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间歇式鼓泡碳化法,以油酸为添加剂,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原位制备了由小立方体晶粒连接而成的链状纳米碳酸钙,粒子的长径比约为6∶1,分散性良好、白度高、吸油值低,并对其碳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通过电子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白度和吸油值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表面活性剂,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为油相配制了反相微乳液.并通过向其中通入CO2气体制备微/纳米碳酸钙,得到了铁饼状的微米碳酸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米碳酸钙的形貌...  相似文献   

3.
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碳酸钙(CaCO3)、葡萄糖酸内酯(GDL)和甘油(GLY)为原料,通过原位相转变制备水凝胶,经冷冻干燥工艺得到止血海绵,用于躯体非压迫性出血。通过扫描电镜、吸水率、孔隙率、溶血实验和全血凝固时间测试分别对海绵的理化性能、血液安全性、止血性能进行研究。当CaCO3与CMCS的质量比为15%时,制得的海绵综合性能最好。该海绵呈疏松多孔片层状,止血时间较医用棉纱布材料缩短了35%,无血液毒性,是一种优良的止血海绵材料。  相似文献   

4.
碳酸钙的原位合成及表面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碳化法, 选用几种常见的改性剂(硬脂酸钠、十八碳醇磷酸酯和油酸)对碳酸钙进行了原位合成及表面改性. 通过活化度、白度、接触角的测定, 对比了其改性效果, 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 FT-IR结果表明, 改性剂与碳酸钙表面是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方式相结合. 碳酸钙改性后, 其红外υ3特征吸收峰出现约44 cm-1的蓝移现象. 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 当十八碳醇磷酸酯用量达到2%(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时, 产品活化度达到99.9%, 白度值达到97.3%, 接触角达到了122.25°, 从而为新型无机填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合成手段.  相似文献   

5.
铝合金表面原位自组装超疏水膜层的制备及耐蚀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铝合金表面原位构造粗糙结构, 经表面自组装硅氧烷后得到超疏水自清洁表面, 与水滴的接触角最大可达157.5°±2.0°, 接触角滞后小于3°.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对阳极氧化电流密度、硅氧烷溶液中水的含量和自组装时间等参数进行了分析, 并得到制备超疏水自清洁表面的最优工艺参数. FE-SEM及AFM的测试结果表明, 由自组装硅氧烷膜层的无序性形成的纳米结构和阳极氧化构造的微米级粗糙结构与硅氧烷膜层的低表面能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稳定的超疏水表面. 电化学测试(动电位极化)的结果表明, 原位自组装超疏水膜层极大地提高了铝合金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6.
原位沉析法制备碳酸钙/壳聚糖三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含有Ca2+的壳聚糖溶液与含有CO2-3的碱溶液用离子可渗透膜隔离,根据膜渗透原理,使膜内壳聚糖与碱液原位沉析,生成碳酸钙,得到具有高强度的碳酸钙(CaCO3)/壳聚糖(CS) 三维复合材料. XRD测试结果表明,生成的碳酸钙以方解石晶型存在. 从SEM可以观察到碳酸钙颗粒尺寸约为5~10 μm,并且颗粒呈有序分布,它们以棒材的纵轴为中心,围绕中心呈环状分布. 对不同碳酸钙含量的复合棒材进行了弯曲性能测试,其弯曲强度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 在碳酸钙质量分数为10%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约为113 MPa),弯曲模量为2.6 GPa.  相似文献   

7.
用马来酸酐(MAH)在碳酸钙(CaCO3)表面引入双键,通过原位固相接枝法将聚丙烯蜡(PPW)化学键合在CaCO3表面,制得3种接枝率的CaCO3-MAH-PPW。 将这3种改性CaCO3填充聚丙烯(PP)制备复合材料,研究了PP/CaCO3界面作用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CaCO3表面经PPW接枝改性后在PP中的分散性提高,与PP相容性变好;随着改性CaCO3表面PPW接枝率的提高,CaCO3与PP之间界面作用逐渐增强。 当PPW接枝率为4.48 mg PPW/g CaCO3时,CaCO3与PP之间的界面作用最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下降最小,杨氏模量提升最大,当m(PP)∶m(CaCO3)=100∶50时,杨氏模量达0.86 GPa,是纯PP的1.63倍;而PPW化学接枝率为2.49 mg PPW/g CaCO3时,CaCO3与PP之间的界面作用适中,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提升最大,且当m(PP)∶m(CaCO3)=100∶10时,缺口冲击强度达3.91 kJ/m2,是纯PP的1.35倍。  相似文献   

