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出声思维技术对30名高中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测查,并根据测查结果绘制其问题解决行为图,以研究高中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信息记忆水平、程序操作水平、理论整合水平3个层次,其中从程序操作水平发展到理论整合水平是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的关键期;同一年级的中学生,其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化学知识的丰富,中学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婷婷  周青  李晔 《化学教育》2016,37(19):31-37
选取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内容,用流程图法(Flow Chart)对30名高中生认知结构进行测查。可视化图形与认知结构变量定量分析均表明:学生个体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结构变量和信息处理策略两两密切相关,成绩好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得分较高,在构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中倾向于采用高水平的信息处理模型;分析还发现大部分高三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等概念,但对于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境认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麦裕华 《化学教育》2014,35(17):20-2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是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基本技能之一。从学生需要的基础技能、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安排、高考的命题和考试要求这4方面讨论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因素。对在“化学1”模块阶段、高考总复习阶段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提出1个包括4个预期水平的预期水平方案。最后分别对围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的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麦裕华  何庆辉  肖信 《化学教育》2018,39(19):34-40
对广州市3个层次6所高中561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专题测试,应用知识空间理论分析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情况。结果显示:(1)各校学生在诸多核心知识存在学习困难,测试总分有显著差异;(2)各校学生在知识状态的数量、知识空间的结构有较大差异;(3)各校学生的关键学习路径与专家的设定相似或有较大差异。讨论了应用知识空间理论促进中学生科学原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秦璐  闫春更  延倩倩  周青 《化学教育》2020,41(23):54-59
以RSM为认知诊断分析工具,开展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认知诊断研究。研究发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6个认知属性划分合理,反应模式的归类比例达到97.40%;被试群体的知识状态可聚类为13种,其中6种知识状态存在比例较高;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对属性C1和C2的掌握率达到97%以上,而属性C6(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计算)的掌握率仅为31.47%,亟待补救。可归类化又可个性化的认知诊断结果,有助于教师开展科学合理的补救教学。  相似文献   

6.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值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成树 《化学教育》2005,26(12):61-61,F0003
用氧化值的概念讨论了有机氧化还原反应,并把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值法推广到无机氧化还原反应中。  相似文献   

7.
骆仁新 《化学教育》2003,24(2):40-40
将AgNO3溶液和 (NH4 ) 2 S溶液混合 ,发生的反应是 :2AgNO3 +(NH4) 2 S =Ag2 S +2NH4NO3这是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认为AgNO3和(NH4 ) 2 S之间是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 ,但实验表明 ,像这样的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1℃时 ,将 5mL 2mol/LAgNO3溶液和5mL接近饱和的 (NH4 ) 2 S溶液分别放在 2个青霉素瓶中 ,用一段 6 0cm长充满饱和KNO3溶液的一次性医用输液管做盐桥 ,用大号干电池的碳棒做电极 ,做成如图所示装置 :为了避免空气中氧气…  相似文献   

8.
陌生氧化还原反应考题能够考查新情境中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已成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陌生的试题情境,很多考生有畏难心理,或者虽然敢于解题,但因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丢分,下面对这类试题的呈现方式、解题思路和复习应考策略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严宣申 《化学教育》2012,33(8):84-88
以实验为例讨论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总结出如何通过电极电势差判断反应倾向;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无关;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性的关系以及运用电极电势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氧化还原"认知结构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建强 《化学教育》2006,27(11):29-33
针对氧化还原的教学现状,依据有关理论,重新设计了氧化还原的认知结构和实施过程,并通过具体实践和效果评估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教学设计的校本研究方式呈现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在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教学中,使用口诀教学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影响,涉及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广度和速度、不同复杂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深度.结果显示:口诀教学对实验组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即时效果和保持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均获得显著提高,但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中的KƟ-EƟ关系式和φ-φƟ关系式是分别求算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和氧化还原电对电极电势的重要公式。实际上,这2个公式也可以用来求解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实例的形式讨论了这一思想的根据、方法,及其在求算水电离常数、弱酸或弱碱电离常数、难溶性电解质溶度积常数和配离子形成常数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吕琳  相利萍  吴星 《化学教育》2013,34(8):50-52
通过问卷调查、出声思维、访谈等方式,对高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现状进行了探查。结果显示:高中女生化学符号学习水平优于男生;学生对化学符号的辨识有一定的偏向;对化学符号的理解浅尝辄止;化学符号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化学教育》2003,24(4):32-34,37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必要进行专题复习。1 概念体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表现氧化性、还原剂表现还原性。2 反应类型为了研究的方便 ,可以把氧化还原反应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如 :3 反应规律3.1 表现性质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3.2 性质强弱规律 :在“氧化剂 +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中 ,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 >还原产物。3.3 正易逆难规律 :若“氧化剂 +e- →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M06-2X/6-311G*水平上模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 TiO2对苯甲醛的光催化还原和氧化的反应. 计算结果表明, 苯甲醛的光催化还原和氧化反应均可在常温下发生; 在缺氧但有乙醇存在的条件下, 乙醇分子可与氧化性物质发生反应, 生成醇自由基, 苯甲醛主要发生光催化还原反应生成苯甲醇; 在有氧气但无乙醇存在条件下, 还原性的光生电子被氧气捕获, 避免了苯甲醛被还原, 主要发生光催化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硫唑嘌呤水解产物与过氧化还原作用及产物的荧光特性,提出了高灵敏度测定硫唑嘌呤的荧光光度分析新方法。在碱性介质和沸水加热条件下,硫唑嘌呤的水解能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6-嘌呤磺酸钠,该产物不仅具有强的荧光且稳定性好。本体系的激发波长为286nm,发射波长为397nm,荧光强度与硫唑嘌呤的含量在0.025-2.4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mg/L。该法已用于片剂中硫唑嘌呤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论证了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教学结论的不确切性。明确指出,三碘化钾的生成与分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生成与分解都是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是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由于它们都是配位反应,在反应前后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因此它们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8.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利用已有经验,快速更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通过简约化处理,准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判断;进行科学探究,总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19.
意义建构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概念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较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属性出发,分析了它在教学中应建构的意义,并从概念的科学研究角度进入新课程学习,以分类概念学习原理为构建概念的教学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教学过程,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孝忠 《化学教育》2016,37(18):72-74
配位平衡的移动,可以遵从相同的“推导总反应的平衡常数”模式来做定性和定量的探讨。但在“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中,只是对化学反应做定性描述,总反应的平衡常数并没有推导,缺乏定量的探讨。原因在于氧化还原平衡常数与其他3大平衡常数不同,无法直接查得,需借助公式算出,具有隐蔽性,给总反应的推导造成了障碍。本文通过总反应平衡常数的推导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