维弹塑性接触应力的计算是研究轮轨接触疲劳的前提,本首次将CONTACT程序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考虑钢轨的真实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形成了统一的轮轨滚动接触算法和软件CMEF,快速、有效地计算钢轨中真实的弹塑性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数值方法在微动疲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华  周仲荣 《摩擦学学报》2000,20(4):317-320
对近年来数值方法在微动疲劳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评述,概述了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机理,指出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对微动疲劳性能起决定作用,详细介绍了目前接触问题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当前微动疲劳区域应力场计算的问题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打捆机驱动轮系统接触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ANSYS软件对打捆机驱动轮系统进行了三维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出了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并将其最大接触应力与应用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相吻合的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为系统的进一步精确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回转支承构件牵引滚动接触应力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转支承构件是重型机械的重要基础元件,其失效往往导致灾难性的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充分地了解回转支承构件牵引滚动接触应力分布特点,对于保证整机安全生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回转支承构件接触模型简化为轴线平行的圆柱体二维平面应变模型,从接触力学理论中McEwen关于轴线平行的圆柱体二维法向接触理论出发,重点讨论牵引滚动与常规法向接触状态的切向分布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推导出牵引滚动接触状态下接触区应力场各应力分量解析式,将McEw-en法向理论公式推广到法、切向复合分布力综合作用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表面拉应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摩擦系数越大则表面拉应力水平越高.最后,运用材料力学二向应力状态受力分析方法,计算了接触应力场最大剪应力位置、大小和方向角与深度的关系,发现与无表面摩擦情况相比,最大主剪应力发生位置变浅,幅值反而变小.  相似文献   

17.
The phenomenology of concentrated contact interactions, a rare but at times necessary occurrence to guarantee partwise equilibrium, is illustrated by means of examples taken from two-dimensional equilibrium problems where concentrated loads are applied to infinite bodies occupying either a half plane or the whole plane. Although the corresponding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s in linearly isotropic elasticity have been solved since long past, this phenomenology has remained latent so far.  相似文献   

18.
高温封隔器胶筒与套管接触压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岳澄  孙建军 《实验力学》1999,14(3):390-394
本文利用所研制的高温封隔器测试装置,应用高温电阻应变测试技术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油井高温封隔器胶筒与石油套管内壁接触压力大小和分布规律,为优化高温封隔器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Normal and tangential stresses acting over a contact interface of a tire driven on dry sand were investigated to exp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our model incorporating 2D FE–DEM with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PID) control. A simple averaging method for contact reaction was introduced: computational segments were defined over the lower half part of the tire circumference that translates without rotation with the tire; then the contact stresses were calculated segment by segment. For the analysis,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tire was in rigid contact mode and that it would travel on the model sand terrain in stationary cond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normal and tangential contact stresses with respect to the angle of rotation was t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vertical contact load, gross tractive effort, net traction, and running resistance of the tire by parametric (or semi-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ractive performance obtained through the parametric analysis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e result of tractive performance obtained directly using FE–DEM analysis. A forward shift of the consistent angle of rotation for maximum normal contact stress and that for maximum tangential contact str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slip from 22%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FE–DEM result.  相似文献   

20.
对有限长,外载荷又集中作用的轧辊,当其母线接触压靠性,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于是,根据弹性力学理论推导的无限长辊子相互压靠的接触应力“赫芝”解法无法得到充分应用。由于这个原因。该文提出了一个辊子接触应力非均匀分布模型假设,它是在横向满足半椭圆分布,而纵向为未可知的曲线分布,根据这个假设应用三维光弹性的应力切片法及有限元数值计算概念。导出了这类辊子接触应力的混合计算方法。作为一个应用实例,该文讨论了宝钢1420双平整轧机轧辊的接触问题,该轧机有六个辊子组成,上下三三对称,其中最外层为支承辊,中间是中间辊,下层是工作辊,工作辊与轧件接触,钢厂在板形控制研究中,十分需了解各辊子之间的接触应力,应用该文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接触面上理想的三向接触应力值。为厂方的板形控制工艺改进提供了极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