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彩色电视摄象镜头的分光棱镜组简称分光棱镜或分色棱镜。它由四块棱镜和一块平面玻璃板胶合而成,其胶合有特殊性。在具体介绍胶合工艺以前,先来谈谈分光棱镜的结构和分光特性。分光棱镜的结构原理和分色顺序如图1所示。图中的d面为第一分色面,f面为第二分色面。d面法线与光轴的夹角为15°,f面法线与光轴的夹角为18°。第一棱镜的入射面α垂直于物镜的光轴。b面和c面、d面和e面之间都要求有5~10微米的空气间隙。入射光线进入棱镜后在d面上分  相似文献   

2.
辛似波 《光学技术》2003,29(2):201-203
介绍了BBG602棱镜组的加工工艺。在BBG602棱镜组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影响棱镜组精度的因素很多,因此棱镜组胶合过程的控制贯穿了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对棱镜组转像规率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胶合过程对指导棱镜组加工的重要性。通过用该方法加工棱镜组,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找出双目显微镜分光棱镜两出射光轴平行度误差与棱镜角度误差间的关系式。指出胶合时两单直角棱镜间的微量相对扭转只改变分光棱镜第二光学平行度大小,而对第一光学平行度几乎无影响,并由此提出利用这一点,可使棱镜第二光学平行度误差减小到一定大小,以满足两出射光轴在垂直平面上的平行性要求和棱镜像质要求。最后,给出了某双目显微镜分光棱镜的角度公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多光谱全色分色棱镜组的胶合工艺。该棱镜组是由6块非标准角棱镜、1块底板和4块滤色镜共11个零件所组成。该棱镜组各出射面与入射面之间的角度允差要求≤10″,各通光面与底板底面之间的垂直度要求⊥≤10″,棱镜中间还有两处空气隙,空气隙的宽度要求为L=0.05mm。另外,各棱镜在主光路方向上还有距离(光程)要求,因此该棱镜组的胶合工作成了该项任务加工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尼科耳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光在尼科耳棱镜胶合介质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尼科耳原始棱镜和常规修改的尼科耳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光束进入棱镜的入射角、胶合层的厚度改变时,常规修改的尼科耳棱镜对光束的影响较大;而当胶合层折射率改变时,尼科耳原始棱镜对光束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棱镜对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国威 《物理》1992,21(9):555-555,561
现有的各种棱镜光谱仪器中,色散分光棱镜都采用等腰或等边棱镜(简称三棱镜),棱镜顶角一般为58-63°.这种棱镜都工作于最小偏向角状态,这时光线的出射角等于入射角,棱镜内的光线平行于底边,而出射光束宽度显然等于入射光束宽度,即两侧光束是对称的.当旋转棱镜时,满足上述条件波长的单色光即被分离出来.这就是单色仪的工作原理.对于摄谱仪器,只有一个波长工作于最小偏向角,其他则近似工作于最小偏向角,但其出射光束宽度仍等于成近似等于入射光束宽度.我们把这种等束工作的棱镜称作“等束棱镜”.至今,所有棱镜光谱仪器中的分光棱镜,均是这种棱…  相似文献   

7.
