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测定了苯在五种积炭量不同的催化裂化衰化系列催化剂上的保留体积, 发现它们的logV~g对1/T直线有一共同交点。这是吸附色谱中同一吸附剂上吸附质为同系物时存在色谱交点的延伸。这是将色谱交点规律应用于失活催化剂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苯在五种积炭量不同的催化裂化衰化系列催化剂上的保留体积,发现它们的logV_g对1/T直线有一共同交点。这是吸附色谱中同一吸附剂上吸附质为同系物时存在色谱交点的延伸。这是将色谱交点规律应用于失活催化剂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姬浪  周望岳 《催化学报》1987,8(2):130-137
用脉冲色谱吸附技术考察了丁烯和丁二烯在六种铁系氧化物、P-Mo-Bi/SiO_2和Sn-P-Li催化剂上的动态化学吸附。所得吸附等温线、吸附速率常数以及计算的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揭示了不同类型氧化物催化剂上,丁烯氧化脱氢反应性能存在差异的某些原因。试验结果揭示了铁系氧化物催化剂不同晶相之间的异同和联系,从一个角度解释了工业用H-198尖晶石催化剂和P-Mo-Bi/SiO_2催化剂放大效应不同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苯、甲苯、乙苯、二乙苯在四种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保留体积。这些催化剂都被用于研究从苯和乙醇合成乙苯的反应中。发现了苯、甲苯、乙苯的logVg-1/T直线都有共同交点。证明了气相色谱中同系物交点的一般原则, 可以用在催化反应的研究中,从而为该反应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苯、甲苯、乙苯、二乙苯在四种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保留体积。这些催化剂都被用于研究从苯和乙醇合成乙苯的反应中。发现了苯、甲苯、乙苯的logVg-1/T直线都有共同交点。证明了气相色谱中同系物交点的一般原则, 可以用在催化反应的研究中,从而为该反应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扰动应答原理,应用色谱技术可同时获得物质在多孔性催化剂床层中的传递和吸附系数。这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分析方法。目前用得较多的数据处理方法是矩量分析法、富里叶分析法和传递函数法。本文用矩量分析法求得了H_2在B-204催化剂上的传递和吸附系数。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苯、甲苯、乙苯、二乙苯在四种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保留体积.这些催化剂都被用于研究从苯和乙醇合成乙苯的反应中.发现了苯、甲苯、乙苯的 logV_g-1/T 直线都有共同交点.证明了气相色谱中同系物交点的一般原则,可以用在催化反应的研究中,从而为该反应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在推导出适应于甲烷化反应体系非线性动态分析不同吸附物种动力学参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优化出工业镍铝甲烷化催化剂上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一氧化碳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镍铝催化剂上吸附可逆氢要比吸附一氧化碳快2.2倍左右。该结果为镍铝催化剂上甲烷化产物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一氧化碳的吸附这一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镍铝催化剂上甲烷化是可逆吸附氢与不可逆吸附一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不可逆吸  相似文献   

9.
研究吸附质在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器上的传递和吸附系数,对研究非均相催化剂的性质,提高催化剂的效能,以及为反应器设计提供基本数据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用传统的稳态方法求出传递和吸附系数,外推到工业条件下使用,一般是不太可靠的。如果用色谱技术,就能在比较接近工业操作的条件下获得传递和吸附系数,因而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Rh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C2含氧化物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原位红外光谱考察了Rh-Mn-Li-Fe/SiO2和Rh/SiO2催化剂表面上CO的吸附态及CO加氢反应过程中吸附物种的变化. 结果表明,CO在Rh/SiO2催化剂上仅有线式吸附态存在,而CO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既有线式吸附态存在,又有孪生吸附态存在. 这说明Rh-Mn-Li-Fe/SiO2催化剂中Rh的分散度较高. 经CO加氢反应(3.0 MPa,593 K)后,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可观测到C2含氧化物前驱物种的吸收谱带,而在Rh/SiO2催化剂上未观测到相应的谱带; CO在这两种催化剂上主要以线式吸附态存在,孪生吸附态基本消失. 结合催化剂对CO加氢的催化性能,可以认为线式吸附的CO对生成C2含氧化物有贡献. Rh-Mn-Li-Fe/SiO2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由于助剂的存在削弱了其表面吸附CO的 C-O键,促进了CO的活化,从而有利于C2含氧化物前驱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得到了适应于一氧化碳加氢加压体系非线性动态分析不同吸附物种动力学参数的模型,并优化出工业铜锌催化剂上合成甲醇反应中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一氧化碳的吸附速率常数及吸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铜锌催化剂上吸附可逆氢比吸附一氧化碳快7倍左右。由于铜锌催化剂上甲醇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可逆吸附一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铜锌催化剂 可逆吸一氧化碳的表面浓度随气相一氧化碳分压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加压将有利于合成甲醇  相似文献   

