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测定锂盐中镁是采用8-烃基喹啉氯仿溶液在正丁胺存在下,将pH调至10,萃取二次,继用盐酸反萃取后进行测定。测定镉采用螯合树脂交换分离洗脱后与其它离子一起进行测定。国外也有用Wofatit Y-29多孔性聚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在含有0.25M8烃基啉溶液pH=11时,振荡一小时吸附的离子用HCl处理后测定Mg~(2+)及Cd~(2+)。我们利用0.1M二苯甲酞基甲烷(DBM)一苯溶液,在洒石酸钠存在下将pH调至11,同时萃出Mg~(2+)及Cd~(2+)与主体锂分离。0.4N HCl反萃取,镁萃取率为98.4%,镉为96.5%,回收率为95-105%,检测限为1×10~(-4)%,相对标准偏差3.2%。本法还可适用于氯化钠、钾、铷、铯样品中镁及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盐湖卤水中丰富的锂资源,提出了以磷酸三丁酯(TBP)-乙酸丁酯(BA)-FeCl3-260#磺化煤油体系协同萃取提锂的方法。针对该体系,考察了卤水酸度、nFe/nLi比以及温度对协同萃取过程的影响。根据锂离子及其它主要离子萃取率的变化,确定了最优萃取条件为:pH=2,nFe/nLi=3.0,T=20℃。在最优条件下,单级萃取率达到90%左右。同时,研究了萃取过程的热焓、吉布斯自由能及熵变等基础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萃取体系和条件下,锂的萃取反应为放热反应,萃取过程为熵减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磷酸三丁酯(TBP)作为主要萃取剂,4-甲基2-戊酮(MIBK)作为协助萃取剂,三氯化铁(FeCl3)作为共萃剂,以铝锂溶液体系作为试验对象,全面系统的研究了萃取剂的各组成成分、水相溶液的pH值、铁锂原子比、萃取相比、萃取时间以及静置时间对铝锂溶液中锂的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萃取反应的最佳反应参数:萃取相比为5∶2,铁锂原子比为2∶1,pH值为1.5,TBP体积分数为70%,MIBK体积分数为15%,萃取时间为10 min。在此条件下,锂的单级萃取率可达82%,锂铝单级分离因数可达51。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深入探索了铁锂共萃取效应,确定了反应产生的萃合物形态为LiFeCl4·2TBP·MIBK,并探究了萃合物形成过程中的键合方式。该萃取方法经济高效,适用于铝锂溶液中锂的分离。  相似文献   

4.
采用磷酸三丁酯(TBP)作为萃取剂、NaClO4作为共萃剂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取锂,考察了萃取温度、溶液pH值、相比和ClO-4用量等因素对Li+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卤水一次萃取的最佳操作条件为:萃取时间10 min,温度25℃,Vo/Vw=2.0,n(ClO-4)/n(Li+)=2.0,pH=5~8,Li+和Mg2+的最高萃取率分别为65.41%和13.31%,锂镁分离系数达到12.32.用水在Vw/Vo=1.0、50℃时进行反相萃取,Li+的反萃率达到81.52%,此时镁锂质量比由45.61下降至8.45.锂镁离子萃取过程呈放热效应,金属离子的萃入对TBP中H的化学位移没有影响,但会导致P O双键的红外伸缩振动吸收峰从1280 cm-1移至1264 cm-1.25℃时用斜率法测定Li+萃合物的组成接近2LiClO4.5TBP,反萃液经深度除镁后可制备碳酸锂.  相似文献   

5.
关于碱金属萃取化学的研究,文献报导较少,近年来我们对有关内容作了专题综述。其中锂的溶剂萃取虽早在卅年代Taylor等注意过,但嗣后研究不多。六十年代来用β-双酮类螯合剂萃取分离锂的研究有若干报导,一般均采用中性协萃剂构成协萃体系进行。如Lee报导用二苯甲酰甲烷[HDBM]与三辛基氧化膦仁[TOPO]协萃锂具有很高的选择性,锂与其它碱金属(如钠)分离系数高达570,但这些体系均需在相当高的pH(>11)条件下才能萃取锂,而对中性溶液,萃取率低,无实际意义。Seeley等研究了含氟β-双酮(HFDMOD)与TOPO在近中性时协萃锂,分配比高达20,β_(Li/Na)为1300,这是溶剂萃锂的一个新进展。其它萃锂体系选择性均不理想。由于β-双酮类螯合剂价格较贵,来源困难,而且在碱性条件下水溶性大,因此显然无  相似文献   