8.
在无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采用NaBH4还原CuCl_2得到Cu纳米颗粒,以此为助分散剂,进一步还原CuCl_2与K_2PtCl_4得到平均粒径为2.1 nm的PtCu合金纳米颗粒,并被担载到活性炭上.超小的单分散PtCu合金纳米颗粒表现出明显的晶格紧缩、一定程度的Pt表面偏析、较高比例的非氧化态Pt单质和较高的电子结合能,进而表现出较弱的Pt与含氧物种的吸附作用强度.半电池测试得到的0.9 V vs.RHE处氧还原催化(ORR)的面积比活性、质量比活性分别达到Pt/C(JM)的6.6倍和3.8倍,并且加速衰减测试后,ORR电催化活性优势仍很明显,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全电池100 mA/cm~2测试条件下,超小的合金催化剂显示出优于Pt/C(JM)的电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本文制备方法也可应用于得到担载型超小单分散PtCo、PtNi等合金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9.
聚酰亚胺(PI)微球因其微纳结构所赋予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采用相反转乳化法实现对PI的微球化,制备的PI微球具有单分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I分子结构中引入疏水基团有利于微球化,搅拌速度和乳化剂浓度影响PI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元致孔剂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微电渗流毛细管原位柱。与三元致孔剂制柱方法相比 ,具有制备过程简单、重复性好、能够方便地通过改变致孔剂配比来改变柱床的孔径和孔结构的特点。得到的毛细管柱内部结构均匀 ,通透性好。通过对改变不同致孔剂配比所制备的原位柱的孔结构特征及电渗流情况考察 ,及对柱长和柱径与电渗流的关系的探讨 ,发现制备的原位柱在较高 pH值和较高的有机改性剂浓度条件下 ,电渗流均能保持在较低值 ,可以适应不同电泳分离模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原位接枝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位固相接枝方法,使在高温和强剪切作用下降解的天然橡胶接枝到炭黑表面.通过对接枝前后炭黑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发现,原位接枝炭黑不但能提高天然橡胶的硫化速度,还能提高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等;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接枝炭黑填充的天然橡胶中接枝炭黑网络化程度较低,这些结果主要归因于接枝炭黑在橡胶基体中分散性的改善及炭黑与橡胶之间作用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异丙醇铝水解制备超微细高纯氧化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美鸽  林兰生 《应用化学》1993,10(5):99-101
高纯超细氧化铝是重要的功能材料,其制备方法有拜耳法、硫酸铝铵热解法、碱式碳酸铝铵热解法和近期开发的有机铝水解热解法。本文报道用醇铝水解法获得水合氧化铝,通过高温焙烧制备超微细高纯氧化铝。本法工艺简单,水解反应后在同一容器中通过蒸馏回收醇,水解产物可以不经过滤、烘干和粉碎处理直接进高温炉焙烧,原料消耗小,无污染,制得氧化铝的粒度比其他方法细而均匀、纯度高。  相似文献   