将格兰-汤普森棱镜两半块之间的光学胶合层作为一层薄膜,利用薄膜光学理论,分析了胶合层对棱镜透射比的影响。通过研究胶合层的厚度以及光学胶折射率对入射光在胶合界面上反射率的影响,得出了s偏振光经过格兰-汤普森棱镜后的透射比。结果表明:胶合层的厚度以及光学胶折射率对棱镜的透射比均有影响,且厚度对棱镜透射比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光学胶折射率则对透射比的振荡幅度产生影响。以长度孔径比为3的格兰-汤普森棱镜为例,光学胶折射率为1.510时,棱镜的透射比在92.5%~90.8%之间振荡;光学胶的折射率在接近e光主折射率1.475~1.495之间取值时,棱镜透射比的振荡幅度较小。这一结果有利于对格兰-汤普森棱镜性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别汉棱镜的胶合新工艺。与传统的工艺相比,由于别汉棱镜是由两块棱镜胶合在一起的,可以依赖于胶层来调整光轴偏,并且是连续可调的,不仅如此,还有操作方便,稳定性好,精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棱镜-光栅-棱镜光谱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基于棱镜-光栅-棱镜(Prism-Grating-Prism,PGP)分光器件的新型成像光谱仪.论述了此成像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包括PGP、准直物镜和成像物镜的设计要求.PGP元件中采用体积相位全息透射光栅,可以获得高的衍射效率,并且能与棱镜较好地胶合.给出了此成像光谱仪的设计结果,其光谱范围为400~800 nm,像元光谱分辨率约1.6 nm,系统长度为85 mm.  相似文献   

10.
入射角对偏光棱镜光强透射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震  宋连科 《光学技术》2006,32(1):126-128
标志激光偏光棱镜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棱镜的光强透射比,研究棱镜的光强透射比随入射角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实验中光线非正入射时带来的光强损失。利用菲涅耳公式并考虑到多束光的干涉,得出了激光偏光棱镜的光强透射比公式,由该公式看出偏光棱镜的光强透射比与光束的入射角,胶合介质的折射率,入射波长,胶合层的厚度,入射面的方位及棱镜的结构角有关。通过对某些参数的合理设定,较系统地讨论了入射角对棱镜光能透射比的影响,得出了棱镜的光强透射比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马普-赫斯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吴福全  马丽丽  张树东 《光子学报》2008,37(7):1473-1477
根据光在马普-赫斯棱镜两空气隙胶合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其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某一高斯光束入射棱镜时,透射光束光强将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振荡;对于正入射的光束,当空气隙的厚度一定时,透射光强随棱镜两空气隙结构角的变化作周期性振荡;当结构角一定时,透射光强随空气隙厚度的变化作周期性变化;且透射高斯光束的形状也随棱镜结构的改变发生变化,表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棱镜结构以减小棱镜对透射光束的影响,对于成品棱镜,则可通过改变入射角使棱镜的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空气隙偏光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涛  吴福全  马丽丽 《光学学报》2006,26(9):335-1339
根据光在格兰泰勒棱镜和格兰傅科棱镜空气隙胶合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空气隙偏光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某一波长的入射光,当空气隙的厚度一定时,透射光强随光在空气隙介面上入射角的变化作周期性振荡;当入射角一定时,透射光强随空气隙厚度的变化作周期性变化;且透射高斯光束的形状也随光的入射角以及空气隙厚度的改变发生变化;且无论是透射光强的周期性振荡,还是透射高斯光束的形状的变化,格兰泰勒棱镜的影响均小于格兰傅科棱镜;这说明前者的综合性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折叠式角锥棱镜谐振腔的偏振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角锥棱镜的偏振模型,分析了角锥棱镜对入射线偏振光的偏振态的影响,分析表明角锥棱镜的单个入射区域存在特殊的偏振方向,该方向的线偏振光被角锥棱镜反射后仍然是线偏振光。利用角锥棱镜的该特性设计了腔内存在线偏振光振荡的角锥棱镜激光谐振腔,能够使用电光开关调Q,在振动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抗失调稳定性。研制了激光器样机并进行了实验,在重复频率为10 Hz时,输出激光单脉冲能量大于300 mJ,光束质量因子β值在2左右,实验结果也表明角锥棱镜的棱和顶点并不影响输出激光的光束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双LD调制宽光束准直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激光准直技术中,减少光束漂移、降低大气扰动对光束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一种双半导体激光器(LD)交替调制宽光束准直方法。它用棱镜的两反射面将光束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对棱镜的棱线形成的光束分界线作为准直基准。与传统的He-Ne激光细光束准直法相比,这种方法受大气扰动的影响小,光束漂移小,准直基线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冰洲石/氟化钡紫外偏光镜对光束的压缩作用,找出了与光束压缩程度有关的侧光镜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偏光镜对265nm波长的光束只有2.3%的压缩作用,在使用中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Risley棱镜在军事侦察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介绍Risley棱镜的基本组成,从数学模型上论证了Risley棱镜两种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分析了工程实现的难点,描述了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情况,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物理样机可实现10光束偏转,实验结果表明已初步实现了扫描成像和光束扫描功能。  相似文献   

17.