6.
用取代酚尤其是4-仲丁基-2-(α-甲苄基)酚(BAMBP)萃取铷和铯已引起很大的注意。萃取铷和铯最适宜的NaOH和BAMBP的浓度是1.0M。锂、钠离子没有明显萃取。加入试剂之前,如果加入适当量的酒石酸钠用作掩蔽剂,可防止镁和铁离子的沉淀。本法成功地应用于卤水中定量测定铷和铯,其检测限比一般方法低,相对误差±6%。方法快速、简便、灵敏。我们原先采用大粒度磷钼酸铵富集后,用碱溶解再以BAMBP萃取进行测定。以后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高镁锂比卤水中提锂,需要解决锂镁分离,本文用二苯并-14-冠-4(DB14C4)来达到此目的。用超声波合成法,在常温、短时反应条件下以42.22%的产率得到DB14C4。对DB14C4采用高斯频率计算与其实测红外光谱比对来确定产物结构。考察了DB14C4及其与有机磷酸酯协同配位萃取对锂镁分离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的DB14C4对锂离子的萃取率仅为2%,对锂镁混合液中锂离子的选择性系数为1.20。当DB14C4与有机磷酸酯构成的协同体系【即DB14C4与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B2EHPA)】,则对锂离子的萃取率增大到36%,选择性系数增加到6.17。动态液膜迁移实验也证实了协同配位体系能增加其对锂离子的选择性,当DB14C4与B2EHPA摩尔比为2∶1时,动态迁移选择率达到9.7。  相似文献   

8.
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产于青藏高原上的狭果茶蔗种子中脂肪酸进行萃取,其萃取率为12%。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对萃取的脂肪酸进行了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在90%以上。其中α-亚麻酸(α-Linolenic aeia)为27.4%,γ-亚麻酸(γ-Linoleic aeia)为4.93%,亚油酸(Unoleic aeia)为32.61%。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定的锂的反相萃取柱色层分离法,以聚四氟乙烯(701)为载体,0.186M二苯甲酰甲烷(DBM)-12.5%磷酸三丁酯(TBP)的16.7%十二烷-70.8%乙醚溶液为固定相,2M NH_3·H_2O及水为杂质淋洗液,1%NaCl作锂的解脱液,可使锂与铜、镍、钴、钙、镁、铝、铋、铷、铯、镉、锰、钒、铌、钽等元素定量分离,最后用钍试剂Ⅰ分光光法测定锂(也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此法不仅分离效率高、回收率高(可达100%),而且简便、快速、易于普及,能用于盐卤及矿石等试样中锂的测定,也可用于锂的提制(仅需将锂与钠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王浆啤酒中10-羟基-2-癸烯酸含量的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富集蜂王浆中的10-羟基-2-癸烯酸,以甲醇-水-磷酸(体积比为50:50:0.5)为流动相,ODS柱分离,用紫外检测器于215nm处检测。10-羟基-2-癸烯酸的浓度在0.5-100.0μg/mL范围内与其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回收率为98%-108%,RSD为2.1%。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二乙铵(DEDTC)/甲基异丁基甲酮(MIBK)pH5.7萃取体系,预浓缩以后,用原子吸收法在RbCl、 CsCl、 Sr(NO_3)_2、H_3BO_3、NH_4NO_3、NaBr、KI、Li_2CO_3、NaCl、KCl、CaCl_2、MgO、BaCl_2、KH_2pO_4、KNaC_4H_4O_6、C_6H_6O_7等盐类中测定痕量的锰、铬、铜、锌、镉、铁、钴、镍、铅等九个元素,其中应用于前面七个样品是我们提出的。检出限为1×10~(-4)%,九个元素的回收率在93~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7)为2.7%。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快速测定可可麦汁中3种吡嗪类物质(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和2,3,5,6-四甲基吡嗪)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固相微萃取头对萃取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所得最佳萃取条件为:在60℃下,采用75 μm CAR/PDMS萃取头对麦汁样品萃取40 min.本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23~ 0.056 μg/L,线性范围1~500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3.6%~6.4%;回收率为95.4%~102.7%.本方法应用于样品检测,发现可可麦汁中吡嗪的浓度与原料中可可粉的添加量正相关,显示了很好灵敏性.  相似文献   

13.
用二乙铵-N,-N'-二乙基二硫氨基酸脂DEDTC/MIBK在醋酸缓冲液(pH:4.65)萃取体系萃取富集,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LiCl、NaCl、KCl、RbCl、CsCl、CaO、MgCl_2中痕量的铜、锌、镉,铁、钴、镍、铅。研究了基体对萃取及测定的影响和络合物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稳定时间等作了探讨。本法可测定1.10~(-4)~10(-5)痕量元素,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为5%)。  相似文献   

