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玉强  李银银  顾玉宛 《应用声学》2017,25(3):195-196, 230
并行问题和最短路径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已不能满足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处理需求,尤其当网络规模很大时,所需的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也大大的增加;MapReduce模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最短路径;GPU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存储带宽,与CPU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研究MapReduce模型和GPU执行过程的分析,指出单独基于MapReduce模型的最短路径并行方法存在的问题,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论文的创新点是结合MapReduce和GPU形成双并行模型,并行预处理数据,针对最短路径中的数据传输和同步开销,增加数据动态处理器;最后实验从并行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平均加速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重并行环境下的最短路径的计算,提高了加速比。  相似文献   

2.
用特征矩阵法研究了由正常色散SiO2/TiO2薄膜组成的Fibonacci序列一维光子晶体在可见光波段的传输特性,并与无色散时的传输特性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随序列项数的增加,相应的前一序列的透射谱中透射率较低的凹带逐渐变成禁带,禁带数增加;初始介质是低折射率的SiO2薄膜时比高折射率的TiO2薄膜时各序列的透射谱中的禁带数多,各禁带的宽度和中心波长基本相同;在总厚度一定的条件下,随SiO2薄膜的厚度增大(TiO2薄膜的厚度减小),禁带的宽度减小,禁带的中心波长基本不变;随入射角增大,禁带的中心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禁带宽度变小。在其它相同条件下,无色散时的最宽禁带和最宽禁带的中心波长比有色散时的最宽禁带和最宽禁带的中心波长都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位于伦敦的皇家学会,成立于1663年,是最悠久最崇高的科学学会之一。  相似文献   

4.
动态随机最短路径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水舰  刘学军  杨洋 《物理学报》2012,61(16):160201-160201
静态最短路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 然而现实中的网络大多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 网络弧和节点的状态及耗费不仅具有不确定性且相互关联, 弧和节点的耗费都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因此把最短路径问题看作是一个动态随机优化问题更具有一般性. 文中分析了网络弧和节点的动态随机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定义了动态随机最短路径; 给出了动态随机最短路径优化数学模型, 提出了一种动态随机最短路径遗传算法; 针对网络的拓扑特性设计了高效合理的遗传算子. 实验结果表明, 文中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有效地解决动态随机最短路径问题, 可以运用到交通、通信等网络的网络流随机优化问题中.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Si+离子(客体) 同以NH2为末端的聚酰胺胺(PAMAM)大分子(主体)在液相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主客体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和能量性质,并考察了溶剂对结构和能量的影响. 通过对复合物的几种可能构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出两种构型最稳定,类型A(≡Si+键合在酰胺活性点)和类型C(≡Si+键合在亚胺活性点). 类型A和C之所以最稳定是因为它们各自形成了Si-No和Si-O化学键. 通过对最稳定构型红外计算分析发现理论值和实验值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6.
 复杂系统在物理学研究对象中行为最难以捉摸,性质最难以刻画,覆盖面却最为广泛.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例如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微循环论、协同学等,而且大大拓广了统计物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带来了“从还原论到系统论”这一研究理念和方法论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7.
《现代物理知识》2014,(3):68-68
<正>1991年,美国著名杂志《物理老师》(the Physics Teacher)组织物理界评选出18位人类有物理学史以来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物理学家(其中亚洲人只有1人,即杨振宁)。他们是(按英文姓氏的字母排序)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CHx(x=2~4)在Fe(110)表面的top,hcp,SB和LB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各物种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密立根电荷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H4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SB位,吸附能别是-38.14 kJ•mol-1,CH3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top位,吸附能别是-171.78 kJ•mol-1,而CH2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hcp的吸附能是-342.43 kJ•mol-1;CH3 和CH2两物种与金属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CHx(x=2~4)在Fe(110)表面的top,hcp,SB和LB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各物种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密立根电荷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H4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SB位,吸附能别是-38.14 kJ•mol-1,CH3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top位,吸附能别是-171.78 kJ•mol-1,而CH2在Fe(110)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hcp的吸附能是-342.43 kJ•mol-1;CH3 和CH2两物种与金属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首先计算了MoSi_2各清洁表面的表面能,(001)Si-|-Si断面具有较低的表面能,是MoSi_2最可能的解理面;通过生成能及键布居分析研究了单氧原子、双氧原子及氧分子在(001)Si-|-Si断面的吸附行为,发现单氧原子在空位处吸附最稳定,此时O极易与Si结合,得到的Si-O-Si键长及键角与SiO_2的非常接近,表明低浓度下O极易与表面的Si结合生成SiO_2;双氧原子发生空位+顶位吸附时O原子除与Si有强作用外,可与Mo有一定相互作用;氧分子以平行的方式接近空位最有利于吸附,此时氧分子最易分解为氧原子,发生氧原子在空位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