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超细核壳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采用置换反应法制备得到了球形、粒径约 50纳米的核壳铜 -银双金属粉末 ,经 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测试确定其结构为表面点缀结构和完全包覆结构。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 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粉末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溶剂热法制备银纳米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瑞敏  安彩霞  刘锦 《化学研究》2011,(5):63-65,69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利用乙二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银纳米颗粒;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并考察了溶剂组成等因素对银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得银纳米晶粒径均一,直径约为90nm;增大PVP的加入量会降低产物的粒径,溶剂中水的引入会影响银纳米晶的形貌.  相似文献   

3.
以卤化银或氧化银作为前驱体,室温下以水为溶剂,在较高溶液浓度下,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性银纳米粒子,并通过改变前驱体的种类,实现了粒径可控制备。采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及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单分散性,粒径在40~150 nm之间,具有面心立方多晶结构。该方法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可用于喷墨打印RFID天线。  相似文献   

4.
活性氧化锰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五种活性氧化锰,并对它们进行了苯六酚氧化实验、锰氧分析、粉末XRD分析和差热-热重分析,测定了比表面积,指出组成与结构以及比表面积是影响活性氧化锰氧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活性氧化锰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沉淀法,以臭氧为氧化剂制备了超细AgO粉末,并用XRD、XPS、SEM和粒度分析仪对制备的粉末进行了表征,借助热重分析法(TG)和线性升温理论对超细AgO粉末的热分解过程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AgO属于单斜晶系,形貌为片状,其粒径分布在45~551nm之间,大部分在200nm左右;AgO的热分解分两步,158℃开始分解,放出氧气形成Ag2O,413℃进一步分解形成Ag;其热分解反应服从核生成和核成长为控制步骤的A2机理,热分解表观活化能为90.26kJ·mol-1,反应频率因子为1.64×108s-1。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溶液搅拌和超声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正丁胺分子对苯膦酸铜的插层反应.对插层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热重分析等测试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正丁胺的插入使得苯膦酸铜的层间距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制备0.1mol·L-1CuSO4溶液和4mol·L-1NaOH溶液,采用沉淀法制备Cu(OH)2纳米粉末,然后分别在200℃,500℃,900℃温度下分解Cu(OH)2得到不同粒度的氧化铜粉体.在氢气中,以15℃.min-1升温速率,用SDT2960Simulta-neousDSC-TGA差热-热重分析仪测定TG-DTA曲线,并进行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氧化铜粉体的形貌近似为球形,粒径分别为50,150,400nm;DTA峰值温度分别为258.90℃,279.17℃,364.80℃,随粒径的增大而提高;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3.39,461.54,534.80kJ·mol-1,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频率因子分别为1.15×1018,2.49×1045,2.54×1045,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反应级数分别为1.16,1.15,1.03,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直接还原法制备超细铜银双金属粉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超细铜粉、银粉由于其自身特性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导电胶犤1,2犦、导电涂料、电极材料及抗菌材料犤3,4犦的制备等。但是铜粉、银粉都有一定的缺点,例如:超细铜粉很容易氧化,容易产生电迁移现象。超细银粉的成本又很高。如果将铜银结合起来制成铜银双金属粉,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克服了铜粉的缺点犤5犦,又降低了银粉的成本。而双金属粉末还可以改变单一金属粉末的结构和性能,因此会表现出一些新的性能。如抗菌性,Cu-Ag粉既具有Cu的抗真菌性,又有Ag的抗细菌性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超细铜粉和超细银粉的制备已有许多相关的报…  相似文献   

9.
张强  马晓月  刘璐 《燃料化学学报》2018,46(10):1225-1230
采用常规水热合成法、添加粉末晶种和添加含有分子筛前驱体的液相晶种等方法制备了低硅铝比的SAPO-34分子筛。采用XRD、SEM、FT-IR及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合成方法对晶体结构、形貌、晶粒粒径及酸性的影响。并在固定床上对比了其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催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晶种存在形态对分子筛的结晶度影响不大,但影响了硅在骨架中的分布、晶粒粒径和酸性等。与添加粉末晶种相比,采用含有分子筛前驱体的液相晶种法更有利于减小分子筛晶粒粒径,降低分子筛酸性,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以Cu-MOF为前驱体,通过热解法制备氮掺杂多孔碳包覆铜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等仪器对产物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热解温度对多孔碳材料形貌和组成的影响,探究其在硝基苯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优化了反应条件。将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探究设计成一个综合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