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问题解决理论构建化学试题的问题解决行为图,以高考化学试题为例,通过分析构成试题的要素,收集学生作答试题时出现的主要错误,建立学生的出错原因和被试内部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对学生的答题错误进行诊断,并据此分析得出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命题实践和实测数据分析将纸笔考试中实验能力界定为识记,获取信息和辨认,匹配、类比和理解,分析和处理,归纳和总结,反思与评价,实验设计7个层级。以界定的实验能力层级指导重庆市高考化学学科实验试题命制,通过调整各个实验能力层级考查点的权重和分布,实现了试题难度的精确控制,显著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实践证明,界定的实验能力层级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较好的操作性,可以在纸笔考试的实验试题命制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依据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厘清影响试题难度主要因素的要素特征,并据此编制相应的变式题进行抽样测试。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各因素在试题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对试题难度有着显著性影响。以“信息呈现方式”这一影响因素为例,分析并研究了同一因素的不同表现形式对试题相对难度变化的影响,为后续试题难度的建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文田 《化学教育》2000,(10):21-26
由于1997年-1999年3年的高考压轴题统计结果难度颇大,加之知识背景新颖,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老师做恐怕也有不少困难,不免包括名师都发出了“计算题全跳出高中化学教学范畴”的慨叹。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上述压轴题深深植根于课本双基知识和“两纲”能力要求中,在不少资料(报刊、参考书)中都有它们“游弋”的影了,只是“缺少发现”,甚至不屑一顾的清高,使它们远离了我们的视线,2000年高考也已降下帷幕,现通过比较1997年-2000年压轴题与流行题在知识、能力要求的相似,以期对今后备考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单旭峰 《化学教育》2014,35(5):37-40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考化学试卷在内容上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对应关系、定量考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在能力上注重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今后将在考试内容设置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相佃国 《化学教育》2012,33(11):57-59
通过2008-2011年山东高考理综试卷部分化学试题及评分细则,分析大学教师对高中生化学素养的期待;从中学教师对高考化学试题评分标准的理解,分析中学教师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大学教师的差异,并对大学教师改进高考评分细则、中学教师完善日常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白长青  李军 《化学教育》2015,36(17):72-74
通过对2道高考试题的质疑,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回答了在氯化铵溶液里生铁的腐蚀类型,及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是否会生成沉淀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中的化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旨在考查中学化学核心内容,体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精神,较往年有一定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体现创新精神.正是这种新的变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对一些化学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银麒 《化学教育》2003,24(11):33-35,40
本文深入分析了2003年5理综6化学试题,总结归纳出了2003年5理综6化学试题相关的内容和考查要点,阐明了2003年5理综6化学试题的特点,并根据2003年5理综6化学试题的特点,深入探讨了今后高考化学备考复习教学过程中须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孟凡盛 《化学教育》2014,35(13):76-78
对高考化学试题中出现的小错误,进行了错因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中包括正方形构型的键角,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使用,氯化铝的结构,喷泉实验等。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徐艳 《化学教育》2022,43(9):106-111
节选了部分适应性高考题中的“真实性实验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解释了相关实验现象,运用“数学关系式”对相关图像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真实性实验问题”是“真实情境”试题的来源之一,针对试题、教材、教学中的“真实性实验问题”进行定位和比较,为落实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命题原则的新高考做好铺垫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俊生 《化学教育》2008,29(1):39-43
化学实验在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形式以及解答方式均出现了新的变化;纵观2007年高考化学试卷(含理科综合卷)发现,化学实验试题及分值占的比例较大,全国卷与各省自主命题的试卷各有特点,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高考复习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的新特点无疑也是备考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拟结合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试题来解读化学实验考查的特点及对化学实验备考复习的启示。1试题设计突破常规模式,注重基本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例题1(全国Ⅰ)28(15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  相似文献   

13.
宋海清 《化学教育》2007,28(3):36-37
《化学教育》开设的“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社会”、“知识介绍”等栏目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知识,开阔了读者视野,激活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同时为高考命题提供了素材。笔者研究2006年高考化学试题,发现部分试题选材源于《化学教育》,这对引导中学化学老师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付磊  王后雄 《化学教育》2010,31(12):82-86
英国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主题凸显以问题为中心、内容宽泛且覆盖面广、题型主要为主题式信息迁移题等。英国化学竞赛的体制及试题特点,值得我国开展化学竞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基正温度系数(PTC)材料中,基体分子在熔体状态下的运动能力可显著影响填料分布、PTC强度及稳定重复性等,明确其机理有利于高灵敏性且稳定可重复的PTC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通过探究基体熔体黏度不同的聚偏氟乙烯(PVDF)/碳纤维(CF)的电阻-温度响应行为,可以发现复合材料PTC转变温度区间仅取决于基体化学结构与结晶性,而PTC循环稳定性却受到基体分子运动能力的显著影响.当基体分子运动能力较强时,分子链极易黏附填料在CF表面形成包覆层,导致局部填料间距增大到隧穿距离以上,不利于复合材料导电网络的重建,导致随热循环次数增加,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率有所升高,PTC可重复性略微降低.而对基体分子链缠结明显的PVDF/CF复合材料中,运动能力较弱的分子链不会包覆CF粒子,在多次升温-降温循环后导电通路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复合材料呈现良好的PTC可重复性,将其应用于电路过热保护装置时,复合材料表现出灵敏的温度响应特性及可多次循环的开关特性.  相似文献   

16.
周力  单旭峰 《化学教育》2015,36(11):41-43
有机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重要的一部分。在实施新课程以来, 高考逐渐重视对学生有机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通过分析新课程高考中有机化学实验题的考查内容、考查重点和考试结果, 分析总结考生在中学阶段对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实验知识掌握的程度, 对今后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素养以及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信息传递系统中都存在延迟现象,相关研究表明,耦合振子系统中的延迟作用能导致振死、多节律混沌、空间斑图和波等现象,其中多数现象已经得到的实验验证.图灵斑图与生物成型素具有潜在的联系,使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Barrio等发现图灵体系间的耦合作用可以得到与生物界相似的复杂斑图.Yang等也在耦合体系中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图灵斑图.  相似文献   

18.
孙红保 《化学教育》2001,22(5):33-35
本文由2000年高考化学实验24题的典型错例分析所反映出的中学生实验能力现状出发,从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教学的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曹阳  邱国芳  王友良 《化学学报》1992,50(8):783-787
本文采用引入外场微扰的CNDO/S-CI方法, 计算了一系列取代共轭多烯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vec, 探讨了 取代基及共轭链长与分子微观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关系和规律。结构表明:吸电子或供电子基团的引入, 有利于增强分子的微观非线性光学效应, 但该效应随取代基数目增多有减缓的趋势, "饱和"取代时由于"饱和效应"而使β~vec值降低; 取代基间的距离增大, 分子的β~vec值提高, 端基代时β~vec值最大; 取代共轭多烯的lnβ~vec与分子中所含双键数n之间具有线性关系。本文还对上述结论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引入外场微扰的CNDO/S-CI方法, 计算了一系列取代共轭多烯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vec, 探讨了 取代基及共轭链长与分子微观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关系和规律。结构表明:吸电子或供电子基团的引入, 有利于增强分子的微观非线性光学效应, 但该效应随取代基数目增多有减缓的趋势, "饱和"取代时由于"饱和效应"而使β~vec值降低; 取代基间的距离增大, 分子的β~vec值提高, 端基代时β~vec值最大; 取代共轭多烯的lnβ~vec与分子中所含双键数n之间具有线性关系。本文还对上述结论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