14.
梁小丹  赵发琼  马宇宇  曾百肇 《分析化学》2012,40(10):1579-1583
在0.1 mol/L吡咯-0.1 mol/L对甲苯磺酸-4g/L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水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丝表面制备了新型聚吡咯-离子液体(Polypyrrole-ionic liquid,PPY-IL)涂层.此涂层呈菜花状结构,粒度比PPY小.以5种苯类化合物(即1,2-二甲苯、1,2,4-三氯苯、1,2-二氯苯、1,2,4-三甲苯和1,3,5-三甲苯)为目标分析物,对所得萃取头性能进行了考察.在优化的实验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0 min;搅拌速率:600 r/min; NaCl浓度:0.2 g/mL)下,对这些苯类化合物进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800 μg/L,单根多次萃取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5%(n=5),多根萃取头平行萃取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5%~12.4%(n=5).PPY-IL萃取头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使用150次后萃取性能仅有很小的变化;在温度升至290℃时不分解.与聚吡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头相比,本萃取头对这些苯类化合物有更高的萃取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静  邵晓玲  常真  吴向阳  张祯 《分析化学》2012,40(8):1257-1261
三氯生(5 Chloro-2-(2,4-dichlorophenoxy) phenol,TCS)是一种新型环境水体污染物,具有潜在的生态与健康风险,因此发展合适的分析方法来检测水环境中这类化合物极其必要.本研究以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离子液体( [C8 MIM][PF6])为萃取剂,基于中空纤维的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方法,结合HPLC/UV用于环境水样中TCS的分析测定;通过对各参数(萃取剂、供体相的体积、供体相pH值、离子强度、萃取时间等)的优化在最优条件下(样品相体积为50 mL,pH值2,盐浓度为0.2 mol/L,200 r/min振荡萃取8 h),获得了较高的富集倍数(907倍)、较低的检出限(0.05 μg/L,RSD=7.4%,n=6)和较好的线性范围(0.1~100 μg/L);以4种环境水样加标实验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其回收率可达94.2%~108.5%(RSD=5.5%~8.0%,n=6);本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水体中痕量TCS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同时测定饮用水源水中2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用75 μm CarboxenTM-Polydimethylsiloxane(CAR-PDMS)固相微萃取柱顶空萃取水样中的VOCs,VOCs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采用内标法定量.对萃取柱涂层、样品盐度、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VOCs的检出限在0.03~0.31 μg/L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0.996(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除外).对饮用水源水实际水样0.50μg/L和1.00 μg/L两个加标浓度水平的回收率进行了测定,三氯甲烷回收率均值分别为104%和142%,其余VOCs回收率分别为90.0%~120%和88.0%~110%,除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外,其余VOCs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0%(n=6).该方法适用于饮用水源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型溶胶 -凝胶富勒烯C60 涂渍的萃取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法 ,研究了用模拟唾液浸泡塑料玩具溶出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的固相微萃取(SPME)条件 ,并对聚氯乙烯玩具制品的模拟唾液浸泡液中增塑剂进行了分析和测定 ,方法的检出限为1.02μg/L ,实际样品的检出限为10.2×10-6(w) ,相对标准偏差RSD=10.5 %(n=7)。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胶囊化技术制备三辛胺(TOA)的明胶-海藻酸钙复合膜胶囊,考察其在硫酸介质中萃取Cr2O72-的传质动力学.通过对渗透系数的测定,得出了适于微胶囊萃取的最佳条件: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0.7%,明胶质量浓度为5%-6%,V水/V油=3 :2。  相似文献   

19.
以往,在锂云母-石灰石烧结法生产锂盐的过程中,氧化钙的测定是在pH=12时,用钙指示剂EDTA滴定法。然而物料中所含氟及锂等,使终点变化不敏锐,测定结果不稳,不能正确地指导生产。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改用钙黄绿素-酚酞指示剂,待测溶液中氟量达50毫克也不干扰。原方法酸溶样后需沉淀  相似文献   

20.
姜黄超临界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液相色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姜黄超临界提取物中的3种主要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条件:用Hypersil C18为分离柱,甲醇-水(体积比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428nm,柱温40℃;姜黄素进样量在0.12~1.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形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102%,重现性的RSD为1、74%(n=6)。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姜黄提取物中含对二脱甲氧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姜黄提取物中的总姜黄素含量约为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