12.
彭峰  黄仲涛 《催化学报》1998,19(1):67-69
CO在NiZn/C催化剂上的可逆吸附彭峰黄仲涛(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广州510641)关键词一氧化碳,可逆吸附,吸附热,镍,锌,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分类号O643/O647化学吸附是分子与催化剂表面原子间形成吸附化学键,具有选择性,是多相催化...  相似文献   

13.
实验已经发现,CO在不同金属上具有不同的吸附特性,这种吸附特性对于CO参与的反应是重要的。由于金属对CO的吸附和活化能力的差异,导致产物分布的明显区别。如在Cu—ZnO催化剂上,CO+H_2主要生成醇类产品,而在钴和铁催化剂上,还生成烃及其他化合物。前文测定了CO在Cu-Co-Fe催化剂上的吸附热及其行为。为了进一步研究C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特性,本文从脱附动力学角度,对CO在此催化剂上的吸附种类进行考察,得到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吸附柱色谱新方法制备Au/AL2O3催化剂,并用于低温CO氧化反应,考察了Au盐溶液pH值及其与载体的液固比、载体比表面积和竞争吸附质等对Au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u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液崮比为6,优先吸附丙酮制得的催化剂Au颗粒大小分布均匀,粒径为5 nm左右,在-25℃即可实现CO完全转化.载体AL...  相似文献   

15.
镍基催化剂上变换-甲烷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了用脉冲色谱、TPD和TPR、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变换-甲烷化反应的实验结果,得到了这一反应机理的重要信息:H_2O在镍基催化剂上为离解吸附;适量水的预吸附有利于CO的离解与反应;CO离解生成的表面碳是变换-甲烷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体,而桥式吸附的CO则是CO离解和进行变换-甲烷化反应的活化吸附体;表面氢的存在是生成最终产物甲烷不可缺少的条件,根据这些结果,给出了变换-甲烷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负载型Pd/Al_2O_3和Pd/MgO催化剂,借助于CO探针分子,用原位FT-IR研究了不同状态的硫对催化剂上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在多位活性中心上的硫(一般是不可逆吸附硫)除了屏蔽本身所在的活性点外,对周围单活性中心还具有电子效应;吸附在单活性中心上的硫(主要为可逆吸附硫),主要以屏蔽效应影响催化剂的性质,载体上的硫对活性组分的电子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r(Ⅵ)在CdS光催化剂上具有较强的暗态吸附,适当的热处理会增强Cr(Ⅵ)离子的吸附;在未经热处理的CdS催化剂上,Cr(Ⅵ)的吸附表现为接近于一个吸附单层的特征,而当催化剂经过了300℃的热处理,Cr(Ⅵ)离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会增加,吸附表现为超过一个单层的特征。热处理过程同样会增加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对于整个光催化反应而言,吸附过程是反应的控制步骤。Cr(Ⅵ)的光催化还原伴随CdS催化剂的光腐蚀。  相似文献   

18.
用过渡应答法研究了乙烯、苯在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烷基化反应机理。实验表明,在345℃时,乙烯吸附于催化剂上,苯在催化剂上为弱吸附。乙苯生成后立即从表面脱附,任何中间物都无动力学意义的吸附,都不构成控制步骤。这一结果解释了前述动力学方程。 在反应与接近反应温度下,主要吸附物乙烯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速度可以用耶洛维奇方程描述,并求得了有关的耶洛维奇参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脉冲色谱法研究了异丁酸(IBA)在Fe-Pb-磷酸盐催化剂上的可逆吸附及不可逆吸附规律以及H2O预吸附对IBA不可逆吸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异丁酸在此催化剂上吸附及氧化脱氢反应机理提供某些信息。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uβ催化剂上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机理,考察了甲醇、一氧化碳和DMC的单独吸附及混合气吸附。结果表明,Cuβ催化剂上只存在一种活性位,位于六元环中;氧气能够氧化吸附态的甲醇产生甲氧基和水;DMC吸附在Cuβ催化剂上时,以羰基中的氧原子吸附在活性位上更加稳定;反应存在生成单甲氧基物种和双甲氧基物种两条路径,单甲氧基物种与CO反应生成单甲基碳酸盐物种(MMC),MMC再与甲氧基反应生成DMC;CO插入双甲氧基物种也可以得到DMC。在Cuβ催化剂上更倾向于进行CO插入双甲氧基物种这一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