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偏氯乙烯的热不稳定性被用作制备含碳材料的前驱体。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在线检测功能,原位测定了聚偏氯乙烯热分解动力学过程的红外谱图,分析并计算了聚偏氯乙烯分子链中C-H和C-C1键断裂的反应活化能,得到了聚偏氯乙烯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聚1,1-二氯乙烯(PVDC)热解产物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炔是一类新型的功能材料。本工作以PVDC为原料采用直接加热脱氯化氢的方法探索制备碳块的可能性,经热重分析(TGA)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加热产物中存在碳炔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传统研究材料热稳定性的方法包括热失重(TG)(热介电法、热电阻)、真空安定性(VST)、差热分析(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其中,TG是测量炸药重量变化与温度的函数关系,ST是测量真空状态下炸药热分解所产生的气体量,DTA和DSC是测量炸药在不同温度下,由于发生相变所表现出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以上这些方法得到的是炸药热性质的宏观信息,而无法反映炸药在不同温度下的微观化学变化。原位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新兴的动态研究方法。该方法结合ir原位实时监控和红外光谱精确分析物质化学结构的优点,通过实时跟踪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变化,测定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羰基红外伸缩振动模式(νC=O)。研究发现:玻璃转化温度(Tg)以下时,PET的νC=O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1700cm~(-1)、1709cm~(-1)和1718cm~(-1),而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313~343K),其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顺序为:1709cm~(-1)1700cm~(-1)1718cm~(-1);而当在Tg以上时,PET的νC=O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1709cm~(-1)和1718cm~(-1),而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353~393K),PET的νC=O红外吸收强度变化快慢顺序为:1718cm~(-1)1709cm~(-1)。本项研究拓展了ATR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在PET高分子材料热变性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原位红外光谱法是近十几年来新兴的一种动态研究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原位实时监控和红外光谱精确分析物质化学结构的优点,通过实时跟踪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变化,测定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温度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HMX炸药在5℃/min升温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得到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聚己内酰胺(PA6)和1-溴正十六烷为原料,利用N-烷基化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烷基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采用DSC和FTIR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烷基取代度的PA6C16的热转变行为。DSC结果表明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的十六烷基侧链可以结晶,且低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L)侧链结晶的熔点高于高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H)。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A6C16-L侧链的亚甲基呈正交晶堆积,而PA6C16-H的侧链亚甲基则呈六方晶堆积。变温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伴随着侧链结晶的熔融,PA6C16-H的主链构象发生明显改变,而PA6C16-L主链的构象则未显示出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中红外反射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快速定量分析葡萄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IR)和衰减全反射(ATR)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算法,建立了一种同时快速测定葡萄酒中总酚含量、滴定酸度、pH值和酒精度的方法。通过光谱预处理方法、异常值诊断和建模参数的优化,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各指标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总酚含量、滴定酸度、pH值和酒精度模型的相关系数(r2)依次为0.9356,0.9649,0.9935,0.9837;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依次为:0.445,0.378,0.087,0.507。t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大于0.05)。  相似文献   

8.
聚富马酸二羟丙酯(PPF)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线形不饱和聚合物,其分子链上的双键在适当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与其他烯类单体进行交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交联体,对组织起到支撑作用。先合成了中间体低聚物-富马酸二羟丙酯(PFP),然后采用熔融缩聚的方法通过低聚物PFP合成了聚合物PPF,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癸二酸二羟丙酯(PSP),再使PFP和PSP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包含癸二酸二羟丙酯链段的新的聚富马酸二羟丙酯的共聚物——聚(富马酸二羟丙酯共聚癸二酸二羟丙酯)P(PF-co-PS)。在合成的过程中用FTIR对中间体富马酸二丙二醇酯、癸二酸二羟丙酯以及PPF和P(PF-co-P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低聚物逐渐转化为聚合物PPF或P(PF-co-PS)。  相似文献   

9.
偏最小二乘法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偏最小二乘法(PLS)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计量方法,它综合了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和主成分回归法(PCR)的优势,具有预测能力强和模型相对简单等优点。PLS使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算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文章介绍了偏最小二乘法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的应用,对改进算法,如移动窗口PLS(MWPLS)、稳健PLS(RPLS)、加权PLS(WPLS)和非线性PLS等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应用PLS时数据的预处理、变量的选择、噪声的处理和非线性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黄铁矿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铁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的主要来源。研究黄铁矿氧化有助于揭示其产生污染的机制。通过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与黄铁矿中所含碳酸盐(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设计实验,实现了黄铁矿在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中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通过对反应生成的CO2进行原位表征,发现黄铁矿在空气和水中均存在明显的氧化作用,二者的氧化速率随时间而下降,差别在于,黄铁矿在水环境中的氧化速率下降较之在大气中显著,表明黄铁矿在水中的氧化较之在大气中要慢。在衰减全反射测量中,2 350 cm-1处表征CO2的双吸收峰的选择性好,并可实现原位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4种道森结构的杂多酸和3种芳香杂环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了11种新型电荷转移多金属氧酸盐,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杂多酸形成电荷转移盐后,杂多阴离子的结构略有畸变但仍保持道森结构;有机给体和杂多阴离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金娥  张海容 《光谱实验室》2005,22(6):1322-1324
微波法提取的螺旋藻多糖,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盐溶液分级,得不同级分螺旋藻多糖S1、S2、S3。通过浓硫酸法和氯磺酸甲酰胺法合成了螺旋藻硫酸酯化多糖SL1、SL2和SL3,用IR对产物结构作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黄萍  张丽莉  卢嘉春 《光谱实验室》2006,23(6):1191-1193
用碱脱去聚卤代烯烃中的卤化氢是制备碳炔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本工作分别以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共聚体)、聚偏氯乙烯(均聚体)为原料,用氢氧化钾脱氯化氢制备碳炔,并利用红外光谱研究各产物中碳炔结构的变化规律,探讨碳炔制备的影响因素,总结得出均聚偏氯乙烯更适合用作制备碳炔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掺杂Y^3 和Gd^3 的Phen-Eu(Ⅲ)二元固体配合物,确定了它们的组成,测定了固体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首次探讨了掺杂Y^3 和Gd^3 的Phen-Eu(Ⅲ)二元固体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将片状壳聚糖溶解制成凝胶 ,冷冻分离 ,洗涤 ,DMF-苯蒸馏除水后 ,以氯磺酸 - DMF为磺化试剂 ,在适当条件磺化 ,获得水溶性良好的磺化壳聚糖 ,用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6.
谱峰相对强度比法在碳炔含量测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炔材料是一种不溶不熔高聚物 ,红外谱图是最简易的一种分析测试工具。将 C—H键的振动峰面积与 C C键的振动峰面积相关联 ,用谱峰相对强度比法测定不同制备条件下产生的碳炔材料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两者比值对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可用作碳炔材料制备中实验条件的优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吴克琛 《光谱实验室》1999,16(2):126-128
应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准确计算了尿素分子的红外光谱,得到分子的振动频率和红外振动强度与实验值相符。在分子红外光谱计算的结果基础上估算了尿素晶体的红外吸收截止波长,其值为1.40μm,与测量的符合得很好。对光学晶体红外透过窗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阳离子香豆胶热裂解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香豆胶原粉、阳离子香豆胶的红外光谱归属,并测定了它们的热失重及相应热效应峰值的红外光谱(TG-IR)。根据不同温度下阳离子香豆胶光谱基团的吸收峰变化和热失重-红外光谱的分析,推断该样品可能的热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