13.
将氢氧化镁(Mg(OH)2)凝胶沉积到棉纤维上,以提高棉纤维表面粗糙度和阻燃性能,随后将含有Mg(OH)2的棉纤维浸渍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溶液,获得阻燃超疏水棉织物。 并对棉纤维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疏水性、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耐久性测试。 结果表明,Mg(OH)2负载到织物上,使得织物表面具有一定的微/纳米结构,形成了粗糙涂层。 当Mg(OH)2浓度为1.0 mol/L时,Mg(OH)2/PDMS改性的织物接触角(CA)可达158°,极限氧指数(LOI)提升至24.5%,导热系数为0.0525 W/(m·K), 具有超疏水和阻燃性能。 整理后织物经过20次洗涤,100次磨擦,极端条件处理后,CA仍大于150°,LOI值高于23%,显示了较好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4.
单一分散氧化铁-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超顺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 氧化铁-葡聚糖(Fe3O4-Dextran)复合粒子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靶向性能,被用做药物、细胞、酶的载体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细胞学、生物工程和工业工程等领域[1~3].目前其制备方法主要有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中氧化铁是在葡聚糖体系下制备的,葡聚糖在氧化铁成核过程中能隔离和分散磁性粒子,防止磁性粒子的团聚和沉积[5].  相似文献   

15.
利用胶棉膜作为活性模板,制备出方解石型碳酸钙组装球,在其表面上将镍进行原位还原反应,首次成功获得了碳酸钙/镍复合导电材料,通过TEM、XRD、FT-IR和TG-DTA等测试技术对产物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将产物应用于抗静电领域,制备成的抗静电涂料与用纯镍粉制备的涂料具有同等抗静电性能(电阻率为1.2×106 Ω·cm),并可以节省60%的镍。 该复合材料在导电和抗静电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能够节省对镍的消耗。  相似文献   

16.
均匀沉淀法制备单分散纳米ZnS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沉淀法,乙酸锌和硫代乙酰胺(TAA)分别提供Zn源和S源,无水乙醇为分散介质,十八胺(ODA)为分散剂,成功制备了小于50nm的单分散ZnS纳米颗粒,并就反应温度、分散剂浓度、溶液浓度和陈化时间对ZnS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用SEM、激光纳米粒度仪、XRD、PL、E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维持一定的分散剂和溶液浓度于0℃陈化24h,样品粒径最小且结晶度佳,干燥和退火后的发光样品在275nm的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490nm左右的蓝绿光,在2kV(样品厚度1mm)激励下发射出520nm的绿光。  相似文献   

17.
以聚合引发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通过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对不同液晶5CB(4-氰基-4'-戊基联苯)含量的PDLC热力学行为和液晶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在电压为0~30 V、波长为633 nm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PDLC的电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w(5CB)达到20%以上时,PDLC发生相分离现象;当w(5CB)=30%时,液晶的分散状态最佳,电光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8.
以介孔分子筛KIT-6为载体, 采用溶液浸渍法将乙酰丙酮锰(III)的糠醇溶液灌注到KIT-6的孔道内, 一定条件下将糠醇碳化后再焙烧脱除碳, 制得Mn-KIT-6催化剂. 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物理吸附-脱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透射电镜(TEM)|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锰在KIT-6孔道内部高度分散, 同时催化剂保持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正丁醇和乙酸的催化酯化反应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反应4 h后乙酸正丁酯的产率高达97.3%, 使用5次后催化剂依然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疏水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未添加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而得到均匀的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方法,近来来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本工作通过提高水合肼的用量,来替代表面活性剂或者其它稳定剂的作用,得到了良好的均匀的水相石墨烯分散液,可长期稳定存放,6个月内未发生团聚现象.其Zeta电位低于-32.5 mV(pH值为5.89),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产物为具有褶皱结构的、六方晶系的单层石墨烯结构,厚度为0.38 nm.XPS分析显示这种方法对于除去羟基和环氧基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利用这种分散液所制备的石墨烯-玻碳电极(GE-GCE)在检测抗坏血酸(AA)和尿酸(UA)时,比普通玻碳电极(GCE)显示出更良好的电化学响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水热法与高温煅烧相结合,通过镍盐和碱的合成体系直接制备NiO工作电极.利用XRD和SEM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电化学性能,并对比了3种碱,包括尿素、氨水和氢氧化钠对产物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尿素为碱制得的NiO电极以2mol/L的KOH为电解液在0.25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获得最大比容量为200F/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