偏振和衍射双重效应影响的Schmidt棱镜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束偏振光经过Schmidt棱镜的两个不同路径,成为两个不同的偏振状态,使得出射光束的偏振态呈现非均匀分布.为了探索偏振态非均匀分布对Schmidt棱镜传光质量的影响机理,将两个路径对应的光波函数引入屋脊衍射积分方程,得到了偏振效应影响的屋脊衍射场强分布.场强分布的数字计算表明:在偏振效应和衍射效应的双重影响下,经Schmidt棱镜出射的光场分布出现了严重变形;对应同一入射线偏振光出现的P、S两分量位相差的差异,使得P、S分量的屋脊衍射光强分布IP、IS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入射线偏振光方位角为0°和90°时达到最大;而合光波的衍射光强IP+IS是分裂为有一定空间间距的多峰分布,但多峰分布随入射线偏振光方位角的变化比较小.实验拍摄了He-Ne激光经Schmidt棱镜衍射后出射光强分布图.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性表明:Schmidt棱镜中的偏振效应和屋脊衍射效应导致了一束入射线偏振光分裂为有一定空间间距的多峰光束,严重破坏了Schmidt棱镜的传光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一束偏振光经过Schmidt棱镜的两个不同路径,成为两个不同的偏振状态,使得出射光束的偏振态呈现非均匀分布.为了探索偏振态非均匀分布对Schmidt棱镜传光质量的影响机理,将两个路径对应的光波函数引入屋脊衍射积分方程,得到了偏振效应影响的屋脊衍射场强分布.场强分布的数字计算表明:在偏振效应和衍射效应的双重影响下,经Schmidt棱镜出射的光场分布出现了严重变形;对应同一入射线偏振光出现的P、S两分量位相差的差异,使得P、S分量的屋脊衍射光强分布IP、IS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入射线偏振光方位角为0°和90°时达到最大;而合光波的衍射光强IP+IS是分裂为有一定空间间距的多峰分布,但多峰分布随入射线偏振光方位角的变化比较小.实验拍摄了He-Ne激光经Schmidt棱镜衍射后出射光强分布图.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性表明:Schmidt棱镜中的偏振效应和屋脊衍射效应导致了一束入射线偏振光分裂为有一定空间间距的多峰光束,严重破坏了Schmidt棱镜的传光特性.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an optical beam shaping system is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optical system design software ZEMAX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reported beam shaping design. By using this software ray tracing diagram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direct beam propagation, total reflection rays, and the lost rays. The prism duct output beam shape and radiance profiles in both position space and angle space are also studied. Fo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 two-stage beam shaping design including a fiber-bundle and a prism duct is used. A source light is used for the fiber-bundle illumination and the photograph image of the output beam is taken by a digital camera. The fiber-bundle output beam cross section is a rectangular shape with a dimension of 25.65 mm width and 2.44 mm height. In another experiment, the prism output beam is captured by a CCD camera. The prism output beam shape depends on the prism exit face, which is a rectangle (4.15 mm × 3.55 mm) for this case. The image date of the prism output beam is converted to a response curve, which is approximately a flat-top profile. The experimental image profil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ed image profiles and there i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observed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改进型迈克耳孙干涉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分光梭镜代替迈克耳孙干涉仪中的分束镜和补偿板,不仅消除了杂散光斑,且简化了仪器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