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二西基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CTS)为基体, 二丁基锡(DBT)为模板,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DBT匹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DBT-MIPs). 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对DBT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DBT-MIPs对DBT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 最大吸附量为178.6 μg/g.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典的席夫碱反应制备苯硼酸(PBA)修饰磁性纳米粒子(PBA/MNPs),以其为载体,芦丁(RT)为模板分子,多巴胺为功能单体,协同硼酸亲和及两步模板固定策略制备了芦丁硼酸亲和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RT-PBA/MMIPs),并将其应用于槐花中RT的选择性提取。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RT-PBA/MMIPs粒径均一、晶型稳定、磁学性能优异;动力学、热力学和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RT-PBA/MMIPs吸附速率快(6 min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高(Q=2.04 mg/g)、选择性较好(印迹因子IF=2.43),并且再生能力强(6次吸附-解吸附后吸附效率仍高于94.43%)。以RT-PBA/MMIPs为固相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槐花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回收率高达83.1%~92.3%。本研究开发的新型RT-PBA/MMIPs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有望用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RT的快速选择性分离提取。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伊利石(MILT),以乙烯基功能化的磁性伊利石(MILT-MPS)为基质材料,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甲醇/水的混合溶液中制备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s)。通过 FT-IR、TEM、TGA、XRD 和 VSM 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其比表面积为109.58 m2/ g,且具有热稳定性、超顺磁性(Ms =3.866 emu/ g)。吸附实验研究表明,Langmuir 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拟合 MMIPs 对 CIP 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 MMIPs 的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86.58 mg/ g。选择性识别实验表明,MMIPs 对 CIP 具有较好地选择性识别性。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将所制备的 MMIPs 应用于环境样品中 CIP 的分离富集和分析测定,方法回收率为93.4%~98.3%,检出限达0.01 mg/ L。  相似文献   

4.
结合分子印迹技术,MOF199为基体,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MOF@SMIP。采用SEM、BET、FT-IR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在模拟油样中进行吸附评测,吸附平衡时间为1.5 h。MOF@SMIP对DBT吸附量为130.73 mg/g较MOF199吸附量37.79 mg/g有很大提升,同时MOF@SMIP吸附量对比MOF@NIP吸附量(57.13 mg/g)优势明显,印记因子f_(imp)为2.29。吸附行为遵循伪一阶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为物理过程。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MOF@SMIP对目标分子DBT表现出比对结构类似物苯并噻吩(BT)和联苯更高的亲和力,吸附DBT对干扰物BT和联苯的相对选择系数k'分别达到2.55和2.14。  相似文献   

5.
殷超  鹿毅  杨涛  龙泽荣  丁春瑞 《分析试验室》2014,(11):1281-1285
以樟脑为模板,Fe3O4为磁性粒子,P(St-co-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对樟脑具有特异选择性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MIPs)及不加模板的磁性非印迹聚合物(MNIPs)。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樟脑MMIPs的形态及组成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平衡吸附评价MMIPs及MNIPs对模板分子的结合性能,并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MMIPs对樟脑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吸附,Scatchard分析显示MMIPs对樟脑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吸附位点。结合樟脑MMIPs和气相色谱技术,对薰衣草精油中樟脑进行富集分离和检测,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其回收率在67.0%~75.8%之间,RSD<4.5%,方法检出限为3.16μg/m L,实现了薰衣草精油中有害成分樟脑的快速分离与富集。  相似文献   

6.
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石油有机硫组分固相萃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石油有机硫组分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具有高效选择性的分子模板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通过静态吸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功能单体和致孔剂及其用量对模板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以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在甲苯溶剂中聚合得到的固相萃取剂对DBT具有较大的吸附富集能力和识别特性.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48.3mg/g.  相似文献   

7.
林玉龙  冯丽霞  修荣 《分析测试学报》2012,31(12):1577-1580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交联剂、尼莫地平为模板分子,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尼莫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药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3种药物的静态吸附分配系数KD值分别为0.221 4、0.197 2、0.051 4。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尼莫地平有较高的选择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曲线,表明吸附等温线为Ⅰ型吸附等温线,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降低,说明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为了进一步研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的熵变、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是焓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性识别能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吡哌酸呈现较高的选择识别特性,可作为固相萃取剂,在人血清吡哌酸的分析中对样品进行了有效的提取和净化。  相似文献   

9.
铜离子配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宁  李元宗  王宗睦  常文保  李铁津 《化学学报》2001,59(10):1572-1576
为了探讨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提高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的选择性与亲和性,制备了金属铜离子与2,2‘-联吡啶配合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平衡吸附法系统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铜(Ⅱ)-2,2‘-联吡啶配合物的识别。证明印迹聚合物对铜(Ⅱ)-2,2‘-联吡啶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Scatchard分析显示在聚合物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求得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结合量,并研究了识别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有较高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较快的动力学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氨基三唑(AMI)为模板分子,异丁醇为溶剂,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酯(EDMA)为交联剂,合成了氨基三唑分子印迹聚合物(AMI-MIP)。采用静态平衡结合实验和选择性实验评价了AMI-MIP对底物分子的结合特性及分子识别性能,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AMI-MIP对AMI存在不同亲和力的两类结合位点,且对AMI具有很高的选择吸附特性和良好的分子识别性能,AMI-MIP对AMI的吸附行为可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改性的磁纳米球作为载体,双功能单体分别为刀豆凝集素和3-氨基苯硼酸,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引发剂为过硫酸铵,采用二次接枝法成功合成了双功能单体的磁性葡萄糖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多种表征技术: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振动样品磁强计,热重分析仪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探究了反应的吸附机理和吸附过程.合成的MMIPs的印迹因子能达到2.93,吸附量为9.112 mg/g.对其类特异性吸附的探索使得合成的聚合物还可应用于富含糖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相似文献   

12.
利用溶剂热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制得了分散性好和磁性强的Fe3O4,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包覆SiO2的磁性微球(Fe3O4@SiO2)。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s)。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表明,MMIPs对三聚氰胺的饱和吸附量高达10.22μg/mg,是磁性非印迹聚合物(MNIPs)的1.62倍。粒子扩散模型、Elovich模型和动态吸附实验表明所制得的MMIPs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郑鹏磊  罗智敏  畅瑞苗  葛燕辉  杜玮  常春  傅强 《色谱》2015,33(9):957-965
针对青霉素药物及乳制品中致敏杂质青霉噻唑酸(PEOA)的特异性分离分析,采用表面印迹聚合法,以青霉噻唑酸为模板分子,制备青霉噻唑酸分子印迹聚合物(PEOA-MIPs)。通过静态吸附、吸附动力学及选择性实验考察其吸附性能,结果显示PEOA-MIPs对青霉噻唑酸有特异的识别能力和快速的传质速率,饱和吸附量为122.78 mg/g,静态吸附和吸附速率分别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MIPs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对聚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聚合物成功接枝在硅胶表面,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EOA-MIPs对PEOA具有特异的识别能力,可用作萃取介质,为建立快速分离分析致敏杂质青霉噻唑酸的方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慧丽  樊静  魏娅方 《应用化学》2009,26(8):971-975
以泻药酚酞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备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不同比例的一系列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面形态分析,采用静态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 3 h 后基本接近最大吸附量,其中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 1∶6∶20的MIP2的印迹因子为 2.30,效果最佳。Scatchard 分析表明, 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过程存在两类结合位点,一类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Kd1= 0.63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 Qmax1 = 25.4 umol/g,另一类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 Kd2 =3.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 Qmax2 = 61.9 umol/g,通过与酚酞类似物质在酚酞分子印迹聚合物上的吸附行为比较,表明对酚酞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子印迹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对内分泌干扰物雌酮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聚合反应条件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和识别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摩尔比为1:3:6,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子印迹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对内分泌干扰物雌酮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聚合反应条件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和识别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摩尔比为1:3:6,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表面接枝法对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磁性表面印迹聚合物(MMIPs).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BET测试结果表明,MMIPs的比表面积(380 m2/g)大于MNIPs(324 m2/g).吸附动力学、等温线模型分析显示,MMIPs对DBP的Sips等温线模型相关系数R2=0.999,动力学Pseudo-second-order 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797.对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印迹因子分别为1.53、2.21和1.39,对DBP具有较高的印迹因子和较好的识别性能.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经5次再生后,对DBP的吸附能力仅下降了12.3%,表明再生循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Fe3O4作为磁性载体包覆二氧化硅,并通过表面修饰引入碳碳双键,然后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孔雀石绿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基吡啶作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脂为交联剂,通过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制备孔雀石绿的磁性印迹聚合物(MMIPs)并对单体和模板分子比例进行优化;分别采用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分析手段,对MMIPs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平衡吸附、动力学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考察了材料对孔雀石绿的特异性识别能力;运用Scatchard分析,模拟得出磁性印迹聚合物具有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其解离常数分别为1.469 mg/L和8.518 mg/L,对孔雀石绿的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2.97 mg/g和6.02 mg/g;将该材料应用在鱼肉样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分离富集,经过对提取液的磁性固相萃取,在低浓度下(2,5,10μg/kg),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样品加标回收率都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TNT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硝基甲苯(TNT)为模板分子,E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TNT分子印迹微球.讨论了溶剂用量、模板分子用量、功能单体种类等对分子印迹微球的形貌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BET表征了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结合位点相互作用与印迹孔穴结构;通过平衡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为规则的球形,内部含有分子印迹孔穴,微球的粒径为1~2μm.印迹聚合物微球可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在1 mmol/L的TNT乙醇溶液中,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平衡吸附量为32.5 mmol/kg,对TNT分离系数为25.19,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并可选择性识别TNT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